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及英雄特质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及英雄特质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及英雄特质在三国的众英雄人物中,刘备的军事才能不如孙权,更不如曹操;计谋与此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

但他却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着的追求,完成了一份霸业。

所以刘备一直是一个令后人争论的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玄德一样,当真是玄之又玄。

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在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

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与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最主要的是他也是英雄,这些都是分不开的。

同时,刘备起自微贱,非有尺寸可以凭借,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藉乱世而成英雄。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

艺术地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在这段90余年的历史。

据统计,《三国演义》写了1240个人物。

由于作者罗贯中先生写书的立场就是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出发,以刘姓为正统,以蜀汉为中心,蜀汉与曹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计争,竭力吹捧刘备。

这里先不去深究罗贯中先生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感情倾向性,主要是对刘备的形象尽量去做一个客观的描述,通过对刘备形象和英雄特质的分析,看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刘备生平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与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艰苦。

刘备从小就志存高远,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卖草鞋的变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二、刘备的形象(一)仁义在三国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中,刘备可谓是重仁义的典型,罗贯中先生不惜笔墨大力塑造他的这一形象特点。

这一形象正好吻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君主的理想要求,再加上有一个背负‚奸臣‛、‚奸贼‛骂名的曹操相对照,就更显示出了刘备的‚仁义‛。

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相抗衡,形成鼎足之势,就是凭借着‚仁义‛之心赢得的‚人和‛。

兄弟之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可谓是典型,也成了后世学习、效仿的范本。

他们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以‚救国扶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关张二人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始终待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

所以他们三人名义上是兄弟,后来是君臣。

但实际上,关羽、张飞也是王。

刘备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不管刘备说这话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来的,确有此事。

而且从刘备日后对二人的情义上也确实做到了极至。

当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身首异处。

在刘备未得知此噩耗时,曾做一梦,梦见关二爷泣哭相告,愿兄起兵,以雪他被杀之恨。

《三国演义》在八十一回中对此有较详尽的描述,等听到兄弟的死讯后,先是处死了不肯发兵的刘封和孟达(刘封是刘备义子,刘封武力过人,性格刚烈,他跟随刘备征战天下,颇有战功。

但是,刘备立亲生儿子刘禅为继承人后,刘封便遭到排挤,被派到边城,与孟达一起驻守上庸。

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出兵夹击曹魏,但是刘封未能擅自出兵,关羽兵败后,孟达又叛汉投魏,刘封也兵败归成都,刘备听取诸葛亮的建议,责难刘封,并赐刘封死。

),而后举兵,最后兵败白帝城。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关羽的感情之深。

刘封虽不是刘备的亲生儿子,但他却有儿子的名份。

刘备却因兄弟的死迁怒于养子,而且连他最信任,奉为军师的诸葛亮的话都不听了。

一意孤行要为兄弟报仇,勉强举兵,最后导致了对蜀国生死存亡的败局。

自己也随兄弟而去。

君主之仁刘备是历史上少有的仁君,也是封建社会人们对君王的理想要求。

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也‛。

刘备从小就有君之心,在儿时就对旁人言‚我为君主,当乘此车盖‛。

他一直清楚‚国以民主本‛,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读音:gui,古代盛食物的器具,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

)而食,而且也始终这么去做。

最典型有两个故事。

一则是说有人看出刘备当世英雄,日后必有一番作为,会对其不利,所以曾派人去刺杀他。

刺客因感刘备之仁义,不忍杀他,并具实相告。

从这里足见刘备确实仁义,而且不是只对兄弟、下属。

第二则在《三国演义》中可谓是浓墨重彩,好好地渲染了一番。

那就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百姓都闻刘玄德之仁义,无论玄德成败,都举家跟随。

这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该是一件很好的事,说明得人心。

但对当时的刘备而言,无疑是一种负担。

因为刘备既无多少兵马,又无稳固的地盘。

他连自己都很难立足,更无能力去保护众多百姓。

但刘备却始终坚持一点‚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也正有了这一点,才为三足鼎立赚到了资本——人和。

后人有诗赞曰: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

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还有一件事,在三国这么多轰轰烈烈的事中,实在不值一提,但它同样反映了刘皇叔‚仁义‛之名远播。

徐州牧陶谦因病危,想让位于刘备,刘备顾今兄弟之情,三番几次推托。

徐州百姓闻言,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无能安生矣!‛简单的这么一句话,道出了当时老百姓的肺腑之言,道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道出了那时的领导者的不仁,更道出了刘使君的仁义。

这时的刘备也才明白了自己身上的担子是如此的重,同时也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前进道路——以民为体,做一名仁爱之君。

刘曹对比在《三国演义》中不难发现,曹操给人的形象是‚奸‛,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人生信条以及曹操做事非常‚狂‛。

这些与刘备的‚仁爱‛相比,就更加上了一个层次。

曹操会整天担心有人会害他,而且‚梦游杀侍从‛、‚错杀吕伯奢一家‛等等事件在《三国》中屡见不鲜。

这与连刺客对刘备都不忍心下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刘备的仁义。

(二)坚忍刘备的忍术在三国时期是少见的,我们不说他以汉室皇叔的身份肯屈于人下,甘心受人躯使;就他那份英雄气概、雄心壮志,能在二十多年的岁月中隐忍不露,这份忍术就很值得后人另眼相看。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中,刘备屯兵徐州,吕布兵败去投,刘备念其穷途来投,收其于小沛。

而当刘备领命去讨伐袁术之时,吕布乘隙攻取徐州,让刘备暂居小沛。

此种背信忘恩之人,在旁人看来简直是人人得而诛之,而刘备却言:备欲让兄久矣。

这的确不可思议,难道刘备真有相让之意?或者说刘备真的什么都不计较?当然不是,细想之下,你也会不禁为刘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而称道。

因为当时的刘备根本没有把握夺回徐州,所以只能忍,只能不断寻找机会。

正因为如此刘备才不至于令吕布怀疑而危及自身,最后还是利用曹操使吕布白门楼殒命。

(三)刘备的智慧刘备虽然用兵不像诸葛孔明那样能运筹帷幄,也不像曹操那样通晓兵法。

但刘备却能使那些通晓兵法,用兵如神者为其所用,而且是死心踏地跟随。

这就是刘备与众不用的地方,也是他成就伟业的一种高明手段。

收民心为智刘备走的是‚人和‛这条路,收买民心是出了名的,而且他也走对了这条路。

刘备除了汉室宗亲这块金字招牌能凸现出自己的正统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一言一行都以民为上。

其中‚刘玄德携民渡江‛是最具典型性的。

不过这不是装出来的,在那样危机四伏的情境下,连妻儿都丢下不管,但却偏偏要带着老百姓一起逃跑。

这份爱民之心当真是难能可贵,怪不得后人有云:先主弘毅宽厚。

收“人”心为智这里的‚人心‛所指的是‚人才之心‛。

刘备手下文武众多,很多还是当世佼佼,真可谓人才济济。

而且他手下的这般人物对他可谓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为什么呢?这不是因为刘备的势力比曹操、比孙权要强,而是刘备能对其手下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好地为自己服务。

最典型的有两个:一是赵云,赵将军在当阳被刘备彻底收买,就那么一个看似真‚摔‛的动作,使这个三国时期唯一的长胜将军感激涕淋,无以为报,只能为刘备出生入死以报知遇之恩了。

还有一个说是诸葛军师了,刘备对他可谓是信任到了极点,‚三顾茅庐‛不用再说,有时甚至把诸葛亮的地位摆得比他自己的还高,诸葛独坐正中,刘备旁侧坐而下。

用人之智刘备帐下能人极多,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不逊于北居的曹操。

刘备文有当世奇才、怪才的孔明和庞统,还有徐庶、司马徽等当世名士,再不济也还有糜竺之辈;武有关、张、赵、马、黄五虎将,无不一身武艺,独挡一面,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之后又有魏延,姜维。

这么些个能人,能在他帐下为他卖命,靠的是什么,这就是刘备的独到的用人策略。

一是重用诸葛亮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描写,蜀国的创立,三国鼎立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了诸葛亮这个军师。

这似乎有些夸大了,但有这么个说法,可见诸葛亮在这其间的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诸葛亮在被刘备请出隆中,放下他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之前,其实已是大有声名了,他也知道有曹操这么一位枭雄,有孙策、孙权这么一号人物,但他为什么就不出山去为他们出谋划策呢?虽然《三国演义》中有一段‚三顾茅庐‛的故事,‚孔明见其意甚诚,乃曰:‘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这可不是真正的原因,光靠刘备的诚意是打动不了诸葛亮的,难道曹操等想成大事的就没有诚意吗?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刘备能善于利用每个人的特长,而且是能充分地发掘别人的潜能,这是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

诸葛亮就是看到刘备这一点,因为当时在曹操帐下已有众多的谋臣,而且曹操生性多疑,这样就很难将他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就很难实现他的人生抱负。

但他知道刘备当时是急需人才辅助,一定会将所有事情放手交给他,这就给他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尽展所长,这才不负他的远大抱负。

二是不计前嫌、用人不疑在刘备的帐中,有许多文武官员曾经是敌方阵营中的人物,这些人物经刘备予以信任培养,成为了刘备集团中不少核心人物。

黄忠原是曹魏的裨将军(最低一级将军名号。

通常都由校尉或都尉升迁,裨将军通常都有权参与军中帐议,是在军事行动中辅助军中统帅的重要幕僚,三国均臵。

),归附刘备后,定军山一役,勇冠三军,封为后将军,后来更成了五虎上将,据历史记载,刘备称帝后,将有功之臣,无论文武都一律封为将军,而真正被封为正将军的就只有两人,黄忠就是其中的一位。

法正,时称‚奇有智术,著见成败‛,原是刘璋的军议校尉;战将马超,在往奔汉中时,闻刘备英名,‚密书请降‛(《三国志〃法正传〃马超传》);还有如董和、许靖、刘巴,李恢、杨洪等著名文武官员,原先也都是曹操刘表刘璋的部属,在他们归降之后,都得到刘备充分的信任和培养,壮大了刘备集团的力量,为刘备创建和巩固蜀汉政权,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