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联合国改革的历史与现状10月
联合国改革的历史与现状10月
各国、地区有关安理会改革的立场
日本、德国、巴西和印度结成的“四国联盟”的主 张: 增加六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其中亚洲和非洲各 获两个,西欧和拉美各获一个; 增设四个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亚 洲、非洲、东欧和拉美各获一个; 新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问题待到安理会扩大15年 后再予以解决。
一、联合国改革之界定
二、联合国改革的基本历程 三、2005年联合国改革及其得失
四、联合国改革的新动向 五、关于联合国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联合国改革之界定
所谓联合国改革,是指由联合国进行的一 场自上而下的变革运动,其目的是使联合国 变得更具代表性、更有效率、更具活力,更 好地适应国际政治环境变化的要求,在保障 世界各国人民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促进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上发挥更为积极 的作用。
第二阶段从1955年到60年代中期。
1960年成立八人专家小组。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 夫要求改革联合国秘书处, 提出由三个秘书长组成 “三驾马车”。
二、联合国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 中期。
改革主要是应对联合国财政困难。另外, 1965年8月31日开始生效的《宪章)修正案,将 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从6个增加到10个,1965 年和1973年两次《宪章》修正案将经社理事会 成员国先后从18个增加到27个再到54个。这是 联合国历史上迄今仅有的三个《宪章》修正 案。
三、2005年联合国改革及其得失
针对世人关注的安理会改革,报告提出应遵 循以下原则: (a)改革应遵循《联合国宪章》第二十三条, 让那些在财务、军事和外交方面对联合国贡献 最大的国家,更多地参与决策; (b)改革应让更能代表广大会员国、特别是 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参加决策进程; (c)改革不应损害安全理事会的效力; (d)改革应加强安理会的民主性和责任性。
三、 2005年联合国改革及其得失
区域 国家数目 常任理事 国数 拟设新常 任理事国 数 拟设任期 两年理事 国数(不 可连任) 4 3 2 4 13 共计
非洲 亚洲及太 平洋 欧洲 美洲 方案A共 计
53 56 47 35 191
0 1 3 1 5
2 2 1 1 6
6 6 6 6 24
方案A
三、 2005年联合国改革及其得失
加利时期:
成立专门的安理会改革工作小组。 1995年8月“六点改革计划”: 进一步精简联合国官僚机构 控制经常性预算增长 强化对内部预算财政的监督检查 加强内部司法监督 改善联合国财政状况 改善联合国经济和社会部门的活 动,加强对发展努力的协调
二、联合国改革的历程
安南首个任期(1997-2002年):
三、 2005年联合国改革及其得失
安南的报告敦促成员国考虑“威胁、挑战和改革 问题高级别小组”报告中列出的两个安理会改革 方案,并要求会员国在2005年9月首脑会议前就 这个重要问题作出决定。 方案 A 6+3 增加六个没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席位和三个任 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方案 B 8+1 不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但新增八个任期四年并 可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并新增一个任期两 年(不可连任)的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二、联合国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四阶段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18人组成的审查行政和财政功能的高级别政府间 专家小组,提出关于秘书处改革的报告。
1987年,题为《继承者的构想:明天的联合国》 的报告,为90年代的改革提供了一个供讨论的 框架。
二、联合国改革的基本历程
第五阶段从1992年至2002年。
区域 国家数目 常任理事 拟设任期 拟设任期 共计 国数(继 四年并可 两年理事 任) 连任理事 国数(不 国数 可连任)
Hale Waihona Puke 非洲530
1 3 1 5 方案B
2
2 2 2 8
4
3 1 3 11
6
6 6 6 24
亚洲及太 56 平洋 欧洲 美洲 方案B共 计 47 35 191
三、 2005年联合国改革及其得失
报告主要是着眼安全问题: 第一部分是有关新的安全共识 第二部分是谈现在所面对的威胁来源:贫穷、疾病、环 境恶化、核生化武器的扩散、恐怖主义、跨国有组织犯 罪等 第三部分是关于集体安全与使用武力问题; 第四部分是如何为21世纪建立一个效率更高的联合国。
三、 2005年联合国改革及其得失
安南秘书长改革报告
2005年——改革的高潮阶段
2005年适值联合国成立 60周年,秘书长安南和那 些主张改革的国家把这看 作是实现改革突破的历史 机遇,出台一系列重要文 件、提案、建议等,掀起 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三、2005年联合国改革及其得失
改革浪潮的缘起
2004年11月,“威胁、挑战和改革问题高级别小组”向安 南提交《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共同的责任》报告。
2005年3月,安南向联合国大会提交《大自由:实现 人人共享的发展、安全和人权》报告。该报告在有关 安全和加强联合国的措施上与名人小组报告基本相同。 但是又加入了发展和人权两个方面。该报告所谓的大 自由就是“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予恐惧的自由、尊严 生活的自由”(分别对应发展、安全和人权)。 报告提出要加强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改革安理会、加 强全系统的协调性、修订《联合国宪章》。
一、联合国改革之界定
国际政治视角下的联合国改革
联合国是国家实力和利益的反映,改革是国际政治 斗争的产物,主要大国和主要国家集团的态度是影 响联合国改革的关键因素。
组织层面的联合国改革
涉及联合国自身结构、管理、决策、领导及组织文 化等 。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秘书处内部改革 大会权限的改革 需要修改宪章的改革
1997年7月,《革新联合国:改革方案》: 秘书处机构改革,建立新的领导和管理机构 加强联合国在国际维和、人权事务、控制大规 模杀伤性武器上的功能 严格控制联合国财政预算和增长幅度 削减人员、提高效率、减少官僚主义 加强与非政府机构的合作
第六阶段:2002年至2007年
三、2005年联合国改革及其得失
二、联合国改革的基本历程
有学者认为联合国改革的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5年到1954年,是联合国改革的 初始阶段。
许多中小国家反对五大国 拥有的否决权,要求修改 宪章。1954年哈马舍尔德 秘书长任命一个三人专门 小组研究联合国改革问题, 正式启动联合国改革进程。
二、联合国改革的基本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