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程老师《葡萄沟》一课随感
每次听完程老师课后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这次的《葡萄沟》教学,又让我耳目一新,足见程老师的教学功底之厚。
本课程老师以“趣、美”贯穿全文,让学生学得有兴趣,有情趣。
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之“美”。
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下面是我一些最有感触的地方也是我要学习的地方,说来与大家共勉。
1、精美课件,赏葡萄沟的景美。
从课堂上展示出的一张张精美的图片,可见老师的巧妙心思。
在一张张生动直观的图片和优美语言连贯自如的引领下,孩子们仿佛真的乘上游览快车来到了葡萄沟,亲眼看到了像轨道又像龙卷风的梯田、似一个个绿色凉棚的茂密枝叶、大串大串的五光十色的葡萄和像碉堡的阴房……课件图文并茂,既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保持了学习兴趣,又较好地推动教学流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葡萄沟的景美。
每件课件都用的科学实效,真正为教学锦上添花。
2、品词读句,感葡萄沟的物美。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比较、体会葡萄沟的物美。
如结合图片理解“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并通过指名读、比赛读、老师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品尝葡萄干等环节,使学生感受葡萄成熟时量多色鲜味美。
引导科
学,问题设置层层递进,科学符合学生特点。
无空、大、不切实际之问。
学生的参与性较强,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
3、创设情境,悟葡萄沟的人美。
程老师在学习中注重整体感悟,始终能站在高出,而不是就每段中心去割裂开来去讲。
每段都能紧扣文章主旨。
例如在学习认识“梯田”时先为学生理清新疆吐鲁番的地貌特色,再让学生理解梯田之必要,从而体现了这儿人民之聪明。
在学习葡萄沟人美时,教师又紧扣“吃个够”进行想象,体会到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之后,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扮演当地的小导游,向游客们介绍葡萄沟。
这一设计是课堂的一个亮点,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能力。
4、重点突出,思路清晰。
整个课堂,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老师采用了多样的形式教和学,使学生学有兴致,学有所得。
最后,我要感谢程老师,谢谢你的这一堂课为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创造了思考的契机。
在听课评课这一合作多赢的平台上,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会在实践中提高,教育理念会在碰撞中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