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当学生对某些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知道答案,这时教师采用的最便捷的、最
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然而,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
赖思想。

反之,若教师只顾让学生“创新”,听之任之,放任自流,“众鸟乱飞”,那么学生就
可能出现“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而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如果教师先“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索,
教师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就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还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实
现质疑的飞跃,培养了创新精神。

我们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使
他们能够着手发现,了解新知识、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如,让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进行简单的改写、续写。

当然,在初次训练时,教师要作一定的指导,“扶”着学生学习,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即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问题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

如,教学
《穷人》时,我们就可以先“扶”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对故事进行续编。

而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们则可采用同样的方法改写这篇课文。

这样,学
生写得灵活多样,富有创新。

在改写、续写等训练中,学生不但初步学会了对自己已有的知
识进行充分的理解、整合,而且渐渐养成敢于陈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
学知识的思维习惯。

事实证明,从“扶”着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
精神的过程。

2.在改进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
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
缺乏创新和突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
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
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力可言。

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
励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的智慧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

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
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
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

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
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

所以我们老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对于学生回
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唯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

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
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
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训练、培
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学科。

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变就范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

前一种教学方
式不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有任何意义上的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
的思维。

而创新式教学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在教学中最常用的是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后,指导
学生开动脑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按知识的重演律,探索创造性解
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双向暴露,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
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从而能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思维,他们在寻求答案获取新知的过程中,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创新思维的训练。

例如,我在提出一
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得到答案后,总要再追问一些启发性问题,如你是如何想到这个答
案的,你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解决问题是否合适,能否再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等,从而促使学
生积极有效地思维。

3.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
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
有新的发现。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
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所以,在语文
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
于打破成规的训练。

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如,
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
进行“说话”训练。

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了认识的飞跃,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在教学中多角度思考启发散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教会学生去多角度思考问题求得多
种设想和答案。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上《乌
鸦喝水》一课时,我找准切入点,让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我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丢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
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写在卡片上,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

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
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条
的一端放入水里,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
了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
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积极诱导学生大胆去探索,大胆去
尝试,大胆去创新,尽力为学生铺垫创新的土壤,播撒创新的种子,促进创新的催化,点燃
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