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l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l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l 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l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l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l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l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l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三、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l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l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l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促进水、大气的运动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l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黑黑子:光球层上温度比其他地方低;影响气候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风:日冕层上高能带电粒子流磁暴,极光?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l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l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l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l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l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l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两极点角速度为0。
l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l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地球位于近日点(1月2日)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 (7月2日)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l 公转周期:一个恒星,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公转周期)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的大小: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二、地球自转与时差l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l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
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东加西减,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l 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
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
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l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l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23º26´N 0º 23º26´S 春分3月21 夏至6月22秋分9月23 冬至12月22 次年春分西 东十二区西十二区180º减一天 加一天东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l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l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l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l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同侧相减异侧相加)l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l 春分/秋分侧视,俯视图(自己画)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l 夏至:? 侧视图:俯视图(自己画)?日期:6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
赤道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l 冬至:侧视图:俯视图(自己画)日期:12月22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
赤道昼夜等长。
?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l 夏半年与冬半年: 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 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L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四季划分: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 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夏至日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 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l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l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l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l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l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l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
包含地壳。
l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l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l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l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l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
包含地壳。
l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l 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l 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l 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10.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气压排序:1>4>3>2(1)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11.水平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地面形成低压;反之,气温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形成高压。
12.风的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3、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4.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15.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16.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同一高度(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压低、气温高;不同高度→越往高,气压越低;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
17.锋面与天气(冷暖不同气团作水平运动并相遇)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暴雨)雪、降温天气。
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骤降,天气转晴;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18.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出现的沙尘暴、夏季的暴雨、冬半年我国的寒潮(初春、秋末对农业的影响最大)19.要求你自己绘制出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热力环流图(要求绘制等温线与等压线)20.北半球锋面气旋:气旋中心一定是低压,锋面只会发育在低压槽内,左侧槽部发育冷锋,右侧槽部发育暖锋。
北部为冷气团,南部为暖气团控制。
21.气压系统与天气(同一气团作垂直运动):①气旋(低气压)垂直上升,北半球近地面逆时针辐合,天气阴雨 台风。
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下沉,北半球近地面顺时针辐散,天气晴朗 伏旱(长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区 7月中旬到8月中旬)。
22.气压中心名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7月 副热带高气压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大陆 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北美低压海洋夏威夷高压(北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北大西洋)冷 锋 暖 锋 冷气团长驱直入 暖气团被迫抬升 暖气团主动爬升 都在锋面下冷气团一侧锋 后 锋前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暖气团控制,温高,气压低,晴 冷气团控制,温低,气压高,晴朗 阴天、下雨、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 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冷 暖 冷 暖 冷气团被迫回转强度大,时间短,雨区窄强度小,时间长,雨区宽锋的类型降水分布 天气特征 气团运动特征形 成 降水情况 回到演示图 回到演示图1月副极地低气压被大陆的冷高压切断大陆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北美高压海洋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冰岛低压(北大西洋)23.风压带成因与特性:风向气候影响风压带名称(个数) 成因特征气候影响北半球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2 热力原因冷高压冷干东北东南冷干极地东风带 2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动力原因冷低压温湿西南西北温湿中纬西风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 2 动力原因热高压干热东北东南干燥低纬信风带 2赤道低气压带 1 热力原因热低压湿热2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