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复习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高考语文复习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B、以景物烘托人物或者主要对象
例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 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再如《寻陆鸿渐不遇》中“近种篱边菊,秋来未 著花” ,以环境烘托陆鸿渐的志趣高雅。
• 5.渲染
渲染是用景物、环境或人物的行动、心理进行突 出的多方面的形容、描绘或烘托,以营造某种气 氛,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的 表现手法,对景物环境多做正面的着力描写。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5分)
• 8、(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 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 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作简要 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有理,可酌情给分。)
• 8.抑扬
• 所谓抑扬,指的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 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 ,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具体有先 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 比如李商隐的《贾生》:
•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再次说明:
• 表现手法在概念上与艺术手法、表达 技巧多有相似之处,内容上也多有交 叉(比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用典 等、描写手法中的“四结合”等和抒 情手法中的“情景关系手法”等), 所以,故已经在之前介绍过的手法不 再赘述,本课件重点介绍几种常考的 表现手法。
试题类型
1.判断手法型
手法定向型
• 一、象征
• 即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 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 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林黛玉的《咏白海棠 》:
•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 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 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 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渲染了春 涧的寂静。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 登高》)
• 两句共六个特写镜头,描写了六种不同的景物 :劲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凄厉的猿啸、清 冷的渚、白色的沙、归巢的鸟,高、低、动、 静、声、色、态都有,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 染出一种空阔高远,凄清孤寂的环境气氛,为 后两联叙述自己的悲苦经历和境遇,抒发情感 ,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其中“芳树” 对“春山”,“花”对“鸟”,“自落”
2.评析手法之手法定向型
(2005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 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 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
• 例如:茅檐低小,溪边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草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 )
•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一卧字,意境全出。读 着此词,仿佛看到一个生活镜头,清新逼人。那 全家人娇宠的小儿子,只管懒洋洋地躺在那吃东 西呢!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刘长卿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专题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并且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 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 规范答题。
• 【知识卡片】 • 表现手法: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而
使用的手法。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 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上的等同于表达技巧。 • 狭义的主要包括:象征、想象联想、曲笔、衬托 、烘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等。
常见的反衬有“以乐景写哀情”“以动衬 静”“以静衬动”“以美衬丑”等。
例如:“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 无穷。”(欧阳修《踏莎行》)以散发芳香的
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此人无穷的离愁 别绪。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 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用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来衬托山中的宁静。
2.评析手法型
手法自助型
3.比较异同型
1.判断手法型
【规范答题】 答此类题的步骤是:(1)呈现表达技巧的名
称;(2)解说表达技巧在诗词中的使用情况。
(2005年全国卷一)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请具体说明。
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 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 ,多少次误以为丈夫乘船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 是无尽的失望,此时的妻子一定会产生埋怨之情,怨丈夫 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至此,词人由联想又回到现实,道 出自己也如此的愁苦。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 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 己的愁苦。
6.对比
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 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前后 相叙,以增加艺术效果。在古典诗歌中常
见的对比方式有动与静பைடு நூலகம்对比、虚与实 的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 对比、美与丑等,它们方式虽各异,但表
达效果一样的,都是为了增加诗歌的表现 力和感染力。
例如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3、衬托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
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反衬是指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外 一些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 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 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 ,起到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迢迢牵牛 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 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 哀婉动人。
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 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 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 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 出了“闺怨”的主题。
9.白描手法
•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 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 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 法,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 明生动的形象。
再如: 火炬——光明 乌云——黑暗 松竹梅菊——高洁 雄鹰——勇敢
8
2、曲笔(从对方着笔)
这是古代诗词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也叫曲 笔(或移情或对写法),即诗人不直抒
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 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 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 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 应说着远行人。”
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 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 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 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 夜生凉,泣寒螀① ;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对①仗寒显螀示:了寒语蝉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和韵律
• 比如陈与义的《早行》:
•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 这首诗主要运用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 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 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 行之“早”,传达了作者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 独寂寞之感。
4.烘托
用于诗歌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 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 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 要对象。 A、以人烘托人 例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巾肖〉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 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 用白描手法,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 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
• 10.想象联想
• 联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是诗歌 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 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 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 丝带。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 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 有诗歌的魅力,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 句。
衬托烘托与对比对照的区别
A、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 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B、衬托,也叫映衬,相形。为了突出主 要事物,用相似、相关、相反的事物作为 背景,加以烘托。被烘托的事物叫主体, 用来作背景的事物叫衬体。
7.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 ”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 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 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 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 诗有寄托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