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修订版)中国社会福利发展历程
(修订版)中国社会福利发展历程
性。许多新式社会公益组织和团体诞生并开展一 系列的
公益活动,直接反映了传统福利事业向近代社会福利事业 扩展的新趋势。
三、当代中国福利制度发展
•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在劳动产品分配上实行 按劳分配制度, 开启了计划经济时代。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一种计划 体制下的福利模式,它在大陆持续数 十年并迄今仍在某种程度上被延续着。 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福利制度。国民福利在国家计 划的控制下,被分 割为财政价格补贴、民政福利和企业或单位办福利三大板块,表现为面向城 镇 居民的“高福利”,对农村居民的福利保障则少而严重不足,并且完全听 命于政府,真正独立运 作的社会公共福利团体几近空白。
•
社会福利概念在中国理论界、实务界的界定和 使用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小福利 概 念,一种是广义的大福利概念。 狭义社会福利概念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 社会为保障其成员 的基本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及服 务②。广义社会福利观,认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 和社会为提高社会 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 采取的种种制度或措施③。
基于民生的社会福利阶段: 21世纪以来
社会背景:经济高速发展,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 三农问题:农业、农民、农村、农民工 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问 题
• 二、我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 • 我国传统社会福利制度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方面 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社会福利制 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 形势的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改革。 • 失
人民公社解体,农村集体福利项目,如农村合作医疗、 卫生防预、教育等难以为继,开始实行用者付费
企业为减轻负担,逐步取消其社会职能;1986年开 始推行劳动合同制,打破原来的铁饭碗制度;90年 代实行下岗分流,减员增效。
到2000年,2/3以上的城镇人口和90%以上的农村人 口未被纳入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作为最后安全网 的社会救助制度,不仅救助范围极其有限,而且救助 标准难以为继,救济经费严重不足。
(三)调整时期
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制度条块分割情况严重 -给付水平差别过大与平均主义并存 -总体经济发展低水平下的局部高福利 -社会化程度低
基于发展的社会福利阶段: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特点: 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分配原则的效率化 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化 劳动力流动的自由化
2014年11月2日
•
• 进入“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对社会福利事业进行了 • 较大规模的调整。很多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被强行合并和撤 • 销,导致了不少孤、老、残、幼重新流落街头,生活得不到保 障。同时,由于各单位的生产发展处于停顿,职工社会福利基 金来源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各种补贴社会福利以及各种娱乐文 体活动等无法开展下去。 • 从整体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到 • 后来的整个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福利待遇在 不断增加,从职工的生活困难补助、冬季取暖补贴、探亲补贴、 交通补贴、休假疗养,到为职工建立托儿所、幼儿园。食堂、 洗澡堂、医务室、阅览室体育场,再到为所有城镇居民提供粮 油以及副食品价格补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单位就是一个无所 不管、无所不包的小社会。民政福利制度的实施就使得那些社 会上最脆弱群体的生存有了保障,由此极大地显示出新生的社 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社会稳定。 • 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就业、低工资”的就业和分配制度 • 下,城镇职工所享受到的无所不包的福利待遇,不仅极大地填 补了职工由于低收入而造成的生活上的亏空,改善和提高了他 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且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当家做主 的满足和自豪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基于公平的社会福利阶段:1949年至 20世纪70年代 基于发展的社会福利阶段:20世纪80 年代和90年代 基于民生的社会福利阶段:21世纪以 来
基于公平的社会福利阶段: 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
政治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经济特征:计划经济(国家控制经济运行中的生产、 交换、消费和分配的所有方面) 制度安排:统收统支、统购统销、统包统配、平均 分配、户籍制度
•
•
雏形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1931) 工人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 - 从出生到死亡的工人保障 医疗、生育、养老、病假、伤残、死亡 - 企业办社会 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服务
• (二)逐步完善时期 • • 在这个时期,我国逐步完善了单位职工社会福利制度, • 同时不断的完善老人社会福、残疾人社会福利和妇女儿童 社 • 会福利制度。使得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有了两个基本组成 部 • 分,即民政社会福利和单位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恢复社会保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8年,恢复民政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首次提出社会保障的概 念 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但此消彼长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1993年,社会化改革方向 《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2000年, 社会保障中的个人责任
• 1、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 它们要与所有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企 业尤其是一些老企业,由于背负沉重的职工福利负担,所 以难以与新生企业公平竞争,面临更大的破产风险,而且 职工所在的企业一旦破产,职工极其家庭能够获得的福利 待遇将没有了着落,生活将立即遇到极大困难; • 2、企业的福利待遇将企业与职工紧紧地栓在一起,不同 企业或单位的职工的福利待遇会有很大差异,有些单位职 工的福利甚至高于工资,这就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市 场经济所需要的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 3、优厚的福利待遇由于是平均分配,所以不但没有发挥 它激励劳动者积极性的功能,反而助长了人们的懒惰和依 赖心理,影响企业的效率和发展; • 4、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经济结构多元化,农村人口流入城 镇,进入不同所有制企业和单位就业,他们连应当享受到 的社会保险待遇都享受不到,何谈享受社会福利待遇,这 种从制度建立之初就对农民实行的不平等待遇,在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下不能再延续下去,否则会继续扩大城乡差距, 城乡隔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也无法打破。
多元社会福利的建立
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的社会保障制度, 强调个人在收入保障中应付的责任。 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实行用者自付的原则,使得教 育和医疗机构逐步变成独立经营的实体。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出售公有住房,推行住房分配 货币化。 推行福利服务社会化,由社区来提供各种社会福利 服务,另外,通过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和吸引私人 和社会组织参与兴办社会福利事业。
中国社会福利发展历程
组员:董安子、兰雨、 张晏郡、何炯霖
/his/201011/f5661d59-8944-430f-9d80-b4b8a4e5af2b.shtml
/society/201011/155d38ba-7bf7-4b74-95e8-d717113b4b0c.shtml
•
•
狭义的小福利的概念认为中国的社会福利是一种特殊的针对特定 人群的福利制度,也就是由 民政部门负责的社会福利,一般称作“民 政福利”。民政福利认为社会福利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弱 势群体,不是 全体社会成员,主要包括老年人福利、儿童福利和残疾人福利。民政 福利类似西 方学者所说的 “选择性福利 ”或“ 补救性福利 ”。小 福利的概念强调国家(政府)承担福利的 供给责任,认为国家(政府) 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供给责任主体,把社会福利等同于国家福利 或 政府福利。 狭义的社会福利概念在中国的实践中是最常用的定义,认 为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救助 (目标是维持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 平)、社会保险(目标是维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准)和 社会福利 (目标是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三层次,社会福利是社会 保障体系的一部 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
二、近代中国社会 福利制度发展的轨迹
•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但就是在这种状 态下,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制度 开始渐渐萌芽, 各个政府积极吸收西方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引进他
们的福利制度。特别是 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的福利事业
有了较大的变化,社会福利开始呈现社会化,福利活动也 不再仅 囿于官方或少数社会精英实施,而是更具有普遍
展示大纲
• 社会福利的概念 • 古近代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简介 •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发展详述 • 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发展特征及 问题 • 未来展望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保障性福利 (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医疗服务 住宅服务
社会福利
非保障性福利
教育服务
社会服务
社会福利体系
就业保障
社会福利在中国的定义
• •
(一)初步形成时期 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该时期的社会福利事业主要 是政府和社会对特定的社会福利对象提供的满足他们基本生活需求的供养性 社会福利项目,即它的实施范围主要局限于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群体。民 政部门开始成为社会福利事业的行政管理部门,这种管理体制一直延续到现 在。该时期社会福利事业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解放前遗留下来的社会福利设 施进行改造,使它们成为官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如1951年8月发布了《关于 城市救济福利工作报告》,报告由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保障对象主 要是无依无靠的城镇孤寡老人、孤儿或弃婴、残疾人等。 民政部门通过设立福利机构为这些孤老残幼人员提供保障。福利机构分 为社会福利事业和社会福利企业两类。福利事业机构包括各种收养性的福利 院、精神病院等;福利企业主要是通过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残疾人 的生活保障问题。民政部主管的这些福利只覆盖了城镇极少数特殊人群(占 总人口1%不到)。 另外,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建立职工社会福利制度。在1950年6月颁布 的《工会法》、1953年劳动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 则修正草案》中对企业职工的生活困难补贴、探亲补贴、取暖补贴作了规定, 还规定企业应设立食堂、托儿所,所需费用由企业行政或资方负责。职工社 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范围大大扩大,已经扩展 到单位职工,并且工行是实施和管理职工社会福利制度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