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课件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课件

作者是按照什么来给古代小说分段的?分几个阶段?
1.
提示:按照小说的体裁特点。分五个阶段:神话传说;志怪 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
2.
这些小说形式现在已经消失了吗?
提示:古代小说的原有传统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这些形 式自然还存在,特别是民间。
3. 填 表
填表 朝 代 发展阶段 体裁特点 神话传说 例 子
2.试用一句话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词语积累
1. 注音加点字: A. B. C. 翰藻(hà n) 记载(zǎi) 概括(gà i) 脉络(mà 稗官(bà 粗糙(cāo) i) i) 意蕴(yù n) 纯粹(cuì 妍媸(chī) )
D.
高寀(cǎi) 神佛(fó 敷衍(yǎn) )
2.解释成语: 应运而生 千锤百炼 有血有肉 明镜照物 妍媸毕露 心惊胆战 大快人心 权倾一时
重点语句分析
3.明镜照物,妍媸毕露。
提示:意思是,明亮的镜子照物体,物体的美丽 和丑陋全都清晰地显露出来。课文引用此言,是 为了说明《水浒传》写人艺术的高明。
4.虽然吾书名为志怪,也不专写鬼神,却时时 写人间的变异,也略微含有鉴戒
课文引用吴承恩的话,是为了说明《西游 记》是立足于现实的。


试把读过的《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失街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范进中举》等课文联系起来理解,想想它们体现了本 文提到的哪些规律。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吴组缃
教学目的
1. 积累词语并掌握成语的用法。 2. 理解作者是如何认识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 3. 培养阅读质疑和整合语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时要注意准确理解文中的个别引文的含义,并能说明有关 引文在文中的作用。 2.对古代小说发展规律的准确提取是教学重点 3.融会贯通,理解课文;举一反三,用实例说明规律。
我国古代的小说举例
《精卫填海》
《开天辟地》
《夸父逐日》
以下是否都是我国古代小说? × × 西游记、水浒、镜花缘、西厢记、七侠五义、红楼梦、三国志、 东周列国志、隋唐演义、说岳全传、老人与海、儒林外史、官场 × 现形记、聊斋志异
速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要求—
1. 注意生字生词(包括成语)的读音及意义
1935年1月起,吴组缃应冯玉祥的邀请,担任国文教师和秘书,长达12年之久 (有间断)。在此期间,创作了长篇小说《鸭嘴崂》(又名《山洪》,1946)和《铁 闷子》等短篇,反映农民、士兵抗日意识的觉醒。 1946-1947年随冯玉祥访荚,此后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和 中文系主任。 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史和古典小说研究等课程,发 表过“《<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论贾宝玉典型形象》《关于古典作家的 世界现》《关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理论》等论丈。
考入清华大学后,在其兄吴半农等影响下,注意钻研社会科学 著作,并在“九一八”以后参加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和“反帝同 盟”。这时期发表在《清华周刊》(文学)月刊上的小说,从《离家 的前夜》到《菉竹山房》,大多表现封建宗法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对 妇女、青年的压迫,艺术上显示出含蓄严谨、细致精微的特色。
茅盾的《子夜》的出版开拓了吴组缃的艺术视野,他开始有意运用科学现点解剖 社会生活的各种断面,在《文学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小说《一千八百担》《天 下大平》《樊家铺》以及速写《黄昏》等;并以圆熟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富有时 代特征的凄厉郁怒的生活画面,真实有力地表现出凹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急剧破 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赢得了文坛的赞誉。这些作品收入《西柳集》 (1934)和《饭余集》(1935)。
抗战期间,吴组缃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北京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全国 《红楼梦》研究会会长等职。
4.受封建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
对每一条规律作者都有例子分析阐明。
阅读第二部分 ,讨论下列问题
2.作者为什么对第三个规律要做更详细的阐释? 提示: 古代小说立足于现实进行创作,对一般小说尤 其是历史小说而言,读者不难理解。 但神话小说怎么就立足于现实,这却是容易引 起争议的。 所以作者举《西游记》为例进行更详细透彻的 分析阐释,以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失之偏颇。
提示:意思是,文学作品所描写的对象具有积极意 义,其内容的表达、形式的安排,都经过作者深沉 的构思、想象,其辞藻、音律、用典等艺术形式都 比较讲究。
课文引用萧统之言是为了说明萧统对文学与历 史等学术著作的区别已经有所认识,到唐代,我国 的古代小说终于脱离历史而发展成为文学创作。
重点语句分析
2.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 提示: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它要晓得它有长 处。缺点、长处必须都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记录。 课文引用《史通》此言,是为了说明我国古代 小说对史传文学的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辨 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概括全文内容
本文纵横交织,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 第一部分,说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古 代小说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第一部分是从纵的方面论述,第二部 分是从横的方面论述,全文纵横交织,互相补充,完整地阐述了我 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后回答问题,然后填表
魏 晋 南 北 朝 起源 以前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唐 宋元 成熟 继续发展
《穆天子传》 《山海经》 《世说新语》 《搜神记》 《长恨歌传》 《李娃传》
志怪志人 传奇小说 话本小说
明清
顶峰
《三国志平话》 《说岳全传》 演义小说、四大名著 创作小说
阅读第二部分 ,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一共总结出几条规律?是怎样阐释的? 提示:四条规律,即 1.中国古代小说是来自民间的; 2.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影响很大; 3.古代小说创作立足于现实;
阅读第二部分 ,讨论下列问题
3.最后一条规律,作者何以寥寥几笔就写完了呢? 你能帮助举几个例子吗? 提示:读者结合读过的历史和文学资料不难理解, 所以略写;例子如《水浒传》《金瓶梅》遭禁,曹 雪芹的遭遇等。 4.你还能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总结一点规律吗?
重点语句分析
1.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
将讨论结果写成一二百字的短文
作者及创作简介
吴组缃(1908—1994),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 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 1908年4月5日出生于塾师兼商人的家庭。在宣城、芜湖、南京 读中学期间,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对新文学产生兴趣,开始 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与《妇女杂志》上发表《鸢飞鱼跃》 等短篇。 1929年前后,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也影响到吴家的经营, 父亲在家境败落中忧愁致死。现实中的变故促使吴组缃从理论上寻 找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