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0课 西学东渐

第20课 西学东渐


影响:传播维新思想,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
运动。
【点拨提升】
结合维新派的主张,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角度:近代化)



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政 1、政治 治民主化 2、经济: 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推动了中国 近代工业的发展。 3、思想: 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起到了 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 醒。推动了西方科学民主思想 在中国的传播。
核心是纲常名教;西学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 工 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的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 医科 医学、药学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 即可得分。( 8 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 指导思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 “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 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 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8分) (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 ( 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分) 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分)
【学习目标6】学习目标归纳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 特征及其表现。 时 期 特 征 表 现 鸦片战 争至甲 午战争 从戊戌 变法至 五四运 动前夕 从五四 运动至 新中国 成立
【学习目标6】学习目标归纳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征及其表现。
时期
鸦片战争 至甲午战 争
特征
表现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 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 之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 物”的层面上 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 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 学习制度到思想文化层 ;革命派主张以革命手段推 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 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 造中国社会 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 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 运动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 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 革命道路”到“走中国 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 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思 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 想历程 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B
【学习目标3】概括说出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背 景、中体西用的含义、实质及其影响。
材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 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什么是“中学” “西学” ? 2、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含义是什么?
(1)中学指以孔孟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核心是纲常 名教;西学指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 (2)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的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 是巩固根本的手段。
非选 择题
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37题(32分)---严复 与孟德斯鸠 2012年山东卷—通过严复个人经历考查近代思 想解放潮流 2009 山东卷—西学东渐
【考纲要求】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
【学习目标】 • 1、回忆并划分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西学东渐的 阶段,列举每一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及核心主张? • 2、回顾说出地主阶级抵抗派向学习西方的原因及其产 生的影响。 • 3、概括说出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背景、体用 之争的实质及其影响。 • 4、回顾说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原因、主 张及影响。 • 5、回顾总结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背景、主张及 影响。 • 6、归纳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特征及其表现。
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顽固势力 维新派
祖宗之法不可变,正 就 资 变者天下之公理 封 宁可亡国不可变法面 何 本
建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 主 交种 主 实 锋政 质 义 ,反对君主立宪 立宪政体 义 思 思 体 坚持科举取士,反对 变法之本,在育人, 想 西学想 在开学;在变科举 的
从戊戌变 法至五四 运动前夕
从五四运 动至新中 国成立
【当堂检测】
1—11 CDADD
【巩固提升】
BDBDAB
【考题范例2】 (2013· 山东· T2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 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 “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 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
(3 )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分) 命题意图:本题以“ l902—1904年的译书
统计”和“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为材料, 创设新情境,以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 阶段特征为背景,探讨了“文化教育发展 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这一主题,注重对 历史事物描述、阐释和分析等能力的考查 。
【点拨提升】
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你如何看待这种看法?
康有为“跪着造反” 一方面形象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 战,寻求变革,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 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维新派和顽固势力的论战
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维新变法
两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顽固势力 维新派
【考题范例2】 (2013· 山东· T2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 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表1
国别 译书类别 哲学宗教 英 10 美 2 日 23 其他 2 总计 37 百分比 7.0
( 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 杂录 5 2 24 7 38 7.1 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 百分比 10.7 6 .0 60.2 23.1 100.0 — 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未新政角 ( 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 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8分)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方法提示:横向、纵向观察,确定角度,分析表中数据, 特别注意数据最大的。
祖宗之法不可变, 宁可亡国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法 变者天下之公理
要不要兴民权,实 反对兴民权,设议院 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 立宪政体 行君主立宪 ,反对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 坚持科举取士,反对 变法之本,在育人, 在开学;在变科举 革教育制度 西学
维新派和顽固势力的论战
论战的焦点
要不要维新变法 要不要兴民权,实 行君主立宪 要不要废八股、改 革教育制度
【学习目标5】回顾说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 的背景、通过表格概括出维新派的共同主张、通过 论战总结出其产生的影响。
共同主张:
①政治上: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③思想文化上:主张变法图存,废“八股”,提倡西学, 改革教育。
【点拨提升】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 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根本原因) 儒家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
知识构建 第 20 课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西 学 东 渐 背景 人物 器 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主张 实践 影响
制 度
思 想
学 习 由 西 浅 方 入 与 深、 救 亡 被 图 动 存 到 相 主 结 动 合
【学习目标1】回忆并划分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西 学东渐的阶段,列举每一阶段中的代表人物及核心主张? 1.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年代) 代表: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曾、李、张 “中体西用” 3.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9世纪670年代前后) 代表:王韬、郑观应 “改良政治” 4、资产阶级维新派(19世纪末) 代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君主立宪” 5、资产阶级革命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孙中山 “民主共和” 6、资产阶级激进派(20世纪初)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 “民主”与“科学”
学什么?
西方的军事技术
• 【典型例题1】(2014· 北京文综· 16)《海国 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 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 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D
【学习目标4】回顾说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 方的原因、主张及其影响。
【典型例题3】(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君为 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 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 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 【典型例题2】(2014· 天津文综· 6)19世纪八九 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 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 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 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 中国人( )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 B.坚持“中体西用” •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 D.关注西方科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