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摘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宣扬“拥刘反曹”的立场为刘备塑造一个爱民爱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的仁君形象,也堪称骁悍有谋的乱世枭雄。

刘备形象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

《三国演义》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塑造确有一些不足和可争议之处,但小说中的刘备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

本文将会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尊贤、谋略、虚伪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使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艺术形象《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爱民,尊贤礼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

一、仁德爱民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

在《三国演义》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

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日:“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

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始终注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

初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

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

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卢”马妨主,让他将此马先送给意中仇人。

刘备闻言变色斥责徐庶“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备不敢闻教”。

刘备对徐庶坦诚相待,拜他为军师,打败吕旷、曹仁之后,刘备更视徐庶为天下奇才。

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要辞别刘备时,刘备虽然难以割舍,但为顾全其母子之情,允其离去。

刘备拒绝了孙乾所设留住徐庶的计谋,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亲送徐庶出城,置酒饯行,挥泪送别。

可见刘备爱才之深又仁义之极。

刘备对同宗刘表父子也表现出大仁大义。

曹操南征荆州,适逢刘表病死,刚刚继位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诸葛亮建议刘备攻刘琮而夺荆州,刘备垂泪答道“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复见吾兄乎? ”于是决定走樊城以避曹操。

在生死关头,刘备表现出的仁德爱民品德更为感人。

当他由樊城经襄阳向江陵撤退时十几万百姓愿追随他渡江,因而只能日行十余里,曹兵追来,情况危急,众将劝刘备“暂弃百姓,先行为上”,刘备竟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民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 ”行至当阳,果然被曹操率兵赶上十余万军民顿时大乱。

刘备在张飞保护下且战且走,至天明,身边仅剩百余骑,他不禁大哭道:“十数万生灵,皆因恋我,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

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这一仗,刘备在军事上虽遭到惨败,但在道义上却赢得了极大胜利。

从此,刘备的“仁德爱民”更加名扬天下,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成为刘备迥别于其他创业之君的最大的政治优势。

因而刘备入川时,其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扶老携幼,满路瞻观,焚香礼拜。

”在复杂的斗争中,刘备领略到遵循儒家思想道德对于角逐天下的重要性,十分注意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树立贤德之君的风范,至临终时仍不忘留下遗诏告诫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正是这“惟贤惟德,可以服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受人敬重的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方霸业。

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亦引此语,可见刘备之仁德有道,已得到历代史家的普遍承认。

[2]二、尊贤礼士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广发檄文,招纳人才。

刘备,流落在民间的“龙子龙孙”,在对自己的政治生涯进行认真反思,并接受"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批评后,奋起直追,表现尤为突出。

先看"伐树望徐"。

徐庶,作为第一个投到刘备麾下的比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见刘备,便被刘备坦诚相待,拜为军师,委以指挥全军之职。

樊城大战,先后打败吕氏兄弟和曹仁,让徐庶大展鸿图,大出风头.而当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囚禁,辞别刘备时,刘备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泪而望,却被一树林隔断,玄德以鞭指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

’众问何故。

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如此难以割舍,不难看出,刘备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人才的来归。

再看“三顾茅庐”。

作为徐庶,司马徽等人竭力推荐的卧龙——诸葛亮,刘备不惜屈驾,一而再,再而三的亲自登门拜访,以求其出山.初见孔明,刘备见其仰卧在草堂几席上休息,便不顾关,张二人的劝阻,愣是拱立阶下半晌;听罢隆中对策,先是“避席拱手谢,”继而“顿首拜谢”;但闻孔明“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当即“泪沾袍袖,衣襟尽湿”,及至孔明答应辅佐,又不禁“大喜”。

事实证明,刘备的这一招棋走对了。

诸葛亮出山后,感恩戴德,励精图治,鞠躬尽瘁,为刘蜀集团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尊贤礼士的另一面,便是知人之明,用人之长。

如重用诸葛亮、庞统、法正,当然是最好的“知人之明”,对此不必多论;而知人之短,也是了不起的“知人之明”。

比如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深受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却特别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马谡虽曾在诸葛亮南征时出过“攻心为上”的好主意,但他刚愎自用,丢失街亭,使诸葛亮首次北伐的成果毁于一旦,却证明了刘备的先见之明。

至于像魏延这样优点突出缺点也明显的人才,刘备用其长而避其短,大胆委以镇守汉中的重任,更是极具洞察力之举,非明君不能为。

在这方面,就连素有“知人善任”美誉的诸葛亮似乎也略逊一筹。

三、智谋过人刘备出身卑微,论经济,背景无法与曹操,孙权相比,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采用依附的处世策略。

为了实现安邦定国、称王天下的雄心大志,刘备在创业时期准确把握天下情势,精心谋划并采取了两种主要的政治谋略:一是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

汉末动乱群雄割据,拥兵自重。

刘备家境贫寒,其实力和名气无法与曹操、孙氏父子等诸豪强相比。

但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是汉室之胄、皇族宗亲。

在我国封建时代,正统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刘备“汉室宗亲”的出身自然成为他与群雄争霸的一张王牌和独特优势。

刘备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及时并不断地打出这面旗帜。

每逢遇到生人作自我介绍时,刘备都会说:“我乃汉室宗亲”。

初见张飞,他说“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

一句话把张飞镇服。

随即见到关羽,自然也如是说,令“云长大喜”。

于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共同起事,很快聚集乡勇 5 0 0人。

刘备率领人马投奔邹靖和刘焉,又对刘焉说起宗派,刘焉大喜。

刘备任平原县令时,跟从公孙瓒参加诸侯联合讨董,见到诸侯盟主袁绍,公孙瓒将刘备的出身对袁绍细说一遍,袁绍即给刘备这小小县令取座,并对刘备说:“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

”拜见汉献帝时,刘备自然先奏明“汉室宗亲”的身份:“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

”汉献帝令取宗族世谱检看确认后,“帝排世谱,则玄德乃帝之叔也”,遂倍加信任,封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自此人皆称为刘皇叔”,其名声和地位陡然上升。

刘备在占据蜀川后,便在诸葛亮等群臣的劝进之下,名正言顺地做了汉中王。

汉献帝病逝,诸葛亮等群臣又奏表劝进:“王上乃汉室苗裔,理合继统以延汉祀”,至此,刘备终于登极做了蜀汉皇帝。

二是树立“仁德宽厚”的形象,争取人心。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也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霸道昌而王道衰,诸豪强为了夺取天下而攻城略地,杀人盈野,弃仁义而不顾,凭恃的是实力、武力和暴力。

《三国演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

与诸豪强相比,刘备势单力薄,既无实力,又无地盘。

尤其是与曹操、孙权相比,劣势明显。

曹操占尽天时,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承父兄之业,据长江之险而守江东,占尽地利;刘备几乎是靠白手起家来与他们争天下,依靠的主要是人谋,即以仁德忠义来争取人心,招揽人才,扩充实力。

刘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深知自己实力弱小,更懂得“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因而从起事之初就刻意树立自己的仁德宽厚形象,并由此广泛地赢得民心,聚揽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臣武将,特别是感动了诸葛亮出山辅佐,竭忠尽智,死而后已。

刘备曾对庞统说:“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此段话清楚地表明刘备之所以行仁履忠,是出于一种反曹操之道而行的政治智慧或日权谋,是以仁义忠厚为招牌,争取天下人心以达到自己夺取天下的目的。

在汉末动乱年代,刘备审时度势,乘势而起,由一个贩履织席之徒而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天下枭雄,证明了他打起“汉室宗亲”的旗帜标榜正统、树立仁德忠厚形象争取人心的政治谋略是得当的。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能屈能伸,随机应变。

俗语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乱世枭雄亦应审时度势,当屈则屈,当忍则忍,韬光养晦,随机应变。

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

吕布被曹操打败,到徐州投靠刘备,却趁刘备与袁术相攻之机,夜袭徐州,致使刘备失去立足之地,只得与吕布讲和,屯驻小沛。

关羽、张飞心中不忿,刘备则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时。

后又受到吕布的攻击,刘备只好屈身投靠曹操。

不久,曹操擒了吕布,是用是杀,尚在犹豫。

此时刘备是曹操的座上客。

当吕布求刘备念“辕门射戟”之恩救他一命时,刘备对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致使曹操杀了吕布。

此后,刘备随曹操至许都,可谓暂栖虎穴。

许田打猎时,曹操与汉献帝并驾齐驱,关羽要上去怒斩曹操。

刘备一怕力量不够,二怕伤及汉献帝,及时制止了关羽。

随后汉献帝下玉带诏要除掉曹操,刘备则积极参与皇舅董承等人的密谋。

刘备胸怀大志和杀机,又怕曹操看破,就在住处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