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导读教学法、讨论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一、故事导入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在砌砖。

”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

”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1、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系,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初读课文请同学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教师设疑导引,学生讨论交流。

1.文章阐述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明确:人生的境界2.什么是人生的境界?找出文中的阐释。

明确: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3.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几种境界呢?明确: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4.划分这四种境界的标准是什么?明确:觉解。

什么是觉解?了解和自觉。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所以,人对所做的事情的觉解程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境界的高低。

四、整体感知(一)自然境界首先,作者给我们介绍了自然境界,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自然境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

(生七嘴八舌)。

明确:自然境界的人处于一种蒙昧状态,板书:蒙昧。

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

自然境界: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

我们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大家听过放羊娃的故事吗?有一记者前往山区,碰到一放羊娃。

记者问:“你放羊为什么?”“卖钱。

”“卖了钱干什么?”“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孩子。

”“有了孩子呢?”“放羊。

”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就是自然境界。

他的悲剧在什么地方?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缺乏觉解,对自己的人生境界缺乏领悟。

所以有句话说治“贫”先要治“愚”。

(二)功利境界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可慢慢地,人就要从无求走向有求,往上就是功利境界。

功利境界的人是怎么做事情的?自己读读看,并说说该境界的具体内涵。

明确:功利境界的人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有功利意义。

功利境界: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生活中这样的人多不多?多!读高中为了考大学。

考大学为了得到好工作。

好工作为了生活得好。

项羽和曹操,一个是英雄,一个是奸雄,但他们都是功利境界,因为他们都是为自己。

(三)道德境界既然功利境界是不完善的人格,他就必然被较完善的人格所否定,冯友兰称之为道德境界。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比较一下,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有什么区别?道德境界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确;两种人做事情一个为社会,一个为自己。

板书:为社会为自己。

道德境界:主动做对社会有利的事,事事讲道德,贤人。

道德境界的人认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统一的)功利境界的人呢?(对立的)对,功利境界的人认为“他人就是地狱”,板书。

所以就只顾自己。

而道德境界的人,事事讲道德,当然就为社会做贡献。

你知道有哪些处于道德境界的人?生举例:拾金不昧。

让座。

雷锋:坐车几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好人徐虎,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

(四)天地境界1、一个人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已经是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了。

但是冯友兰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还不是一个理想的人,还有比道德境界更高的境界?天地境界。

什么是天地境界,其具体内涵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

明确:处在天地境界的人,已经彻底地参透了道德、生死、名利之类的东西,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就有了更广大的胸怀和更高尚的气节,真正可以“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成为真正的“天之骄子”了!武林中最高的境界是人剑合一,而人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天地境界:主动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2、能举例吗?我来给大家讲个事情:这件事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梁漱溟,一个就是本文的作者冯友兰。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要梁漱溟写一篇批判孔子的文章,梁漱溟坚决不肯,因此遭到严重的批判,但他只说了一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毛泽东又叫儒学大师冯友兰写,冯友兰就写了,因而在当时大出了一把风头。

大家说说看,这两人分别是什么境界?明确:梁漱溟:道德境界,因为他有气节,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社会;冯友兰:功利境界。

3、再讲一个事情,还是冯友兰。

文革结束以后,天下有气节的学者还是对冯友兰曾经的学术变节痛骂不休,但晚年的冯友兰闭门造车,专心写作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著作完成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这时的冯友兰处于什么境界?明确:天地境界。

为什么呢?晚年的冯友兰,板书:“不依傍他人,不顾及荣辱”。

冯友兰的这种晚年省悟被称作“冯友兰现象”。

尽管这种现象代表的往往只是一份迟来的醒悟,但同样是必要的醒悟。

同学们看,冯友兰醒悟了什么?他了解到什么?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天地境界!五、课堂小结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讲。

六、布置作业思考与练习二七、板书设计人生的境界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划分依据—觉解八、教学反思问题设置环环相扣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2、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一、导入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

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

”这个放羊娃的境界属于什么境界呢?这节课我们来具体分析。

二、深入探究1、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境界的高低。

请问它是哪个词?明确:觉解。

它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2、按照觉解程度划分出来的这四种境界,也分两个层次。

冯友兰怎么说?(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四种人生境界的?)明确: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3、我举一个例子,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

我在路上随意地走,漫无目的地走,这是什么境界?(自然境界)现在我不是悠闲地走路,而是一路小跑,因为我上班快要迟到了,迟到了就要耽误上课,校长知道了要扣我奖金!这是什么境界?(功利境界)现在我坚持每天步行,锻炼身体,我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就能为国家多输送人才。

这是什么境界?(道德境界)我现在接着走路。

我发现,以前我骑车上班时没有注意到的很多人和事,原来是这么美妙,我不由地想起卞之琳的两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时我意识到自己也成了自然、宇宙的一部分。

这是什么境界?(天地境界)。

可见,走路也能走出境界来呀。

大家以后一定要多走路,有益健康!为什么走路能走出四种境界来?明确:走路时觉解的程度不同。

三、重点揣摩,难点突破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1、品故事,加深对“觉解”的理解。

《值钱的东西》有一个小偷到良宽禅师的茅庐偷东西,结果发现没有一样值钱的。

良宽禅师被小偷惊醒,脱下身上的衣服,递给小偷,说:“你远道而来,不该让你空手而回,这件衣服你带走吧。

”小偷大惊失色,落荒而逃。

良宽禅师叹道:“可怜的家伙,可惜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也送给他。

”讨论明确:在小偷眼里,值钱的东西是金银财宝,而在禅师眼里,星、月、山、水、花、草、树、木,无不可贵。

对事物不同的体会与觉解,使事物有了不同的意义。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这样就构成了人们不同的人生境界。

请说说下面的事例各属于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⑴一名儿童趴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⑵开头故事里的三个泥水匠。

⑶儿童仰望天空数星星;诗人张若虚仰望月亮;思索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讨论明确:⑴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

⑵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⑶数星星的儿童属于自然境界;而张若虚因为诗句中所显现的对宇宙、世界的追问和哲思而使他达到了天地境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