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构想[摘要]艺术教育主要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其目的是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心智的完善。
艺术教育的独特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得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
纵观古今中外,我们发现,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艺术,文明与艺术同时产生,不管在哪个文明和哪种文化中,艺术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键词]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审美;艺术素养一、课程设置的涵义和内容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
以往,人们把“课程设置”仅仅理解为学科课程的开设,这是不够全面的。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设置了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两种课程类型。
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代发展的要求与前沿。
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美国艺术教育发展过程简述第一,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美国的美术教育受包浩斯①教师和前卫艺术家理论的影响,采取了一种“放任式教学”的方法。
并以这一思想作基础,逐步建立了孔纳特的教育体系,这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
“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做他想做的工作,只要在工作中守规矩和发挥创造性”。
这种教学法导①关于包浩斯:由德国建筑家华尔塔.格鲁比乌斯于1919年在魏玛设立的以综合建筑、雕刻、绘画、工艺为目标,以抽象表现主义以及荷兰、俄罗斯的构成主义相混合的“合理的构成主义”造型研究所兼学校。
以康定斯基、克里、法伊尼加为教师,成为现代美术的大潮流。
致无责任的放任。
当然也可以在良好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这一派重视学生的身心快乐及其人格的成长。
因此实施教学的科目是应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而设置,因此教学以绘画为重点;同时着重再现性,并以绘画创作作为人格探讨的手段,但不重视三度空间的表现。
这种教学主张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提供示范和评议学生的作品并使用资料、课本、图表或参观以辅助教学。
第二,到1968年,美国“教育政策委员会”综合关于艺术教育的意义论点,提出了六项需要加强的理由:1、历史的理由,古今诸文明中对艺术经验的珍视,足证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育为人们良好的生活作准备,因而艺术在任何教育计划中必然具有重要地位。
与此相关的主张是艺术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没有艺术教育等于未教文化。
2、为艺术而艺术,轻视艺术的任何外在价值,主张以自我为目的。
凡是将艺术视为具有实用性,都被认为是贬抑了艺术价值这种理论是片面的。
3、利用艺术经验能够帮助囚犯、病患者或老龄人。
艺术价值与益处不仅有助于需要治疗者,对一般大众也有同样的价值和益处。
4、对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所作的研究显示,艺术比其领域更能提供刺激想象与进行想象的较佳环境。
5、理性的反应,也是整个人的反应,包括所有感情,直觉与人格的主观要素。
在这点上讲艺术具有独特的地位。
因为艺术直接处理感情、直觉与主观的反应。
6、在机器与电脑快速发展下,未来人类物质条件丰厚,在生活安定富足情况下艺术必将深受人们重视。
因为透过艺术活动的心理,感情、创造,表现与知识交流,才能真正感觉到人生存在的价值。
第三,根据赫瑟伟分析,目前美国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有七种类型: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2、美术的经验探讨的方法。
3、艺术的知觉探讨方法。
4、艺术家身教的方法。
5、行为目标的教学法。
6、学科结构的艺术教学。
7、科际间统合的方法。
其中,艾富兰对所谓统合美学与心理学有四种取向:1、模仿行为的理论教学法,教师注重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
2、实用,认知的理论教学法,教学时使学生面对问题,以增进其经验结构。
3、表现,精神分析的理论教学法,教学时上提供通过艺术进行治疗以培育并保护学习者。
4、客观,完形的理论教学法,教学上提供知觉的训练,引导学生对于艺术品的客观实在品质加以感知。
第四,本世纪初至今,美国艺术教育则是以史密斯的教学方法为主,强调美术教学和课程的理性精神与系统组织,以训练学生的专业艺术能力为主。
他的《构成》一书,阐述艺术原理与要素,主张教学在于使学生得到基本理念,创造独特的构成,注重艺术性质,但忽视了儿童的特征。
这种教学法显示了一种“主智主义”的倾向。
美国的美术教育者是侧重在艺术性的探讨上,关心如何将艺术知识运用于教学当中。
三、美国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与大纲归纳通过对美国艺术教育发展过程的了解,从中体会到这一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特点是循序渐进综合统一的。
就如史密斯所说:教学的过程如同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统一体,从接触、熟悉和感知训练到历史意识、欣赏代表作和批判分析,整个过程的重点是从中学会发现和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同时也强调讲授方式与对话教学法等。
可以看出,多学科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课程设置也就要遵守循序渐进与综合会通的基本原则。
谈到这里,需要对多学科艺术教育做一界定,下面将对其做一简要说明。
“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的英文名称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其缩略形式是DBAE,可以直译为“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
一般说来,“以学科为基础”至少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要把艺术教育定位于人文学科领域之中,将其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予以设置和讲授,二是表示这种艺术教育的基础是由四门人文学科整合而成,具体涉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
①另外,“艺术教育”的英文称谓通常是“art education”,但有时也用“education in the arts”这一说法。
出现为复数形式的“艺术”,不仅意味着不同门类的艺术,而且包含不同文化族群的艺术。
同样,用在我国的艺术领域也更贴切。
因而在被我国翻译引入后将其缩略为“多学科艺术教育”或“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
根据前面所说的课程设置基本原则,将美国中小学1-12年级的艺术教学大纲进行了归纳,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②而这五个阶段在整体的教学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
第一阶段,感知审美特性(1-3年级)在审美学习的第一阶段,由于孩子们还感知不到艺术作品的全部审美特性,因此需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开发孩子们对审美特性的意识上。
实现这一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艺术课程中开设适宜的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材可以灵活多样,生①王柯平、杨平、李中泽、黄水婴:《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②列维/史密斯:《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王柯平译,四川人民出版社动活泼,教师的艺术敏感性、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关照同情,将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就教学法而言,这一阶段并不提出特殊的要求。
但最需要重视的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的创造实践,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艺术感知习惯和完成艺术感觉的早起开发工作。
简单来说,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感知习惯。
在此阶段,学生入校时的艺术观念将会得到矫正,审美倾向开始形成,初级的审美意识开始出现。
教师一般是以非正式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艺术的神秘王国,使他们直觉地意识到有些审美特性是供人感知或欣赏的,尤其是在视觉艺术领域。
第二阶段,提高感知的敏感性(4-6年级)艺术教育的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尽管前后没有精确的分界,但在教学方法方面开始走向正规。
这时,学生的创作兴趣也许开始逐渐降低,其注意力开始转向艺术对象及其他方面。
伴随着强化感知的训练,艺术家与学生个人的作品都可以作为谈论的对象,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成熟作品的艺术特征,在比较中发现自己作品的优秀或不足之处。
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性意识,使他们能够详细地观察和描述审美对象。
学生还将会掌握一些基础技能,确立认识、鉴赏和判断艺术作品时所需的态度,进而能够专心致志地审视艺术作品的感性特征,能够积极主动的发现艺术作品的独特品性。
第三阶段,培养艺术历史感(7-9年级)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对艺术特性和人类经验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艺术作品是专门吸引感性审美活动的人工制品。
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及不同的审美传统产生兴趣。
这就需要提供艺术史方面的知识。
总结而言,他们的这一阶段的教学计划总体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历史感,也就是通过艺术史教学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的历史流变与各种流派的基本特征。
在某种角度,艺术史的学习是工具性的,掌握艺术史知识是为了培养审美鉴赏力,提高艺术感觉,了解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和洞察内在的人文思想。
学习艺术史还会为青少年提供具有不同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艺术作品,这样会起到一种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会使他们看到个人的艺术偏好,进而引导他们用批判或选择甚至挑剔的眼光看待更多艺术元素。
第四阶段,欣赏代表作品(10-11年级)通过前三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艺术感知的技能和艺术历史感。
到这一阶段,他们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分析批判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
而要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是欣赏代表作品或艺术杰作。
此阶段在欣赏艺术杰作时,除了需要相关的艺术史知识和敏锐的艺术感知能力之外,还需要兼顾历时性与共识性的艺术研究方法,让学生达到纵向和横向的艺术学习研究。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欣赏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自然会涉及到多元文化的教育问题。
因而,采取辩证的批判原则就显得十分必要。
笔者认为这一点很值得在我国的中学艺术教育教学中深刻学习,在我国当前的中学艺术鉴赏教学模块中是缺失的。
只有依据辩证的批判原则这一人文教育的基本原则,人们才能客观地评价某一文化艺术的内在价值,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文化优越感或自卑感。
第五阶段,批判分析(12年级)这一阶段按照认知过程的理解,应该是提取和应用的阶段。
主要是在吸收和运用前几个阶段所学到的艺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际上,学生进入高中教育阶段之后,知识结构日益丰富,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可以综合应用以前所学的东西来分析艺术作品。
①在教学实践中,这一过程最好一艺术作品研讨的形式来进行,由此提出问题和疑难,不仅更有助于营造一种活跃的气氛,而且会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进行自由的分析讨论,最终确立一种审慎的审美态度和高层次的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