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矿学》教学大纲

《采矿学》教学大纲

《采矿学》(Mining Science)课程教学大纲
88学时 5.5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采矿学》课程是采矿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必修课,主要讲授现代矿井的采煤方法、准备方式、开拓方式、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对采矿原理、煤矿井下生产系统、环节和开采技术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了解,使学生掌握现代煤矿地下开采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从事矿井采掘施工、组织生产的能力,及采煤工艺、采区(盘区或带区)及矿井开采设计的能力,并为今后深入研究开采问题打下理论基础。

二、适用专业
采矿工程专业。

三、先修课程
煤矿地质学、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不同采煤工艺方式的装备、装备配套原则、工艺过程、工艺技术管理及参数确定方法、适用条件、选择采煤工艺方式的依据;掌握选择采煤方法的原则,了解采煤方法的发展趋势。

2.掌握单一长壁采煤法回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厚煤层大采高采煤法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3.掌握厚煤层倾斜分层长壁采煤法巷道布置和工艺过程。

4.掌握放顶煤采煤法的基本理论、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工艺过程和适用条件。

5.掌握急(倾)斜煤层开采的基本理论、不同采煤方法的巷道布置、技术参数、工艺过程及适用条件。

6.掌握准备方式的类型和适用条件。

7.掌握准备巷道布置的基本理论;采区(盘区或带区)设计及技术参数确定方法;了解准备方式的改革及发展趋势。

8.掌握采区(盘区或带区)车场的型式、设计方法和轨道线路设计的基本知识。

9.了解煤田划分井田的方法;掌握矿井储量的分类及计算方法、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确定的原则、井田开拓方式分类和井田开拓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依据。

10.掌握立井、斜井、平硐及综合开拓方式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11.掌握阶段划分、开采水平设置、上下山开采、大巷布置、采掘“三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掌握井底车场线路及硐室组成、要求及调车方式。

13.了解矿井开拓延深及技术改造的内容和方法。

14.掌握矿井开采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五、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
课程教学内容结构图1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框图所示,分第一章、采煤方法编、准备方式编和井田开拓编,每编相对独立,其又分若干章,即又分为若干课程模块。

图1 课程教学内容结构框图
六、课程实验教学内容
(1)采煤工艺:单一长壁采煤法采区巷道布置;倾斜长壁采煤法带区巷道布置;长壁工作面装备、采煤工艺过程、回采巷道布置。

(2)准备方式:石门盘区、上山盘区、厚煤层分层开采采区或带区巷道布置。

急(倾)斜煤层采煤方法。

(3)井田开拓方式:立井、斜井、平硐及综合开拓方式、井底车场、上下山开采、大巷布置方式。

七、课程录像课教学内容
(1)矿井生产系统及设备(54分)
(2)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38分)
共92分,根据教学单元进度分2次播放。

八、课程实习内容
按采矿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大纲执行,但不占用该课程的时间,生产实习的内容分:
(1)采煤方法:了解实习矿井采煤工作面技术参数、工艺方式、配套设备及工艺过程、回采巷道布置。

(2)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了解实习矿井具有代表性的采区、盘区或带区生产系统、巷道布置、车场形式、辅助运输方式。

(3)井田开拓:了解实习矿井的井田境界、设计生产能力、服务年限、井硐形式及配置、位置、阶段划分及再划分、开采水平设置、大巷布置、井底车场。

九、课程设计内容
《采矿学》课程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在学习完《采矿学》课程后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采矿学》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有进一步了解,并进行必要工程设计训练,为以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采矿学》课程设计按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大纲执行,课程结束后用三周时间完成,不占用该课程的时间。

十、课程学时分配
课程学时分配表1所列:
表1 采矿学课程学时分配表
十一、使用教材
.杜计平,孟宪锐.采矿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4.1
十二、考核方式(包括作业、测验、考试等及其所占比例)
1.闭卷考试(笔试)占80%。

2.平时作业20%。

十三、说明(包括: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对自学内容的指导意见、其他专业运用此大纲的意见等。

)
1.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课堂讲授过程中需适当补充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内容。

2.课程结束后,进行3周的采矿学课程设计。

3.采矿学课程设计完成后,进行4周的生产实习。

制定者:杜计平教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