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抢救操作规程 (1)休克抢救操作规程 (3)心肺脑复苏抢救操作规程 (6)呼吸衰竭抢救操作规程 (15)重症哮喘抢救操作规程 (17)急性左心衰竭抢救操作规程 (20)高血压急症抢救操作规程 (22)上消化道大出血抢救操作规程 (24)急性肾损伤/急性肾功能衰竭抢救操作规程 .. 27 药物中毒抢救操作规程 (32)胸腔积液胸膜腔穿刺技术操作规程 (35)心包穿刺技术操作规程 (40)腹膜腔穿刺术操作规程 (44)骨髓穿刺术操作规程 (49)腰椎穿刺术操作规程 (53)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程 (56)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程 (61)紧急环甲膜穿刺术操作规范 (64)紧急经口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67)三腔二囊管操作规范 (73)紧急心脏电复律技术操作规程 (77)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抢救操作规程一、立即停药,病人平卧。
二、立即皮下注射或肌注盐酸肾上腺素0.5~1mg,小儿每次0.01~0.02mg/kg,必要时每10分钟重复一次。
三、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可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00-500毫克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
四、抗过敏药:异丙嗪25-50毫克,肌内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20毫升缓慢静注。
五、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吸氧。
喉头水肿在使用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后仍未缓解,立即行环甲膜穿刺术,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支气管严重痉挛者,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氨茶碱0.25克稀释后缓慢静注,必要时行无创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六、补充血容量。
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代血浆、林格氏液或5%葡萄糖液等,注意输液的速度和量,必要时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或肺动脉漂浮导管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指导补液。
七、血管活性药。
经上述处理后,血压短期内仍低者,可静脉泵入肾上腺素或多巴胺、间羟胺等。
八、防治并发症。
积极治疗可能并发的肺水肿、脑水肿、水电解质酸碱紊乱,肾脏和肠道损害,甚至心脏骤停。
九、在抢救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如意识状态、血压、体温、脉搏、呼吸、尿量、肌力和一般情况等,根据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十、抢救成功后相关记录注明过敏情况并避免再次使用同类及有交叉过敏的药物。
填写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
休克抢救操作规程一、迅速而有重点地进行病史的询问、体检,尽可能明确休克的原因,进行病因治疗。
二、吸氧、吸痰、保持气道的通畅:如出现喉梗阻,可行环甲膜穿刺术或气管切开;如严重呼吸困难或者循环很不稳定者尽早气管插管行辅助呼吸。
三、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根据出血性休克或非出血性休克分别补充血容量,同时参考中心静脉压或者肺动脉嵌顿压的变化决定补液量。
液体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代血浆、林格氏液或5%葡萄糖液以及血制品和蛋白等。
注意心功能及输液速度和量。
如非充血性心衰,下肢抬高。
四、观察尿量:记录每小时尿量,了解脏器灌注。
五、保温和降温:休克伴有低温者,需注意保温;高热者,需配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六、缩血管药物与扩血管药物的应用:在容量适当的前提下,休克早期可应用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治疗因动脉血管收缩功能或心脏泵功能衰竭引起的循环衰竭,以迅速提升血压,改善心、脑、肾等脏器的灌注。
休克后期可选用扩血管药物及改善微循环药物如酚妥拉明、硝酸酯、莨菪碱类和丹参等,以改善微循环,改变组织缺氧。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改善机体的反应能力,抑制机体对炎症的反应有一定价值,常用于过敏性、感染性和创伤性休克。
常用氢化可的松200-500毫克/日,甲基强的松龙100-500毫克/日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滴或地塞米松20-40毫克/日,加入补液中,一般疗程为3天。
八、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紊乱:临床上常见低钠、低钾、低镁、高钾和代谢性酸中毒等,需针对不同情况作适当纠正。
九、抗感染:应积极抗感染治疗,尤其感染性休克患者,注意加强引流,及时留取相关的标本送检。
十、心功能很差不能代偿如无禁忌可行机械辅助循环。
十一、补充能量:注意营养支持,控制血糖。
十二、降低机体的氧耗:如避免烦躁、抽搐、心率过快,控制体温。
十三、防治各种并发症:积极治疗可能并发的肺水肿、脑水肿、消化道出血、急性肾衰竭、DIC、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MODS。
心肺脑复苏抢救操作规程一、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1.立即识别和呼叫急救系统如果发现患者突然倒地且意识丧失,施救者应立即拍打患者的双肩并呼叫患者,以判断患者的反应。
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且无呼吸或呼吸几乎停止,施救者可判定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应在最短时间内启动急救系统,并立即进行CPR。
2.脉搏检查检查脉搏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在10秒内无法明确感觉到脉搏,应开始胸外按压。
3.尽早开始CPR先行胸外按压,再行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C-A-B)。
(1)成人胸外按压:在胸骨下1/2中部进行有节奏的快速用力按压,为达到最好的按压效果,如有可能应把患者仰卧位放置在一个坚硬的平面上,施救者跪在患者右侧的胸部旁或站在床旁,一只手的掌跟放在患者胸骨中下部,然后两手重叠,手指离开胸部,双肩垂直于按压的双手,双臂伸直,借上身的重力来协助按压。
按压速率每分钟至少100次,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或者胸廓前后径的1/3,胸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
在每一次按压后要允许胸廓充分回弹。
成人胸外按压:通气比例推荐为30:2。
(2)气道管理:对于没有头或颈部创伤的患者,应该使用仰头抬颏法保持气道通畅。
如果怀疑有颈椎损伤,应使用双下颌上提法而不能拉伸头部。
当双下颌上提法不能保证气道通畅时仍应使用仰头抬颏法。
(3)人工呼吸:使用气囊面罩人工呼吸来供氧及通气。
每次通气时间要在1秒以上;足够的潮气量以使得胸廓抬起;采用按压-通气的比率为30:2。
(4)使用除颤器进行早期除颤:现场仅一名施救者时,应先启动急救系统,如心电监护显示室颤,立即除颤,并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当现场有两名及以上施救者时,一人应立即胸外按压,另一人迅速启动急救系统,并取来除颤器尽快除颤。
按除颤器所标示的程序操作,在放电后立即继续胸外按压,2分钟后再判断是否除颤成功,以使按压中断的时间尽可能缩短。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1.气道管理和通气建立气道的方法包括球囊-面罩、口咽通气管和气管插管等。
SCA期间气道管理的最佳方法要根据施救者经验和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应权衡气管插管的利弊。
紧急气管插管的指征:①对无意识的患者不能用球囊-面罩提供充足的通气;②气道保护反射丧失。
建立人工气道期间应避免长时间中断胸外按压。
气管插管后每分钟给予通气8~10次,成人CPR时的潮气量约需500~600ml(6~7ml/kg),2L气囊的约1/3。
人工-气道建立后的短时间内可给予100%纯氧。
2.SCA的高级处理(1)致SCA心律失常的处理1)室颤/无脉性室速:立即应用除颤器给予一次电击,能量双相波150J,单相波为360J。
前-侧位是首选的电极位置,在不同情况下电极贴选择前-后、前-左肩胛下和前-右肩胛下位均是合理的。
电击后立即从胸外按压开始继续进行CPR 2分钟,再检查心律,如需要可再次电击。
如果电击后室颤终止,但稍后室颤又复发,可按前次能量再次电击。
治疗室颤/无脉性室速期间,必须保证CPR的其他操作如胸外按压与人工通气和电除颤之间的有效协调。
在准备除颤器时不要停止CPR的操作。
当至少1次除颤和2分钟CPR后室颤/无脉性室速仍持续时,可给予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
当室颤/无脉性室速对CPR、除颤和血管活性药均无反应时,可给予胺碘酮。
如果没有胺碘酮,可给予利多卡因。
2)无脉性电活动/心室停搏:立即进行CPR 2分钟,再重新检查心律,观察心律有无变化,如无变化继续循环进行上述抢救措施,应给予肾上腺素或血管加压素,不推荐使用阿托品。
(2)CPR期间的监测:应常规行心电、血压监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3)SCA期间的给药途径:可选择的给药途径包括经外周静脉、骨髓腔、中心静脉和气管。
在外周静脉穿刺失败后可选择经骨髓腔输液。
最常用的穿刺部位为胫骨近端,进针部位在胫骨粗隆下1-3厘米。
胫骨远端、股骨远端、肱骨远端和髂骨也可作为输液部位。
(4)SCA的常用药物:1)肾上腺素:在ACLS期间,在至少2分钟CPR和1次电除颤后每3~5分钟应经静脉或骨髓腔注射一次1毫克肾上腺素。
2)血管加压素:可经静脉或骨髓腔应用一次血管加压素40单位替代第一或第二次剂量的肾上腺素。
3)其他备选的血管活性药:与肾上腺素相比,其他备选的血管活性药(去甲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并不能提高存活率。
4)胺碘酮和利多卡因:胺碘酮可以用于对CPR、除颤和血管活性药治疗无反应的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能增加将病人送至医院进一步抢救的机会和比例。
首剂为300毫克(或5毫克/公斤体重)经静脉或经骨髓腔内注射,用20毫升的5%葡萄糖溶液稀释后快速推注,随后电除颤1次,如仍未转复,可于10~15分钟后再次应用150毫克,如需要可以重复6~8次。
在首个24小时内使用维持剂量,开始6小时内1毫克/分,后18小时为0.5毫克/分,总量不超过2.0~2.2克。
如果没有胺碘酮,可使用利多卡因,初始剂量为1~1.5毫克/公斤体重静脉注射,如果室颤/无脉性室速持续, 每隔5~10分钟后可再用0.5~0.75毫克/公斤体重静脉注射,直到最大量为3毫克/公斤体重。
药物应用不应干扰CPR和电除颤的进行。
5)碳酸氢钠和溶栓治疗:对SCA患者,不常规使用碳酸氢钠和溶栓治疗。
用适当的有氧通气恢复氧含量、用高质量的胸外按压维持组织灌注和心排出量,然后尽快恢复自主循环,是恢复SCA期间酸碱平衡的主要方法。
大多数研究显示碳酸氢钠没有益处,甚至与不良预后有关,但当代谢性酸中毒是SCA病因等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碳酸氢钠。
溶栓治疗增加颅内出血风险,但怀疑或确定肺栓塞是SCA的病因时,可考虑经验性溶栓治疗。
(5)其它:SCA时不推荐常规使用起搏治疗。
心前区拳击复律可用于终止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但不应延误CPR和除颤。
三、SCA后的综合管理1.气体交换的最优化:患者氧合情况要用脉搏血氧饱合度测定仪持续监测。
虽然在复苏的开始阶段可使用纯氧,但要逐步调整吸氧浓度到较低水平,维持脉搏血氧饱和度在94%~99%之间。
确保输送足够的氧,也应避免组织内氧过多。
当血氧饱和度为100%时,对应的动脉血氧分压可在80-500mmHg之间,因此当血氧饱和度达到100%时,应适当调低输入氧的浓度,以避免肺或其他脏器发生氧中毒。
2.心脏节律和血流动力学监测和管理:应评估生命体征及监测心律失常复发。
在自主循环恢复后、转运及住院期间都要进行连续心电监护直至患者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