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4张PPT)

九年级上册第23课《三顾茅庐》课件(共44张PPT)


人物简介
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 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 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 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 ,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 ,庙号烈祖(一说太宗),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 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 念。
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完成下面的对联。 上联:刘玄德三顾茅庐始得相见 下联:_诸__葛__亮__审__时__度__势__三__分__天__下__
,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备求贤若渴 ,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愿等上“半晌”“一 个时辰”“又半晌”,而且态度谦恭;张飞则 粗犷、豪放,性格莽撞,从“他如不来,我只 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 等话中可以看出来;诸葛亮则是一个胸怀经天 纬地之才、志存高远的贤士,从他对天下形势 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来。
殆(dài) 民殷(yīn) 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鄙贱(bǐ)
检查预叱习:大声呵斥。词语释义拜谒:拜访谒见。
犹然:仍然。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
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林泉:山林和泉水,引申为隐居之地。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坐席靠近。屏,使回
避。促,靠近。
合作探究
(2)体现在动作态度上: “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 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 上。玄德拱立阶下。”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睡 觉,所以尽量放轻脚步,缓缓地走进去,防止 惊醒先生。并恭恭敬敬地侍立在房门台阶下等 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 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 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 ,盖天下一人也”。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 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 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引 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崔州平 ,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 书信。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物产丰富、战 略地位重要、刘表无能。意在暗示刘备, 荆州可取,勿失良机。
合作探究
诸葛亮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塑造诸 葛亮采用了什么方法?
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 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侧面烘托 (司马德操、徐元直、刘备等人的评价)。
合作探究
玄德下拜曰:“汉室末冑、涿郡愚夫, 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 ,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 入览否?”上句中刘玄德的动作和语言 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刘备的“下拜”,自称“末冑”“愚 夫”,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一个谦卑、求 贤若渴的刘皇叔。
写作特色
(1)人物形象鲜明。 文章通过对人物典型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合作探究
圈点勾画描写刘备的内容,说说刘备 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有耐心、志向远大、忧国忧民、谦虚、 不耻下问。
合作探究
作者塑造刘备的形象采用了哪些方法?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侧面衬托(张飞、 关羽对诸葛亮的态度)。
合作探究
《故乡》中杨二嫂的出场是“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 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 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 天。”
整体把握
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1):刘备前两次没有拜访到
诸葛亮,再次前去拜访。
第二部分(2、3):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 访诸葛亮的经过及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第三部分(4):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所 感动,决定出山辅佐刘备。
罗 贯 中
2020/5/12
新课导入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刘备胸 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 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历史 上用了“凡三往,乃见”这五个字来记载这一 过程,而罗贯中则依据这五个字,将其洋洋洒 洒地书写了近五千字。那么,他究竟比历史的 记载多了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 三顾茅庐》去一探究竟!
写作特色
(2)语言精练畅达,平白如话。
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 当时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 是一个创举,和过去纯文言小说晦涩难懂的语 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写作特色
(3)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复以烘托陪衬 的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本文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烘云托月 手法的运用,且用法变化多端,有正衬,也有 反衬。文中徐庶和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都 是正衬;张飞的粗犷、急躁,其实质也是从反 面衬托刘备谦恭有礼……
课堂小结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 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 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只因刘备 有了这样的优良特征,才能收获孔明的结草 衔环以报,才能建立起一方霸业。我们今后 要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也开创出属于我们 自己的一片天。
板书设计
拜访前:刘备力排众议,决定前往 三 拜访成功:诸葛 曹操占尽天时,不能与之争锋 顾 亮三分天下,为 孙权占尽地利,可为援而不可图 茅 刘备谋兴邦定国 刘备占有人和,大业可成 庐
合作探究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比喻真心诚意,一再 邀请。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现在语言上: 张飞嚷道: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
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 来!”刘备生气地说:“……汝何太无礼!今 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从刘备的话中可 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 ,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 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诸葛亮的出场属于铺垫渲染。首段刘关 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 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 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
合作探究
诸葛亮为刘备的献策包括哪几层意思?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势力的状况, 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 位和夺取的可能性。
你认为使诸葛亮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的 主要原因是什么?
(1)刘备的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2)诸葛亮既有安邦定国之才,亦有建功 立业之志。躬耕南阳不过是虽逢其时、未逢 其主的权宜之计。
合作探究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写张飞的?张 飞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写张飞对表现 刘备的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张飞 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和急躁来衬 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恭。
拓展延伸
诸葛亮出山后,为蜀国做了哪些具体的事?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坡大败夏侯惇 ;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 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的成功;巧设空城 计等。这些故事都证实诸葛亮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
拓展延伸
《三国演义》中忠义的化身是 关羽 , 我们所熟知的他忠、义、勇、谋、傲的事 情分别有:千里走单骑、华容道义释曹操、 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 、败走华容道。
拜访后: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拓展延伸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语言有什 么不同? 《三国演义》:文白相杂。 《水浒传》:高度口语化。
拓展延伸
“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在整部小说中有着 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1)它描写了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诸葛亮的第一次 出场。突出了诸葛亮出众的才华,也揭示了隐居隆 中的诸葛亮出山的原因: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也 为表现诸葛亮倾尽一生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做铺垫。 (2)用浓笔渲染了刘备渴求贤才之心,表现了作者 对刘备为代表的汉室的认同和赞扬,也表现了作者 的正统思想。 (3)在小说中有重要地位,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 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检查预习
拜谒(yè)
字音字形
今番(fān) 叱(chì)
侥幸(jiǎo) 岂可相强(qiǎng)
犹然(yóu) 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末胄(zhòu) 愧赧(nǎn) 谬(miù)
倾颓(tuí) 窃命(qiè) 沔(miǎn)
倾颓:衰败。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诸侯,
检查用预武习之地:用兵之地。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暗弱:昏庸懦弱。 存恤:爱惜,体恤。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
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经世奇才:旧时称治国安民的才能。经世,治理天下 。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如渴,如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记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拜访 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并答应出山相助 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的品质,也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
合作探究
刘备三顾茅庐,几经波折才见到诸葛亮, 这样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一波三折。刘备 第三次拜谒孔明,好不容易遇到他在家里, 没想到他还在睡觉,刘备只好继续等候。见 孔明翻身以为是醒了,没想到他又侧身睡着 了,起来后更衣又花掉“半晌”。这样千呼 万唤孔明才露出真容。曲折的故事,处处设 置悬念,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
作品简介
罗贯中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 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 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 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 ”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 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 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鲜明政治理想——仁 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 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依托,以强 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