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3.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量表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自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观看幻灯片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经理所说的公司的平均月薪2000元是否欺骗了阿冲?为什么?
2.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为什么?
3.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各小组讨论交流,互换观点想法。
)
(三)出示目标,明了内容。
(四)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五)探究新知(一):
预习“议一议”与“做一做”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中位数,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什么是众数?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众数?
3.自学检测:
80 90 80 70 80 91 80 73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60 50 40 45 55 61 5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1 2 4 6 10 10 11 1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请把你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
中位数定义: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4.注意:
(1)中位数,顾名思义,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是不唯一的,可能有一个、几个,也可能一个也没有。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
(六)探究新知(二):
预习第二个“议一议”至习题之间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相同点:
都是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都可用来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都可用来作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的代表。
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一定是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
()
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以是同一个数。
()
2.我来选
(1)要表示我们班同学中几岁的学生最多,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八年级三班有39人,八年级四班有40人,要比较期末考试时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在青年歌手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二)选做题:
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