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 思维与问题解决

4 思维与问题解决

现在请大家在2分钟之内看下面四组图,它们分 别可能代表什么?想得越多越好。
流畅性:作出回答的多少
变通性:想的角度的多少(1.黑板上的粉笔线、纸上 的钢笔笔迹、沙地划出的道道 2. 如心电图、锯齿)
独特性:具有新颖性(如一张皱折的纸) B图:“三只老鼠在啃奶酪”是独特的,而“三个人围 坐在桌子旁”则不是独特的; C图:“一根钓上鱼的鱼杆”是独特的,而“半个升起 的太阳”则不是; D图:“一只脚和脚趾”是独特的,而“一张桌子和 上面摆着东西”则不是独特的。
另一类是含糊规定的问题,此类问题对给定的条件 或目标没有清楚的说明,或对两者都没有明确的说 明,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又称为不确定性问题。 如“要修好这部汽车”、“在市中心盖一座漂亮的 建筑”、“创造一个有永恒价值的艺术品”。
2、什么是问题解决
由一定的情境所引起的,按一定目标,应用各 种认识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阶段,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过程。
难题解答
• 回答一道难题:A由B转化而来,B在沸水中生成C,C 在空气中氧化成D,D有臭鸡蛋的气味。请问ABCD分别 是什么 ?
• 这道题曾经难倒过许多的硕士博士学者教授,据说包 括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科学家 。
• 据说第一个说出正确答案的是大街上修鞋的王二 。
• 知道得越多就绕离事物的本源越远;我们的知识越丰 富,就越容易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我们的眼光越高 远,就越容易被眼前的石头绊倒;我们在人生的路上 走得越远,就越容易忘记人生本来的目的和意义。
4、原型启发
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能给人获得解决问题启发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存在 自然界中,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是多种各样的。
例如阿基米德从身体浸入浴缸溢出水的事件解决皇冠含 金问题。鲁班发明木锯的例子。
5、迁移的作用
已获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正迁移:已获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
发散 思维
集中 思维
(1)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或者辐合式思维)人们 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或者辐射式思维)
• 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 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 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流畅性
散 思
变通性

独特性
你想了解你的发散思维能力吗?
3、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指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事物的通常功能,而 看不到其它方面的功能。
赫林与希尔的实验。 ①灵活性不够:建房子、筑围墙、 修花坛、铺地板、砌烟囱;
红砖的 用途
②灵活性较好:盖尘土、雕刻东 西、表演气功等;
③独特性:测量工具、武器、砝码 、凳子、枕头等。
邓克的功能固着实验
• 德国心理学家杜克(Duncker)曾做过一个实验来说明 功能固着现象。他将两支蜡烛、五颗图钉、一根线条和 一盒火柴放在桌子上,要求被试将蜡烛固定在墙壁上, 并要求当蜡烛燃烧时,烛油不能滴在地板上或桌子上
如著名的密码算题,比如在下列加法算式中,有10个 不同的字母,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从0 到9的一个数码, 已知 D=5,要求找出每个字母所代表的一个数码,在 用数码代替字母后,使算式得以成立。
DONALD
+G E R A L D
ROBERT
赖特曼(Reitman)根据问题是怎样被规定的:
一类是清楚规定的问题,此类问题对给定的条件和 目标均有清楚的说明。
1、比较:是将对象的个别部分、特征加以对比, 确定它们的区别、共同点及其关系。
分类:按照事物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不同 的种类 2、教学中使用的比较形式: (1)同类事物的比较; (2)不同类却相似、相近或相关的事物比较。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抽取事物本质属性的方法和过程; 概括是在认识上,把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加以综合 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1、生成—检验法
当存在许多的可能方法以及对产生过程没有 特别指导的情况下,该方法会迅速失去有效性 (开密码锁问题)。
在头绪不是太多的情况更管用。
问题二:假如你要去广州去看同学。可选择的交通方 式有:步行、骑自行车、开车,坐火车、乘出租车、 坐公汽、坐飞机。
2、手段-目的分析
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成若干 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即解决问题。
• 如请一个2岁的小朋友把放在桌子中央的玩具 拿下来?儿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而是 马上去“拿”。他伸长胳臂、踮起脚尖,拿 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子上的玩具移动了 一点,儿童马上用力拉,玩具就到手边。儿 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行的。
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 运用脑内已有表 象,解决问题的 思维称为形象思 维,如房间布置 设计。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概念的范畴。
(二)儿童概念的形成过程
• ①特定客体阶段,也称概念前阶段。这一阶段, 对儿童来说,词所代表的只是某个具体的事物
• ②具体特征阶段。儿童以事物的某些明显的外部 特征来理解概念,并以此来认识概念所指的某类 事物
• ③功用阶段。儿童以事物的某些功用来区分事物 并理解有关的概念
几种重要的问题类型
归纳结构问题:给予几个成分,而问题解决者必 须发现隐含在这些成分中的结构形式。如类推问 题,系列延续问题,象12834656?等。
转换问题:给予一个最初的状态,要求问题解决 者必须发现一系列达到目标状态的操作。
排列问题:给予所需的成分,要求问题解决者必须以 一定的方式排列它们,以达到规定的目标状态。
• ④逻辑定义阶段。即以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本质特征来理解概念的阶段。
(三)概念掌握
1、概念掌握的实质
概念掌握又称概念获得,指个体借助词语的帮助,把 前人已形成的概念,通过个体头脑的思维活动,转变 为个体头脑里的概念的过程。
实质: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区分出概念的有关 特征与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与否定例证的过程, 是通过概念同化的方式,掌握前人所积累的知识经验。
特点是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括了非本质的属性。
(2)以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他人语言工具的利用 和言语表述,揭示出概念的关键的、本质的特征。
概念同化(掌握概念的主要形式)的方式。
科学概念
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新学习的概念本身有逻辑意义;学 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具备同化新概念的知识经验和学习者 认知活动的积极参与。
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 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 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 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六)问题解决的方法
问题一:我必须在1年之内买一套商品房,需要 支付15万,我现在只有3万现金,我怎么办?
乙连敲几次门,屋里才传出细声的“进来吧”。乙推 门进去,见一位老太太模样的人,正戴着花镜对光穿线。 他一下子扑上去,离老太太约一米左右,便跪着前进,扑 进老太太怀里,双手捧着老太太的脸庞端详,眼泪涮涮淌 下:“妈妈!妈妈!”
请问:谁会被录取?
一、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对 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在思想上把通过抽象概括而获得的概念、 原理、运用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去,以加深对该事 物和现象的认识的思维过程;
系统化: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照一定的程序 整理成层次分明的系统(如:动物)。
三、概念
(一)什么是概念
定义: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 维形式。它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 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而形成的,并用词来表达。
概念掌握是主动的、带有年龄特征的复杂的发展过 程,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发展逐步臻于完善和精确化, 从泛化到分化,再到整合的过程。
2、概念掌握的途径 (1)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用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 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达到对概念的掌握。
直接知觉的和熟悉的事物所构成的初级概念,即日常生活概 念或称前科学概念。
负迁移:已获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干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迁移的关键在于领悟事物 之间的关系,基本概念或原理掌握得越深越透,则 能实现正迁移。
6、个性的作用: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
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不仅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动力, 而且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7、情绪与动机因素
二、思维的过程
比较与分类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
具体化与系统化
(一)分析与综合
1、分析: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 为各个部分、各个特性或各个阶段,从而达到认识 事物本质的方法。
2、综合:在思维过程中将认识对象的各个组成部 分、特性或阶段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 的方法。
(二)比较与分类
(二)思维的特点
1、思维的间接性 2、思维的概括性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感觉 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
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 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应
感知觉:红卫兵、毛泽东、林彪、喊口号 思维:根据记忆推断出这是文革时期的照片。
思维是对人脑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应。
4岁孩子开始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运 用抽象的概念和理 论解决问题的思维 称为逻辑思维或抽 象思维。
因A﹥B 且B﹥C 则A﹥C
下面这些都是什么人,见面后我们 用什么称呼比较合适?
2、逻辑形式或逻辑规则 (1)非形式逻辑思维(直觉思维) (2)形式逻辑思维(分析思维) 3、思维的指向性
第四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