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5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5章)


第二节 社会化及幼儿社会性学习
(三)幼儿社会性学习的教育指导
指导 内容
目标一、 方法一
目标二、 方法二
目标三、 方法三
目标四、 方法四
目标五、 方法五
方法六

定 展幼 的儿 目社 标会

帮 发 心
助 展
幼 同
儿 情
帮助幼儿 帮 助 幼 儿 学 会 慷 慨 、体会助人是 利他行为 快乐的
强调合 妥协的 值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三、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趋势
幼儿期,幼儿 的运动能力、言语 能力和自我控制能 力都有了很大发展, 他们的社会性也日 益复杂和明确。幼 儿对父母的依赖性 也逐渐减弱。通过 训练,他们的独立 性逐渐形成。在社 会交往中,幼儿开 始注意妥善处理自 己与他人的关系。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行为、生活方式要求等都会有不同的态度。
幼儿园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
2
幼儿在幼儿园接受正规教育,师幼互动和
同伴关系是幼儿性别化的重要因素。
电视、媒介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
3
电视中社会对性别角色定型的看法,内化 到儿童自己的认知系统中,幼儿无形中接
受了社会关于性别角色的定型观念。
第四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其动机是关心别人; 另一类是常规性的亲社会
行为,即期望得到自身的好处, 或避免别人批评自己而做出善 意行为。
第四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二)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精神分析理论的观
点:亲社会行为既
可以是一种内心冲
1
动的表现,又可以
是一种对表现冲动
的防御。
3
2 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 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 的理解是亲社会行为发 展的关键。有两种影响: 一是角色扮演能力;二 是道德判断能力。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五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及教育指导
1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2 社会化及幼儿社会性学习
3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4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 遵守行为准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幼儿社会 性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一个 儿童只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或具有突出的记忆能力和 思维能力,但社会性没有很好发展,缺乏应有的社会交 往能力,那么,他的心理发展仍然是不全面的、有缺陷 的。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影响着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也直接影响儿童个性的最终形成。
认知加工
社会角色扮演
模仿 社会合作
自我强化
第二节 社会化及幼儿社会性学习
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特点、途径及教育指导
1. 随机性和无意性 幼儿可以在许多活动中随机地、无 意地进行社会性学习。
2. 长期性和反复性 学习是长期、终生的,但具有可塑 性和不稳定性,有时会出现反复。
3. 实践性 幼儿社会性学习是一个不断内化的 过程。
1
重现幼儿的角
色采择能力的 培养
2
通过移情训练来促 进幼儿的亲社会行 为发展。
4
3 成人的示范和教育
文化和电 视对幼儿 亲社会行 为的影响
(一)
表 现
(二)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形成: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认识和看 法。婴儿是物我不分的,到幼儿前期,幼儿能 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表明他们开始具备最 初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理想是幼稚的、朦胧 的,通常又是易变的和缺乏现实性的。
社会交往活动的日益复杂:
第一,幼儿活动的独立性开始增强。第二,在 社会交往中,幼儿开始注意妥善处理自己与他 人的关系,因而活动的合作程度不断提高。第 三,社会交往的目的性日益明确,因而幼儿遵 守行为规则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儿童社会化首先是从家庭中开始 的,其自我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对师幼交往过程的直接教导;教育活 动中儿童的主动内化;幼儿园的校园 文化的间接熏陶。 影响具有松散性、隐蔽性、更大的 亲和力
个体对大众传媒信息的选择、 加工过程直接制约个体的价 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 社会化及幼儿社会性学习
(一)个体社会化的内部动因来自(一)幼儿社会性 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化及幼儿社会性学习
(二)幼儿社会性学习的途径
专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指教师依据
1
国家的课程标准和幼儿园教育纲要, 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幼儿的社会化

非专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指该活动
2
本来的目的不是要向幼儿进行社会性 教育,但客观上引导幼儿按照社会价
值取向社会道德规范来做事情。
第一节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二、幼儿社会性的早期发展
社会性的发展,是从婴儿期开始的一个漫长的过程。婴儿交往需要的 满足最初取决于父母,尤其是取决于母亲对他们的关心程度。由于婴儿在 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关怀最多,因此父母成了儿童中的权威。儿童与父母以 及整个家庭的关系,是儿童与社会发生联系的一种基本形式。父母应该和 儿童共同活动,相互交往,互相合作,才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作 价
帮助幼 感觉建 友谊的 乐
儿 立 快


教会
育化 指学
社会观察
导习

方具
法体

强化评价 法
体验思考 法
语言传递 角色扮演 移情训练



第三节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一、幼儿性别角色及性别化的发展
所谓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 的适当行为的总和。而性别化则是指在特定文化中,儿童获得适 合于某一性别的价值观,动机和行为的过程。性别化的发展通常 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领域。
第三节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二、幼儿性别化的理论
(三)信息加工的性别图式理论
信息加工的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是指一套关于男性和女性观点 的期望,它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和思维。性别图式在影响儿童性别化过程中, 发挥两个水平的作用,表现为:一是儿童评价信息对自己的性别是否合适; 二是当外界信息适合自己的性别图式时,儿童会做进一步的探索。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理论解释
(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
所谓亲社会行为,是指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 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 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理想的亲社会行为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做出对他 人有利的行为。
路森双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
第四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2 3至6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幼儿亲社会行为与儿 童的自我意识、社会 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 相关。自发的利他行 为,如合作、分享或 其他的亲社会行为要 到3 ~ 6 岁才真正出 现。
第四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指导
性别同一性的发展
性别角色观的发展
男女儿童性别化发展差异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二、幼儿性别化的理论
(一)生物学理论
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的遗传、解剖及激素的不同导致了他们性别角色 的差异。这派理论是从弗洛伊德开始的。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性别角色的形成就 是观察、模仿同性行为模式的学习过 程。在性别定型过程中,男孩倾向于 模仿其父亲的行为,女孩倾向于模仿 自己母亲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 观点:强调观察 学习、替代强化 对亲社会行为的 影响。
4
社会生物学理 论的观点:亲 社会行为是本 能的,是人类 天性的基本组 成部分。
第四节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 1至3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 ~ 12 个月的儿童 已经产生了妒忌。 2 ~ 3 岁的儿童能自 发地赠送物品和玩具, 12 个月的婴儿已产生 了分享行为。
(四)群体社会理论
哈里斯认为,对儿童性别角色发 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同伴群体而不是家 庭,以“双性化”方式教养孩子并不 能减少孩子具有相应性别特征的行为 和态度。
第三节 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及教育指导
三、幼儿性别化发展的教育指导
家庭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
1
儿童一出生,父母就因性别不同而有区别地 对待,从取名、选择服饰、玩具,到以后的
第二节 社会化及幼儿社会性学习
一、社会化及其动因
幼儿从小到大、长大成人就 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 化,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 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能 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处治, 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 发展过程。
第二节 社会化及幼儿社会性学习
(一)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
1、家庭 2、幼儿园 3、同辈群体 3、大众传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