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分析

编者:朱强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产销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探究实质,针对市场集中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方法分析,并引用实际数据分析,对照贝恩划分的市场类型,认为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还不是很高,且得出了几点原因,并就这几点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中度市场类型汽车产业规模经济正文:一、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规模概况:进入20世纪我国汽车业的产销量增长飞快,产业规模扩张迅速,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汽车业增加100万辆所耗费的时间大大缩短,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年缩减为2003年的一年时间;二是中国汽车年产量的世界排名显著提升,从第11位上升至第4位并一直保持至今;三是国内汽车产业的布局渐趋合理,集中水平日益提高,目前己形成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简称一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和东风汽车公司(简称东风)3大汽车集团为首,数家重点汽车企业为主体的“3+X”格局(X指广州本田、重庆长安、南京非亚特、浙江吉利、安徽奇瑞等)。

近20年来,中国汽车产销量的年均增长率都保持在15%以上,远高于同期世界汽车工业年均1.5%的增长率。

加入WTO几年来,汽车产量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720万辆,分别达到727.97万辆和721.6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32%和25.13%,并创造了767.93亿元的行业整体利润,比2005年的525.87亿元增长了38.4%(数据来源: 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

这些都足以说明我国的汽车工业进入了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

虽然汽车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汽车业的市场集中度还是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产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汽车产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来分析我国产业集中度及其应影响因素,产业集中度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国内外学术界衡量市场集中状况的指标可分为绝对集中度指标和相对集中度指标。

前者是考察最大几家企业所占某一行业市场份额的大小即集中率指标,后者是考察某一行业企业规模的分布状况,如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郝芬达尔(HHI)指数。

就前者来说,它与一个行业中最大几家企业的市场份额直接联系在一起,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因而被称为绝对集中度。

后者则反映的是某一行业各企业规模分布的不均等状况,一般与各种离散统计概念相关。

其最大特点是考虑了全部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但缺点是缺乏明确的经济含义。

下面本文对各个统计变量一一展开论述。

(!)产业集中率:在计量集中度的各指标中,集中率是一个简便且使用广泛的常用指标。

它是指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销售额、增加值、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产业的份额。

产业集中率的计算公式为:N企业市场集中率CRn=∑=n1iXi/∑=NiXi1(i=1,2,3…)公式中 CRn为集中率,Xi为一个市场或一个行业中的第i个企业的有关数值,N是全部企业数目,即市场上的企业总数,n的取值取决于计算的需要,通常为n=4,n=8,计算前4个或8个企业的集中率,CR3也较常用。

(2)集中曲线:集中曲线可以非常直观的反映市场的集中状况。

它以坐标原点为起点,以100%的累积百分比为终点,并与一定行业的企业总数相对应。

其纵坐标是行业的有关数值(如销售额、增加值等),横坐标是本行业的企业数目,并按规模从大到小排列,在起点和终点间,曲线呈递增形状。

图1市场集中曲线(3)洛伦茨曲线与基里尼系数:洛仑兹曲线最早由洛仑兹提出,主要用于衡量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现已被广泛用于衡量收入分配、地区差异、产业集中等诸多领域。

该曲线用横轴表示由小到大排列的企业累计百分比,纵轴表示这些企业市场份额的累积百分比,以反映行业内全部企业的市场规模分布情况。

图2 洛伦茨曲线0 50% 100%企业数目的百分比(由大到小)基尼系数是建立在洛伦茨曲线基础上的一个统计指标。

表示不均等的基尼系数等于对角线与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除以对角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

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变动。

如果企业分布完全相等,则基尼系数为0,当基尼系数等于1时,市场上只有一家垄断企业。

(4)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许多产业组织学家为克服上述指标的不足,试图找出更好的集中度计算指标。

这种指标要求其不但考虑行业内前几位企业的集中状况,而且要反映全部企业的规模分布情形,即同时具有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的优点。

近些年被广泛使用的郝芬达尔指数(简称HHI指数)就是其中较好的一个。

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HHI=∑=n12)^/(iTXi公式中n为给行业企业总数,Xi是第i家企业的绝对规模,T为市场总规模Xi/T是第i家企业占整个行业资产、销售额或其他变量的百分比。

三、产业集中度数据计算及原因分析:本文采用行业集中率并使用年产量、年销量两种计量指标来综合衡量我国汽车业的生产集中度。

计量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根据产量计算的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变化(%)表2 根据销量计算的中国汽车产业市场集中度变化(%)由于统计路径不同, 以上度量的汽车业的市场集中度并不一定是唯一精确的。

但是, 它也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我国汽车业存在的问题。

根据贝恩对美国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如图3), 汽车工业应该属于极高寡占型的市场结构, 并且许多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 其汽车业早已形成了极高寡占型的市场结构, 但是我国的汽车业却属于中( 上) 集中寡占型, 可见, 在我国的汽车产业中大企业所占的市场规模还是过小, 远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表3 贝恩对产业垄断及竞争类型的划分资料来源:贝恩,《产业组织论》,丸善1981年版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我国汽车工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呢? 本人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两个因素造成的。

第一、是企业的规模。

企业的规模越大, 它的竞争力就会越强, 其在规模效益等方面比小企业更具优势, 并且能够更容易地筹措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因此,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往往是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

在某个产业的市场中, 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多, 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该市场的集中度就越高。

以通用公司为例, 2006 年通用汽车在全球售出909 万辆轿车和卡车, 而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07 年1 月12 日发布的最新统计, 2006 年我国汽车销量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依次是: 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 分别销售122.40 万辆、116.57 万辆、93.23 万辆、70.87 万辆和68.51 万辆, 这五大集团销量总和是471.58 万辆, 差不多只有同年通用销量的一半。

此外, 从生产能力上看, 我国汽车业企业的生产能力要远远低于世界知名的汽车企业。

以轿车生产为例, 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商在北美组装厂的平均生产能力在每年20 万辆左右。

而2005 年, 我国轿车企业的年平均生产能力不到10 万辆。

在全部30 家轿车生产企业当中, 产量在20 万辆以上的只有5 家, 在10 万~20 万辆的有7 家, 而1 万辆以下的还有6 家。

由此可见, 无论是在销量还是在生产能力上, 我国汽车行业的规模尚不够大, 与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

第二、地区割据造成我国的汽车产业进入过度, 致使资源分散, 无法达到充分竞争。

在我国, 汽车工业企业数目众多, 但是非常分散, 规模也很小, 这是由于地区和部门的分割造成的。

由于汽车业对于带动一个地区的经济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 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行政干预来突破产业进入壁垒, 从导致我国汽车产业内企业数目众多, 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汽车生产企业数量最多的国家。

同时, 大量企业涌入汽车生产领域也导致了我国汽车产业资源分散, 企业无法扩大自身的规模,影响了规模效益。

而且由于地区割据和地方政府的保护, 各企业之间无法达到充分竞争, 并且使我国的汽车产业有很高的退出壁垒。

这样就使得我国汽车业的产业组织非常分散, 无法提高自身的市场集中度, 从而无法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

第三、低进入和高退出璧垒。

汽车工业长期低产量的生产,生产要素供应相对充足,资源性壁垒低;汽车大企业未实现规模经济,其成本优势不明显,对潜在进入者威胁小;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小,技术水平普边较低,故进入者的资金和技术壁垒低;我国大多数消费者汽车产品知之甚少,故该产业的产品差别壁垒不明显;政策性进入壁垒低高昂的沉淀成本和资产专用性导致退出壁垒极高。

四、针对我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低的建议:首先, 要鼓励发展大型企业集团, 把企业规模做大, 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

政府应集中力量发展国家重点扶持的几家大型企业集团, 同时要使有限的资源向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集中, 使它们的规模有所提高。

此外, 汽车业企业之间还应通过并购和整合来实现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的重组, 同时还可以兼并淘汰一些劣势企业, 从而使我国汽车产业规模小、产业组织分散的问题得到解决, 提高我国汽车业的规模效益, 以适应加入WTO 后国际竞争的需要, 提高我国汽车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 要完善市场机制, 消除地区割据, 降低汽车产业的退出壁垒, 使得汽车业企业能够达到充分竞争。

如前所述,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进入过度, 而且产业内小企业的数目也过多,这是由于地区割据以及我国汽车产业的退出壁垒过高等原因造成的。

因此, 应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改变汽车工业部门条块分割的体制, 减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乃至消除地区割据, 降低汽车产业的退出壁垒, 减少汽车业企业间的竞争障碍, 使各企业达到充分竞争的状态, 完善汽车产业市场。

最后,严格限制地方保护主义政策,建立合理的进入退出机制。

多年来,地方保护主义对全国汽车产业集中度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由于汽车产业能够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地都希望拥有自己的汽车企业,因此纷纷从政策、资金以及市场等方面对本地企业给予支持,这大大降低汽车产业进入壁垒推进了恶性竞争,使我国汽车产业中处于最小规模经济下的企业数量居高不下。

因此应逐步减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消除阻碍汽车产业合理竞争的不利因素,促进汽车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1] 杨公朴,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 史忠良, 郭南芸.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分析[A].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3] 陈志鹏.中国轿车行业市场结构分析[A].华东经济管理[J].2006(4).[4] 魏玥娟.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A].科技和产业[J].2005(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