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杨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上海市杨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上海市杨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上海市杨浦区2021-2022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默写1.按要求填空。

⑴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想象天门打开后自己所见如仙府宫殿等瑰丽梦幻的空中之景。

⑶《荀子·劝学》中以木材和金属刀剑设喻,来证明学习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组按要求选择。

2.青年学生参观四行仓库,要引用名句赞扬英雄,以下合适的一项是()。

A.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D.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将人类一切有关自然界的有系统的知识都视为科学,。

但即使如此,上面的说法要成立也仍然有困难。

,他们之间无法进行谁“领先”的比较,。

只有当我们将“科学”和“技术”这两个概念混合成一个概念,即我们经常使用的、极富中国特色的“科技”一词,。

(江晓原《技术与发明》导言)①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与西方走的是不同的道路②那么中国古代毫无疑问是有科学的③如果我们使用最宽泛的“科学”概念④此时“中国曾经遥遥领先”的说法才有可能成立⑤就像我们无法在一个向东走和一个向南走的人之间进行谁“领先”的比较A.③②①⑤④B.①②③⑤④C.⑤④③①②D.③④⑤①②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成为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节选)罗杰斯①常有人这样问我,“人们因为什么问题来咨询中心求助?”我以为,人们的问题包罗万象、错综复杂,但回答只有一个且非常简单。

在我看来,每一个人似乎都在心底深处反复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我怎样才能接触到隐藏在表面行为下真正的我? 我如何才能真正变成我自己?”②当一个人因为自己的种种烦恼来咨询时,我发现首先最好是与他建立一种自由安全的关系。

我的目的是要了解存在于他内心世界里的感受方式,认识他的本来面目,并创造一种自由气氛,使他对自己的思想、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爱怎样就怎样。

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怎样利用这种自由呢?③他开始抛弃那用来对付生活的伪装、面具或扮演的角色。

他力图发现某种更本质、更接近于他真实自身的东西。

他发现,他在很多时候是按照自认为应该的那样去生活,而不是根据他本身的要求。

他常常感到自己只是应别人的需要而生存于世,他似乎根本没有什么自我,只是试图按照别人认为他应该的那样去思维、感受和行动罢了。

④在这一点上,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早在一百多年前就以他敏锐的心理学洞察力极其准确地描述了这种困境。

最常见的使人沮丧的情景是一个人不能根据其选择或意愿而成为他自己;但最令人绝望的则是“他不得不选择做一个并非自己本身的人”。

另一方面,“与绝望相反的情景就是一个人能够自由地真正成为他自己”,而这种自由选择正是人的最高责任。

当我在读他的著述时,我几乎觉得他曾听我们的咨询者描述过自我探索。

这种探索常常使人感到痛苦不安。

因为要除掉自己曾以为是真正自我的一部分的面具,这确是一种令人极度不安的经验。

不过,一旦人们有了思想、感受和存在的自由,他们便会朝着这一目标迈进。

当他充分体验到自己处于活生生的有机状态时所产生的各种情感后,他才能肯定他确实是他的真正自我的一部分,正如咨询者曾经体验过自怜、自恨和自爱等各种情感一样。

⑤我想再进一步谈谈关于情感体验的问题。

这种体验实实在在是对我们自身中未知因素的发掘。

我将尽力描述出这种现象,尽管它很难用任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数不胜数的原因使我们不能充分体会到自己的情感态度。

但是,一旦人们处于安全而自由的关系中时,他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如实地获得种种体验。

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体验者完全沉浸在他自己的恐惧、愤怒、柔情、妒嫉、狂怒、绝望、或信心、骄傲、敏感的柔情、使人不寒而栗的恐惧等情绪中。

⑥我从这类体验中渐渐懂得,人正是在这种时刻才接近他的本来面目,真正成为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能够以自己清楚意识到的、公开的方式体验这些情感,那么他就已经体验到了他自己,体验到了他自己所具有的内在。

这时,他就真正成为他自己了。

⑦让我们就如何成为自己本身这一问题再作进一步的探讨。

所谓成为自己,就是要去发现存在于不断变幻的经验中的模式或内在秩序,而不是把经验纳入某种轨道,变成某种伪装或面目全非的结构。

“成为自己”的意思就是去发现存在于自己的感觉和反应中的统一与和谐。

真正的自我应该在一个人自己的经验中自然而然地找到,而不是强加。

他不再装着处处顺应别人,不再玩世不恭地否认一切情感,也不再披上理智的外衣,他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充满情感的、起伏变幻的生命过程。

一句话,他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

⑧我想有些人可能会问,“仅仅对我们说抛弃面具还不够,我们还要知道面具后掩蔽的是什么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决非易事,尽管如此,我仍然可以根据我所治疗过的人来进行一些概括。

⑨首先,人们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变得比较开放地对待自己的经验。

当人们处于安适的关系中时,他们的防御戒备心和僵化态度往往会消失,而以更开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经验。

他们变得更易了解源于自身机体内部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也变得更能认识周围的客观现实,而不是以先入之见去一味硬套。

他们能够看到,并非一切树木都是绿的,并非一切男子都像刻板的神父,并非一切女性都拒人千里,并非一切失败都证明自己毫无是处。

他们从新的环境中如实地获得证据,而不是曲解存在,使之符合早已持有的模式。

可以想见,一个人越是开放地对待其经验,他就越能够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正视他的新环境,处理他所面临的新问题。

这就意味着他的信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以容忍模糊,他可以接受对立的证据,而不封闭现实。

(本文选自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4.第④段中的“有机状态”在文中的含义是。

5.根据前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得出第④段划波浪线的句子这一结论的。

6.根据本文,以下哪句描述表现咨询者正在“成为他自己”()A.我对女儿很生气,就说不出对她的爱。

B.我常想克服自己在晚餐后产生的疲乏感。

C.我感觉自己受到严重的伤害,为此而内疚。

D.我拆掉曾筑起的防御后,发现里面还有大坝。

7.根据文意可以推断后文不包含以下哪一选项()A.信任自己的感性经验B.评判的基点源于自身C.愿意成为变化的过程D.良心监管本能的冲动8.概括文章写作思路。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蛮子大妈普法之间已经正式宣战的时候,小蛮子的年纪正是三十三岁。

他从军去了,留下他母亲单独住在家里。

某一天,普鲁士的队伍到了。

有人把他们分派给居民去供养,人数的多寡是根据各家的贫富做标准的。

大家都晓得这个老太婆有钱,她家里派了四个。

那是四个胖胖的少年人,毛发是金黄的,胡子是金黄的,眼珠是蓝的,尽管他们已经熬受了许多辛苦,却依旧长得胖胖的,并且虽然他们到了这个被征服的国里,脾气却也都不刁。

这样没人统率地住在老太太家里,他们都充分地表示对她关心,极力设法替她省钱,教她省力。

早上,有人看见他们四个人穿着衬衣绕着那口井梳洗,那就是说,在冰雪未消的日子里用井水来洗他们那种北欧汉子的白里透红的肌肉,而蛮子大妈这时候却往来不息,预备去煮菜羹。

后来,有人看见他们替她打扫厨房,揩玻璃,劈木柴,削马铃薯,洗衣裳,料理家务的日常工作,俨然是四个好儿子守着他们的妈。

但是她却不住地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这个老太太,记挂她自己的那一个瘦而且长的、弯钩鼻子的,棕色眼睛,嘴上盖着黑黑的两撇浓厚髭须的儿子。

每天,她必定向每个住在她家里的兵问:“你们可晓得法国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开到哪儿去了?我的儿子在那一团里。

”他们用德国口音说着不规则的法国话回答:“不晓得,一点不晓得。

”后来,明白她的忧愁和牵挂了,他们也有妈在家里,他们就对她报答了许多小的照顾。

她也很疼爱她这四个敌人;因为农人们都不大有什么仇恨,这种仇恨仅仅是属于高等人士的。

至于微末的人们,因为本来贫穷而又被新的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所以他们付出的代价最高;因为素来人数最多,所以他们成群地被人屠杀而且真的做了炮灰;因为都是最弱小和最没有抵抗力的,所以他们终于最为悲惨地受到战争的残酷祸殃;有了这类情形,他们所以都不大了解种种好战的狂热,不大了解那种激动人心的光荣以及那些号称具有政治性的策略;这些策略在半年之间,每每使得交战国的双方无论谁胜谁败,都同样变得精疲力竭。

当日地方上的人谈到蛮子大妈家里那四个德国兵,总说道:“那是四个找着了安身之所的。

”谁知有一天早上,那老太太恰巧独自一个人待在家里的时候,远远地望见了平原里,有一个人正向着她家里走过来。

不久,她认出那个人了,那就是担任分送信件的乡村邮差。

他拿出一张折好了的纸头交给她,于是她从自己的眼镜盒子里,取出了那副为了缝纫而用的老光眼睛;随后她就读下去:蛮子太太,这件信是带一个坏的消息给您的。

您的儿子威克多,昨天被一颗炮弹打死了。

差不多是分成了两段。

我那时候正在跟前,因为我们在连队里是紧挨在一起的,他从前对我谈到您,意思就是他倘若遇了什么不幸,我就好当天告诉您。

我从他衣袋里头取出了他那只表,预备将来打完了仗的时候带给您。

现在我亲切地向您致敬。

第二十三边防镇守团二等兵黎伏启这封信是三星期以前写的。

她看了并没有哭。

她呆呆地待着没有动弹,很受了打击,连感觉力都弄迟钝了,以至于并不伤心。

她暗自想道:“威克多现在被人打死了。

”随后她的眼泪渐渐涌到眼眶里了,悲伤侵入她的心里了。

各种心事,难堪的,使人痛苦的,一件一件回到她的头脑里了。

她以后抱不着他了,她的孩子,她那长个儿孩子,是永远抱不着的了!保安警察打死了老子,普鲁士人又打死了儿子……他被炮弹打成了两段,现在她仿佛看见那一情景,教人战栗的情景:脑袋是垂下的,眼睛是张开的,咬着自己两大撇髭须的嘴巴,像他从前生气的时候一样。

他的尸首是怎样被人拾掇的,在出了事以后?从前,她丈夫的尸首连着额头当中那粒枪子被人送回来,那么她儿子的,会不会也有人这样办?但是这时候,她听见一阵嘈杂的说话声音了。

正是那几个普鲁士人从村子里走回来,她很快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并且趁时间还来得及又仔仔细细擦干了眼睛,用平日一般的神气安安稳稳接待了他们。

他们四个人全是笑呵呵的,高兴的,因为他们带了一只肥的兔子回来,这无疑是偷来的,后来他们对着这个老太太做了个手势,表示大家就可以吃点儿好东西。

她立刻动手预备午饭了;但是到了要宰兔子的时候,她却失掉了勇气。

然而宰兔子在她生平这并不是第一次!那四个兵的中间,有一个在兔子耳朵后头一拳打死了它。

那东西一死,她从它的皮里面剥出了鲜红的肉体;但是她望见了糊在自己手上的血,那种渐渐冷却又渐渐凝住的温暖的血,自己竟从头到脚都发抖了;后来她始终看见她那个打成两段的长个儿孩子,他也是浑身鲜红的,正同那个依然微微抽搐的兔子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