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5年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2015年自考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201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3、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创建、发展、成熟、完善。 6、 教育心理学可为实际教学提供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 7、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 19 世纪末起,开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在 1903 年著书《教育心理学》 ,后 来又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 ,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角度来着重探讨《人的本性》 、 《学习心 理》 、 《个性差异与测量》 。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也是世界公认的科学教育 心理学专著,教育心理学学科从此产生。 8、 20 世纪 30 年代后,学科心理学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组成内容;50 年代,信息论思想及相关成果影响到 教育心理学。 9、 在东方, 维果茨基主张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 并提出 “文化发展论” 、 “内化说” 。 10. 1924 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体系学科正在形成,注重结合实际,注重为学 校教育服务。70 年代,奥苏伯尔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研究学生学习。 11. 20 世纪 80 年代,在心理学完善阶段,布鲁纳总结教育心理学的成果表现为四个方面:主动性学习、反 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性研究。 12. 补充知识:教育心理学创建阶段:1)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2) 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在《论教学方法》中首次提出了“教育要心理学化” 。3)德国的赫尔巴特在《普通 教育学》中提出要把教学理论绵研究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提出“四段教学法” 。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2、 心理发哪儿几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3、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 、★少年期(初中 11、12-14、15 岁)这是个体从童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 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 自觉性与幼稚性错综交织的矛盾。 ①其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但仍要以形象作支柱,出现反省思维。②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③他们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也可集中精力学习。④身体剧变,成人 感产生,独立意识强烈。⑤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⑥道德行为更 自觉;但自控能力不强。 2) 、★青年初期(高中 14、15-17、18 岁)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基本成熟的时期。① 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情感占主要地 位,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深刻的发展。③能比较客观的看待自我,表现自我,敏感的防卫自我, 珍重自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④对未来充满 理想,好的意志品质也有发展,但又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4、学习准备,指的是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5、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6、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 程,个体内部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图式: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 维模式。同化:主体把新刺激组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顺应:当主体不能 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的情境时,对自身图式进行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情境。 2015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1
2015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认知发展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觉动作阶段(从出生到 2 岁) 、前运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 段(7-11 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 四个阶段的特征: 1)感觉动作阶段的突出成就出现了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中,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 3)具体运算中,儿童思维有明显的逻辑性,突出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此外,儿童还获得分类和序列 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个体的特点:①个体的认知具有抽象思维能力。②能归纳概括个别事物的共同本质特 征。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和检验假设。④具有命题思维能力。⑤具有演绎推理能力。 自我中心化倾向: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会从自己的观点着眼,不会考虑别人的不同看法。 泛灵论倾向:将任何事物都看作是生命或类生命的活动。 守恒指儿童认识到一个事物的知觉特征无论如何变化,它的量始终保持不变; 7、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是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他的认知 发展观: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他的观点是学习先于发展并促进发展。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 动中发展起来的。 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观察的持久性增强;观察的精确度提高;感受 性增强;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二是转折点) 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到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8、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皮亚杰的观点)2) 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教学支架:指儿童在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 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9、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 8 个互相联系的阶段,1)婴儿期信任感对不信任感;2)幼儿期自 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少年期自 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青年期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人感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自我整合对 绝望感。 自我同一性是指整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并形成一致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 10、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教师的品行素质、班级环境、课外训练活动) 、 同辈群体。 11、如何建构健康的人格?人格统合包括三个方面的统合,即自我内部的统合(树立自我意识、培养乐观 生活态度) 、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自己实践活动的统合。 12、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儿童 2、3 岁左右;加速发展:小学;突变时期:青少年时期。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13、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种新的自我中心,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 “假想的观众” “个人的虚构” 14、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指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有以下几种:1)场依存型(对 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参照物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和场独立型(内部线索参照,不受外来事物干扰) ; 2)冲动型与沉思型;3)整体型和序列型 15、认知能力也即智力:涉及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信息加工能力。 智力是个体的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量和质的差 异)与群体差异(性别、年龄、种族差异) 。人们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16、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1)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布 2015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