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pt人居环境

ppt人居环境

评价
城市人居环境
三,人文环境
第三节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
一、从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角度 二、从人居环境的角度 三、从生态环境和生态学的角度
一、从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角度
二、从人居环境的角度
三、从生态环境和生态学的角度
二、人工环境
按 服 务 地 区 范 围
城市人居环境
城 市
市中心 区中心 小区中心
从 性 质 上 分 政治中心 科技中心 文体活动 商业经济活动 纪念游览活动
公 共 活 动 中 心
二、人工环境
主 要 内 容 — — — — 公 共 建 筑
科学文化方面的建筑 纪念性建筑 文娱体育方面的建筑 商业服务的建筑 医疗卫生方面的建筑 交通方面的建筑
三、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 社会文化结构的差别 城市居民的民族与宗教色彩、文化与职业 构成都很复杂;乡村则比较单一。 城市建筑风格追求美观精巧、多元和谐; 乡村建筑则朴素自然、简单实用。 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很有规律,习惯工作日 严格按时间作息,周末购物休息,乡村居民 季节性强 。
三、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 区域中心地位的差别 城镇多是某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占 据特殊重要的地位。 乡村只是区域聚落体系的最基本单元,不 具备中心性地位。
城市人居环境
一、自然环境
城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居住
o 住宅 o 交通 o 生活服务设施 o 绿地
二、人工环境
城市人居环境
城 市 基
o o o o o o
能源动力设施 交通运输设施 邮电通信设施 给水排水设施 环境保护设施 安全防灾设施
础 设 施
二、人工环境
服务的公共性和二重性 o 效益的间接性和综合性 o 系统性 o 建设的超前性和形成的同步性
二、人工环境
园林绿地
o 公共绿地 o 居住区绿地 o 单位附属绿地 o 防护绿地 o 风景林绿地 o 生产绿地
城市人居环境
分类
二、人工环境
园林绿地
o 保护城市环境
净化空气 改善城市小气候 降低噪声
城市人居环境
o 文教和休息功能 o 景观功能
功能
二、人工环境
园林绿地
o 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 o 人均公共绿地占有量 o 城市绿化覆盖率 o 城市园林绿地可达性 城市园林绿地可达性
三、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 景观的差别 城市景观的多维多面性是乡村无法比拟 的。村镇景观比较单一 。“十”字形或是 “井”字形的主干街道,成片的平房等组 成了具有田园读音的乡村景观。
第二节
城市人居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人工环境 三、人文环境
一、自然环境
河流汇合处
城市人居环境
常形成较肥沃的三角洲总和平原,如天津、武汉等 常形成较肥沃的三角洲总和平原,如天津、
第八章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 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 究对象的科学, 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 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 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 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系 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 统、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 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 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一、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 29.2%,1980年上升到39.6%,预计2010 年上升到39.6% 2010年达到 为29.2%,1980年上升到39.6%,预计2010年达到 51.8%。 51.8%。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 巨城市等的出现。 市、巨城市等的出现。 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超级城
一 、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农业的出现——乡村人居环境 农业的出现——乡村人居环境 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城镇人居环境 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城镇人居环境
二 、 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霍 华 德 “ 田 园 城 市”
二、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沙 里 宁 “ 有 机 疏 散”
把城市无秩序的 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 散,避免“摊大饼” 散,避免“摊大饼” 式的发展模式。
城市人居环境
城 市 公 共 活 动 中 心
二、人工环境
城 市 广 场
休息及娱乐广场 纪念广场 商业广场 交通广场 市政广场 宗教广场
城市人居环境
城 市 公 共 活 动 中 心
二、人工环境
共 开放性 性 公共性
城市人居环境 城 市 公 共 活 动 中
个 性
标志性 地方性 人文特征
心 — — 城 市 广 场
第一节 人居环境的发展和类型
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二、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三、人居环境的类型与差别
一 、 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人口规模的变化显示了人居环境规模演化的基本特征; 人口规模的变化显示了人居环境规模演化的基本特征; 工业革命以前: 工业革命以前:人口规模缓慢增长 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60年代:进入城镇化时期, 20世纪60年代 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60年代:进入城镇化时期,急剧扩大 20世纪60年代后 人居环境规模占主导, 世纪60年代后: 20世纪60年代后:人居环境规模占主导,大城市人口持续 增长 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演化,其地域形态也不断发展变化。 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演化,其地域形态也不断发展变化。 乡村地域形态的演化: 乡村地域形态的演化:从零散分布的农舍到以中心建筑物 或主要街道为线索布置种类用地 城镇地域形态的演化: 城镇地域形态的演化:单核同心圆式城市
地 貌
河谷阶地
地面比较平坦,临江,地基承载力较高,如福州、兰州 地面比较平坦,临江,地基承载力较高,如福州、
平原或盆地底部 海滨、 海滨、岛屿
地面平坦或起伏和缓,地表覆盖层较厚, 地面平坦或起伏和缓,地表覆盖层较厚,地下水比较丰 农副业生产发达,如沈阳、西安、 富,农副业生产发达,如沈阳、西安、台北等
二、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格 伦 组 合 型 城 市 地 域 结 构
二、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园林 城市
二、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
雅典宪章 21世纪议程 21世纪议程 人居环境议程
三、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 人口的差别 经济活动的差别 社会文化结构的差别 区域中心地位的差别 景观的差别
三、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 人口的差别 在中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可设市, 在中国,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可设市, 2000-10万的可设镇,2000以下的居民点为 2000-10万的可设镇,2000以下的居民点为 乡村。 城市和镇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人 口为主,乡村以从事第一产业的农业劳动 人口为主。 城市人口比较稠密,乡村人口比较稀疏。
岸线曲折漫长,港湾多,对外通航方便,如香港、 岸线曲折漫长,港湾多,对外通航方便,如香港、新加坡 等 抗御外来侵略能力强, 抗御外来侵略能力强,依山傍水使城市增加安 全感,交通方便,如成都, 全感,交通方便,如成都,北京等
两大地貌单元分界处
一、自然环境
展 的 固 体 基 础 城 市 建 设 与 发 地 质
城市人居环境
城 市 基 础 设 施
二、人工环境
与 其 他 基 础 设 施 的 区 别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交通
运输性 o 运输子系统 o 对其他基础设施起 支撑作用

二、人工环境
环 境 舒 适 度 求 : 要
城市人居环境
城市交通
o 通畅的道路系统 o 多样化的交通工具 o 便捷的换乘体系 o 舒适的交通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