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业剖析自评报告

专业剖析自评报告


2.根据以上理论支撑提炼以下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课程建设与改革 两种理论:1-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2-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 建课程体系 ①课程体系: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 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 设;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课程建设: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按工作过程、项 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设计教学内容,内容新颖、适用。根据高技能 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 方式,建成一批体现岗位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 核心课程。 ③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选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与行业企业 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专业图书资料充 足,建设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统筹规划和建设紧密结 合生产实际,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规范教材选用机制,确保高质 量教材进课堂。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和实践教学 ①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灵活多样,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优质教 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考核方式灵活、恰当。 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可行,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 求;确保学生有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并强化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落实 到位,制度措施得力。 四、实训基地建设 1.理论支撑: (1)观念——形式是校企合作,多元共建;内涵是模拟、仿真、生 产性实训的学习情境创设。
3.1教学基础设施 3.2实践教学条件 3.3经费投入 4.1教学团队结构 4.2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 4.3教学团队建设 5.1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5.2实践教学 5.3教研教改成果 5.4产学结合 5.5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6.1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 6.2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 6.3学生满意度 6.4毕业生就业与社会声誉
职业属性的专业观:职业教育的“专业”不等于学科专业,也不等 同于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是对社会职业的“岗位群”、“职业群”所 需的技能、知识与态度的一种“科学编码”,是一种建立在职业分析基 础上的教育“载体”。
(二)专业建设背景 1.专业定位 (1)专业设置与定位:专业名称规范、科学;专业设置的针对性、
灵活性、适应性。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建设。 (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专业建设规划要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需要及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具体,措 施得力;能辐射带动相关专业发展。
2.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基础设施:教室尤其是一体化教室满足教学需求,语音 室、机房、多媒体教室、阅览室、图书馆的面积、馆藏图书量、校园网 符合要求,教学设施先进。 (2)实践教学条件: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管理制度完 善、经费有保障、运行正常;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能满足学生专业 实训和半年顶岗实习的需要。 (3)经费投入:日常教学经费能保证正常教学;每年投入足够的专 业建设专项经费,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三、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理论支撑: (1)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 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 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与合作企业在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技术师资互通共 享、生产性实训及教学管理、项目共营共研、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等方
选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教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 发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校本教材;专 业图书资料充足,建设和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 络信息资源。
教室尤其是一体化教室满足教学需求,语音室、 机房、多媒体教室符合要求,教学设施先进。
校内实训基地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管理制度完 善、经费有保障、运行正常;有稳定的校外实习 基地,能满足学生专业实训和半年顶岗实习的需 要。
3.3经费投入 4.1教学团队 结构
4.2教学团队 素质与水平
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 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 容;重视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将职业资格证书纳 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按工作过 程、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方式设计教学内容, 内容新颖、适用。
品牌建设与影响。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 者素质,为上岗农村劳动力提供服务,促进就业。积极开展城乡之间对 口支援与交流,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八、专业特色或创新 参考教育部[2008]5号文件关于特色专业的描述:从建设目标、培 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 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体现出的特色(提炼出1-2点即可)。 九、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二、剖析要点
剖析 关键剖析要素
指标
要点说明
1. 专业 定位 和人 才培 养模 式
1.1专业设置 与定位
1.2专业建设 规划与实施
1.3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 1.4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
专业名称规范、科学;专业设置的针对性、灵活 性、适应性;合作企业或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专业 建设。
专业建设规划符合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专业建设 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得力;能辐射带动相关专业 发展。
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业剖析指标和要点
一、剖析指标 剖析指标
关键剖析要素
1.1专业设置与定位
1.2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3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课程体系
2.课程建设与改革
2.2课程建设
2.3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3.教学基本条件 4.专业教学团队 5.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 6.人才培养质量 7.专业特色或创新
特色专业剖析报告撰写提纲
一、自评报告的基本结构 《专业剖析自评报告》的基本结构(各专业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 整): 1.专业概述(包括专业建设成效、社会服务能力及成果) 2.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4.教学基本条件 5.专业教学团队 6.教学管理 7.人才培养质量 8.专业特色或创新 9.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二、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模式 (一)理论支撑: 1.高职教育发展定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 合发展之路 2.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开放建设——质量、特色、品牌、效益 明确办学宗旨,更新高职办学理念 实施开放策略,建设双师教学团队 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改善教学条件 适应市场需求,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完善监控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管理 加强科技培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创新办学机制,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3.专业建设观念
(2)要点——实训基地要集教学实训、培训鉴定、生产应用、科技 服务于一体,同时能做到与区域院校、合作企业在师资、设备、信息等 方面资源共享。
2.实训基地建设内容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验、虚拟实训、实训、项目实训、顶岗实 训、“校中厂”的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生产实训、培训、科技服务、“厂中校”的建 设) 五、教学团队建设 1.理论支撑: (1)目标——基本做到学院教师主要负责教学基本框架的设计和运 行管理,形成主要实践技能课传授主要依靠行业和企业专家来担任的机 制,不断增加兼职教师比例;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课程改 革能力、科技服务能力提升。 (2)要点——“双师”型高水平教学团队(双队伍:专兼结合;双 素质:专兼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层重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 方建设:校企共建) 2.教学团队建设内容: (1)教学团队结构: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专 任教师队伍数量足够、结构合理;聘请了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 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2)教学团队素质与水平:专任教师技能水平高,具有企业生产一 线工作经历;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企业工作经历。 (3)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提高 专任教师的综合职业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政策、措施;兼职教师队伍 建设的规划和措施。 六、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机构健全、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基本文件齐
面建立了“双向介入、互补互利、共建共进”的长效机制,企业以合作 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各专业的课程开发、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教学与实 训实习管理等教学全过程中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及工作过程相结 合。
2.根据以上理论支撑整理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能力、素质 结构合理,适应现实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工学结合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充分体 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实现教学内容与真实项目、教学 过程与工作过程、技术专家与教学骨干、实训基地与职场环境、评价体 系与职业标准、课程建设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 业教学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二)课程体系改革 1.理论支撑: (1)依据——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 的一致性,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 容。 (2)观念——智力技能的人才观、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工作过程的 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学习情境的建设观、整体思考的评价观、 弹性管理的学制观 。 (3)要点—— ①课程内容的适应性改革。 ②教学途径的过程性构建。 ③学习情境的职业性设置。 ④教学方法的行动化改革。 ⑤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建设。 ⑥质量管理的实效性监控。
备、教学档案规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运行有序。 七、人才培养质量 1.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学生的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达到专业培养
目标的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身体素质达标,心理健康。 2.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
和职业道德修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双证书”获取率高;在省级 以上各类职业能力竞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日常教学经费能保证正常教学;每年投入足够的 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