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事案件审级制度的弊端我国的人民法院分为四级,民事案件的审理实行的是两审终审制度,即通常所说的四级两审制度。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两审终审制度。
所谓的两审终审制度,是指某一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不服的,可以上诉至第二审人民法院,二审法院所做的判决。
裁定即使最终的判决裁定,当事人无权再次提起上诉。
两审终审制度,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符合了中国国情,较好的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充分利用了现实的司法资源。
该制度的存在与确立,必然有它的优点,即便于人民群众进行诉讼,也便于人民法院在其辖区内行使管辖权。
如果审级过多,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不利于生产和工作,而且会使滥用诉权者有可乘之机,拖累对方。
实行两审终审制,绝大多数民事案件都会在地方两级人民法院得以解决,当事人就近打官司,有利于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有利于人民法院提高审判效率。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加,上诉案件和再审案件数量也在增加,在发展的实践中,两审终审制度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即使是那些两审终审制度的优点,在当今社会也面临挑战着挑战。
在中国,人民法院的级别虽多,但是绝大多数民事案件的第一审是在基层人民法院进行,第二审是在中级人民法院进行,第二审的裁判结果即是终审判决,这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大量案件在较低级别的人民法院审理,造成了这些法院的办案压力增大,而高级和最高法院几乎接触不到什么案件,没有使中国的司法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也是在浪费人力物力啊。
有些人担忧公民会利用过多的审级制度滥用诉权,达到拖累对方的目的。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有冤无处诉,而不是无冤到处喊。
至于权力滥用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制度来限制,但是,如果公民的诉权无法保障,失去的将是法律的权威与最起码的公平正义。
至于当事人打官司采取就近原则,那是在原来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去省城很不方便,诉讼的标的也不是很大,为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基于对本地法院足够公正的信任,两审终审制度是能够满足司法实践需求的。
但是,经济的发展使诉讼的标的增大,交通的便利使地理范围缩小,司法腐败层出不穷,但是法院的裁判对当事人的利益有很大影响,此时就近原则就显得太不重要了。
而两审终审制度则限制了当事人继续上诉的可能性,将大量民事案件集中于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给这两级人民法院造成了过重的负担,使其疲于应付,审判效率和质量也大打折扣。
民事诉讼法学界认为两审终审制存在弊端,需要加以改革。
这种观点认为,两审终审制度与级别管辖制度结合在一起,造成了终审法院的级别较低,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终审法院的水平较低,作出的判决也很难保证其公平公正,这与法律的神圣性不相符合。
第二,虽然我国的法院实行的是上级监督下级的体制,但在实际上仍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行政化非常明显,即下级法院遇到疑难案件向上级法院请示,按照上级法院的指示判决,这样一审法院的责任减轻了,但是这也使上诉形同虚设,因为二审法院不会轻易推翻自己做的指示性判决,否则就是自己扇自己的嘴巴。
第三,虽然我国二审实行的是事实审与法律审,但是二审法院与一审法院之间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容易先入为主的倾向于一审法院的事实认定与判决。
第四,终审法院级别较低,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和难以克服的重要原因。
第五,终审法院级别较低,在适用法律方面常常因时因地而异,不利于法律的统一适用。
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现实的司法状况,充分合理利用司法资源,我国的审级制度改革也势在必行。
变绝对的两审终审制度,实行有限制的三审终审制度越来越多的得到肯定和支持。
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三审终审制,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甚至是建国初期,我们都是实行的三审终审制。
许多西方大陆法系国家亦实行的是三审终审制。
在现阶段,有必要实行有限制的三审终审制度,但是也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多审级的弊端,如,对案件进行类型划分流处理,只对部分案件进行三审;采取越级上诉制度,消除法院级别管辖制度的影响;第三审实行法律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