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说课材料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说课材料

第一节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想一想:什么是记忆,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练习过的动作等,都可以作为经验而在头脑中保留下来,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重新反映出来。

例如:已经练会的钢琴练习曲,拿到谱后(甚至没有谱),只要点明曲名,马上就能弹奏出来;做过的数学题,考试时,遇有类似的题目,很轻松就能做出来了,等等。

幼儿也是这样,学会了一首歌后,老师一点歌名,孩子马上就能唱起来。

这些都是记忆,是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认识过程。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再现)。

识记,是一个反复感知的过程。

多次地看、听、想、触摸等就形成了联系,即刺激物和信号之间建立了联系。

如:认识某个同学,注意地看她的形象,和她交流……这个过程就是加深印象,进行识记。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存下来。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我们能感到熟悉,确定是我们认知过的(原刺激物出现,能认)。

例如:一首曲子呈现在你面前,你觉得熟悉,好像是以前练唱过的,一哼,果然顺利唱下来了。

回忆(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并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呈现出来(原刺激物没有出现而在头脑中浮现),如:谈起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某种影响),而在你脑中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她此时并不在场。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

识记、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和证明。

这个过程,简单地讲,就是记忆。

因此,也可以说“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说明“记”得不好,没有“忆”,“记”也就失去了意义。

(二)记忆表象及其特征1.表象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

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如幼儿老师在家里休息时仍有班上小朋友活泼可爱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这形象就是表象。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2.特征(1)直观性(形象性)表象所反映出来的东西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有一定的逼真感。

这就是表象的直观形象性。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

然而由于此时客观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过回忆而浮现出来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如:虽然见过南京长江大桥,脑中有长江大桥的表象,但那仅是对大桥的轮廓和大致的长度有印象,远不如你亲自在大桥看到的那么具体、鲜明。

(2)概括性表象的概括性,反映着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它不是某一次感知所留下的个别特点。

如表象中的“房子”的形象,一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物。

但它又确实具备了房顶、墙壁等“房子”所共有的特征,它是各种各样房子的积累,概括成了“房了”的表象。

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形象,思维的概括用的是语词;表象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概括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因此,我们可以把表象看作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三)记忆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等活动中的作用1.记忆在幼儿生活中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奶瓶喂幼小的孩子吃奶,当孩子一看到奶瓶,就作出吃奶的反映。

这是他知觉的经验在起作用,对奶瓶的知觉和过去的经验建立了联系,依靠的就是记忆。

2.记忆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无论是角色游戏或是结构游戏,孩子都是在进行着想象,而这想象的“原材料”就是通过记忆而在幼儿脑中保存下来的事物的表象,即感知过的经验。

如果没有这些经验,又谈何游戏呢?如“南京长江大桥”的搭建,如果没有幼儿头脑中的“原形”,孩子就无法进行这个活动。

3.记忆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幼儿期的学习活动是有限的,即使如此,也总有知识经验的积累。

而只要有积累,就必然离不开记忆。

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

如果幼儿没有记忆,那么就可能出现老师“现在”、“将来”永远在教孩子认识“小兔子”、“小猫”,孩子则永远处在“今天”的学习阶段。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幼儿记忆发展有哪几个特点?记忆主要是以再认和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儿童进入幼儿期后,由于神经系统特别是额叶的成熟,口头言语的迅速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记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根据记忆有无目的和是否运用一定方法,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

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为记忆的目的不明,他们记住什么,不记住什么,主要决定于①客观对象的性质。

如直观、形象、具体、鲜明、活动着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识记;②客观对象和主体的关系。

如幼儿感兴趣的,能激起幼儿强烈情绪体验的,能满足幼儿个体需要的事物以及成为幼儿活动对象的都易被幼儿识记。

反之,幼儿则不易识记。

可以说,幼儿所获得的知识,多数是在游戏和其他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记住的,有的甚至保持终身。

由此而知,人们早期获得的知识大多是无意记忆的结果。

其二为幼儿不会自觉地运用反复识记的办法来记住某件事情。

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的记忆。

幼儿的有意记忆较差。

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其意义记忆开始发展。

如幼儿老师常要求小朋友背诵一些简单的儿歌,到中大班,又要求孩子复述故事,要他们回忆星期天干了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有意识地教育和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能力,当然,这些必须在幼儿言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中、大班以后的孩子;言语能力发展很快,与之相联系的记忆力也发生质的变化。

中、大班幼儿不仅能努力记住和再现所需要的材料,还能运用一些最简单的方法来加强记忆。

如:一位5岁的幼儿,在听了老师对他的嘱托以后说:“请你再讲一遍,要不,我会忘的。

”另外,必须明确的是,活动的动机对儿童记忆的有意性和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

实验证明,幼儿在游戏中的有意记忆效果比在实验条件下的有意记忆效果好。

这是因为在游戏中的游戏规则,和孩子自身的运动有关,若不记住,严格遵守,则不能再次参加游戏,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主观上,他会努力去记规则,而在一般实验中,却是主试要求他这样做那样做,他是被动的,因此记忆积极性就不高。

所以幼儿活动的动机,深深影响他记忆的有意性和记忆的积极性。

(二)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根据识记材料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

其中,形象记忆又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狭义的形象记忆三类。

运动记忆是指对自己的动作或身体运动的记忆。

幼儿学会的各种动作,掌握的各种生活、学习、劳动及运动技能,都需运动记忆。

儿童最早出现的就是运动记忆。

如吃奶时身体被抱成一定姿势,形成条件反射,是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

情绪记忆是对经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

如:在幼儿园中被关过小黑屋的孩子,此段恐惧的情绪经历不易忘去。

可以说: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厌恶什么、害怕什么都是情绪记忆的结果。

整个幼儿期,幼儿记忆都带有强烈的情绪性。

形象记忆(狭义)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如婴儿“认生”现象,就是形象记忆的表现。

词语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

如:我们对定理、公式等的记忆,就是逻辑记忆。

这种记忆的内容是通过语词表达出来的,故称词语逻辑记忆。

这种记忆出现得比较晚,是随儿童言语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幼儿的记忆中,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词语逻辑记忆正在迅速发展。

他们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些具体的、直观形象的材料(见表5.1)。

同时,对于各年龄段儿童来说,无论形象记忆和词语逻辑记忆的能力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并且词语记忆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

这种现象与儿童言语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日益提高有关。

但是,由于幼儿的思维能力很低,言语尚不能在词语记忆中独立起作用,所以幼儿形象记忆效果好于词语逻辑记忆。

表5.1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一)有的研究还表明,幼儿记忆熟悉的事物和熟悉的词,都比记忆生疏的事物和词的效果好(见表5.2)。

原因在于前者有语词参加。

对于熟悉的事物,儿童一般都掌握了它们的名称,因此在记忆中形象和语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当幼儿在记忆熟悉的词时,由于他们对这些词所代表的事物往往也是熟悉的,一提到词,它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就会马上呈现在头脑中,成为词语记忆的形象支柱,因此,记忆效果明显优于记忆生词。

可见,形象与词的结合,有利于提高记忆效果。

表5.2幼儿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比较(之二)(三)意义记忆效果优于机械记忆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而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是在不了解材料的意义的情况下,只根据材料的表现形式,采用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一种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

意义记忆是根据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一种识记。

幼儿由于他们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差,记忆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因而他们往往只能记住一些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因此机械记忆表现突出。

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

4岁以后,幼儿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提高,且言语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此时,他们不再以机械记忆为主了,他们也会对识记材料进行分析、改造。

如复述故事时,他们不再单纯地模仿,他们会或多或少地进行逻辑加工,有时会用熟悉的词来代替较生疏的词,有时省略或加进某些细节。

这都说明①幼儿开始有意义记忆,而且在发展。

②实验表明,幼儿的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见表5.3)。

表5.3不同年龄幼儿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图片的百分比比较为什么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原因在于:进行意义记忆,可以依靠过去的知识经验,也就是把识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

这样,新材料在头脑中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溶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

这样,通过已有的概括性联系进行识记,效果可以提高。

这两种记忆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在现实生活中,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对于某些不能理解或很陌生的材料,机械识记的材料就多些;对理解或熟悉的材料,就可运用意义识记。

对于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办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如:教幼儿认识阿拉伯数字“6”,可将字形与“哨子”形象联系起来,建立人为的意义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加以巩固。

第二节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一、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请你想想,在活动中怎样才能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

要提高幼儿的记忆效果,主要依据下列因素:(一)活动材料的性质如前所述,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特点,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的无意中记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