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常州市安家中学徐梅珍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一定的教育要求,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情感领域发生强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倾向,产生的新的情感,并把这种追求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地理教学。
积极愉快的情感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
情达则理通,凡是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地理事物往往能够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产生活跃的神经联系,而使学生思维敏捷、浮想联翩,提高记忆效果。
凡是学生有兴趣的、学的扎实的课,往往都是倾注了教师强烈情感所讲授的课。
教学中如何培养情感呢?
一、沟通师生感情塑造自身形象
现代中学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学生主动性学习。
教师的教,必须同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相结合,方能真正地学到和掌握知识。
古语道:“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间融洽的情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步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要求教师深入学生,关怀体贴学生,特别是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感情上尊重他们,在团结、合作、友爱的关系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地理课堂教学达到入脑入耳的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不仅和学生讨论地理问题,更多的可以和他们谈些生活见闻,参与学生的郊游、游戏等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极大地促进地理教学,使地理课堂纪律好、学习气氛活跃,学生自觉地提出各种地理问题并展开讨论。
许多学生由厌学地理变成爱学地理。
情感的感染性特征表明,人的情感具有对他人情感施予影响的效能。
个人的情感能“感应”出他人的相应情感或者个人受到他人情感的影响,会产生与之相类似的情感。
这方面,榜样人物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别人是最有利的。
在学校地理学习中,学生最推崇的榜样莫过于地理教师。
俗语说:“打铁先得自身硬”。
所以地理教师要努力塑造自身形象,勤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用自己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对地理知识的精通,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征服学生,使学生由信服到佩服、由感兴趣到自觉喜爱地理科学。
教师对于报刊杂志、电视、电影中有关地理知识和信息要善于捕捉、记录。
注意收集有关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和热点问题,尽量使课堂的语言富有专业性、趣味性、时尚性和文学味道,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和体验。
如:讲到气候垂直变化时,背诵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的梅雨写照,“大漠孤烟直”的塞外风光;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的可行性及意义等等,这些都使学生在学习中既增长了地理知识,又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在艺术享受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自身情感积极感染打动学生
情感不是靠书本“教”出来的,而是利用情感本身的感染力。
教师对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和施教的学生要充满热爱的情感,满腔热情地用自身的爱憎去感染学生,打动他们的心弦,引起情感共鸣,激起他们对知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炽热的爱。
“动之以情”是教师感染学生,培养情感的主要手段。
语言是传授知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
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必然是
真情实感和发自肺腑的心声。
在运用不同的语言时,要有不同的语调、节奏、速度。
在语调上要有高亢激昂、深沉浑厚、低沉悲泣的区别;在节奏上要缓急有致、张弛有度;在风格上要刚柔相济、爱憎分明;在内容上要严谨精练、幽默意深;在表达上要形象生动、描述逼真、绘声绘色、活龙活现。
这样,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感情,并使其情绪随之波澜起伏、浮想连翩,才能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教师用自身的激情,坚忍不拔的教学意志,亲切和蔼的面容,期待鼓励的目光,形象生动的手势,真挚传神的表情,再根据学生的情绪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态,如此循环往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产生肯定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这种热情的感染,转化为对地理课的热爱和学好地理课的激情。
教师这种轻松与自信的统一,喜悦与庄重的协调,并伴随着逻辑思维而流露出来的情绪,会自然地控制课堂的节奏和气氛,把这说成是“艺术”并不过分,它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心扉,使其情感油然而生并波澜起伏。
课堂上师生双方既有追求知识的“同频共振”,又有交流思想的情感共鸣,这样师生间的协调默契,教学中的知情统一,既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培养了情感。
这也要求教师要精力充沛地教学。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情感
对学生学习情感的激励,能使学生带着热情去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在地理教学中,可利用地理学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对学生学习的及时评价去激励学生的情感。
丰富多彩,时空广阔,文理兼备的地理学,对激励学生的情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教师在教材中充分挖掘,并在形象和情感上再加工润色,就会强烈地激励学生的情感。
璀璨的星辰、逶迤的群山、皑皑的雪峰、幽深的峡谷、莽莽的林海、漫漫的原野、浩瀚的沙漠、广褒的湖海、奔腾的江河、飞溅的浪花、跌落的瀑布、光泽艳丽的岩石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容,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感情,并激发起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感和对环境的热爱。
讲到我国地理环境的不足之处,以及破坏生态平衡受到自然规律惩罚的反面教训时,可介绍我国劳动人民兴修水利、开发矿山、植树造林等改造自然、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伟大壮举。
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一代又一代的创造精神最能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鼓舞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必须学好地理课,培养了责任感。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即时调节作用,使刚形成的某种情感得以巩固。
能否在课上、课下随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尤其是课堂上的“答后评”是教师的一项硬功夫。
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评价,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只要评价的正确、恰当、及时,学生会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关心和公平的对待,尤其是得到老师的肯定,学生会分外珍惜独立思考的成果,增加了信心,激发起新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习的热情和乐趣。
在这种积极情感作用下,学生就会具有稳定的学习地理的积极态度。
所以,教师的本领在于因势利导、创造条件、抓住时机、及时评价、充分肯定、培植成功感。
同时,要指出不足、评出民主、评出规律、评出积极的情感,激励学生更加发奋的学习。
四、善于设置情境熏陶学生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景和场合下产生的。
如:一个学生做好事,也只有在得到集体称赞的情境中,方会深深感到光荣和愉快。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设疑问难,运用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各种学习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知之而后快”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激励。
地理教学中精心设疑并揭示地理学内容的丰富性、广大性、复杂性,使学生产生疑惑感、新颖感、好奇感,激发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
例如,煤形成于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生长茂盛的地区,而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怎么会形成足够全世界用200年的大
煤田?夏天气候炎热,冬天观察太阳比夏天大,到底是夏天还是冬天太阳离我们近?为什么北半球水池中水都是逆时针下泄,而南半球却都是顺时针下泄?站在地球上某一点,无论怎么走,为什么都是朝南走?类似问题或现象的提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关内容,活学活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作为一种内驱力,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动力,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欲望。
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描述和当堂板图、板画的过硬基本功;课内外幻灯、录像和多媒体等各种教学手段;教室里地理图片和地图的布置等等,这些学习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沉浸在地理意境之中,随境生情,情缘物发,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回味感,维持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保持旺盛的求知情绪,同时在情感上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