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西学东渐-2
梁启超
《变法通议》
谭嗣同
《仁学》
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 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 性,强调变科举
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观念 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 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 等
谭嗣同 以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君主专制、宗法
等级制、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
严 复 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
者生存;变法才能救亡
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代表人物
重要活动
影响
康有为 万木草堂讲学、研究宣
《新学伪经考》 传维新理论、撰写书籍
《孔子改制考》
为变法提供合乎 传统文化价值的 理论依据
1851年,中国一艘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照例查检 违禁品,翻出3部《海国图志》。这些书最终都被幕府 官员和学者买去。此后几年,《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 日本,计有15部,有的“被官方征用”,有的流入市场, 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价格涨了3倍。
大国的又一次耻辱: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
1860年,圆明园被焚烧,数以万计珍宝流失……
的主要祸患。
忧患意识
3、意义:
积极:
A“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一股社会 思潮
B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 探究、学习西方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局限性:
A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B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著书立说的方式 传播,没有实践
1、鸦片战争后,爱国志士用“新的眼光”审视 世界,这“新眼光”之“新”的含义在于
当时众多书籍对世界形势的介绍:
① 对地球全貌、经纬度、五大洲、四大洋
开阔眼界 的介绍;还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如山川、河流、
风俗、政治、军事等。
②《海国图志》最早向中国介绍了蒸汽机
“翼自或用飞为”推。船推车,赞扬改火车变“天落马后天驴观,如念
③描述了西方列强的全球性扩张政策,特
别是英国的扩张,认为英国应被视为今后中国
B.开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思想先河,反映映 了近了代近中代国中的国历的史历走史向走向
C. 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反侵略思想
D.是在民族危机下仓促形成的,并未真 正付诸实践
《<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 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 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 扑面而来,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 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到无端 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 右。
文件名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名词解释: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表述西方文化传入中 国之过程的一个非常形象的节略语。作为 史学术语,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 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 思想的传入。
“西学东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1.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2.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故非 受巨创负深痛,固不足以震动 之。昔日本当安政间,受浦贺 米舰一言之挫辱,而国民蜂起 遂成维新。吾国则一经庚申圆 明园之变,……犹不知痛痒, 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 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 输,而鼾睡之声,及渐惊起。”
——梁启超
甲午痛国心,维新以图强
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 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做买办,并参与
创办轮船招商局
三、早期维新思潮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
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
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
观应
思考: 代表资产阶级的早期维新派前后立场有何变 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 ?
变化:
中国人对外部世界无知 中国人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利玛窦
➢➢1鸦5片59战年争,中意英大交利战传两教年士了利,玛道窦 到光达皇北帝京派,人官审员问在英《俘会,典竟》提中出 查这不样出可有笑意的大问利题这:个「地究方竟,该就国 坚地决方否周认围世几界许上?有英意吉大利利到。回幸疆 而有《无会旱典路》可上通有?大与西俄洋罗国斯,是于否 是接利壤玛?窦」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 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日本改定国宪,变法 之全体也。”
——康有为
公车上书
强学会
康有为历次上帝书
康有为 梁启超
保国会 百日维新
(2)主要内容
维新代 表
维新思想的核心
康有为 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
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
梁启超 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
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变科举
倡行“中学
洋 务
为体,西学 为用”,主 张利用西方
派 先进科学技
术来维护清
朝统治。
体用之争
的 物要 质不 文要 化学
习 西 方
反对“西学
为用”,因
循守旧,盲 顽
目排外,仇 视一切外洋 事务,主张
固 派
原封不动地
维护清朝统
治。
【思路引导 】
②洋务派和顽固派“体用之争”的焦点是什么? 你能看出他们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哪里?
曾国藩:我认为翰林、进士也需要进同文馆学习西 洋的语文、天文、算学。
保守派代表:荒谬,考科举当然只读古人圣贤之书。
李鸿章:你敢保证以后不再有洋人侵略吗?应趁现 在多造军舰,以防万一。
保守派代表:制造船舰使国库空虚,应该停止造船。
左宗棠:修筑铁路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十分重要。
保守派代表:修筑铁路会破坏龙脉风水,触怒山神, 并带来灾祸。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 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 战争以残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 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
——高翔《近代的初曙》
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习小贴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两千多年的小农经济、 农耕社会,以“中庸”为特点的儒家思想经历 风雨,一直适应着古代中国,成为主流思想。 鸦片战争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在此后的中 西思想碰撞中,传统思想由绝对主流渐变为次 要地位,西学由全盘否定到上升为主题,此嬗 变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进步进程。
二、 “中体西用” —洋务派的西学
1、背景
英法联军
内忧外患
太 平 天 国
二、体用之争(19世纪60年代 )
1、背 景:“内忧外患”
金田起义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
洋务运动:19世纪60 年代至90年代这几十年中, 清政府一些洋务派官僚以 “自强”和“求富” 为口 号,在军事、经济、教育 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革 新运动,史称“洋务运 动”。
➢➢因两为江许总多督洋牛人鉴不对肯英向国中火国轮官船员, 下开跪始,「于疑是其许轮多系中用国牛人拉便」认而定有 洋人人将的实腿情弯相不告了,,仍倒然下「就疑站信不未 起决来」。!
乾隆帝:天朝物产丰 盈,无所不有,原不 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中国不过是一个泥足巨 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 以把他打倒在地。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D、““向向西西方方学学习习””,,寻寻求求强强国国御御侮侮之之道道
学什么? 西方的军事技术
2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倡 的新思想,对中国近代历史影响最大 的是:
A. 寻求到了抵御外国侵略的最好办法
【思路引导 】
①什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 用”, “中体”指中国传统制度和文化为 主体; “西用”指利用西方的技术。
“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制 度为立国的根本,以西方先进科技为巩 固根本的手段。即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 来维护中国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
李鸿章 曾国藩
由支持洋务派“中体西用” 和积极参与洋务运
动到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
原因:
中法战争的失败暴露出洋务运动的种种弊端, 早期维新派对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深刻反思
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根本原因)。
意义:对西学东渐从工商科技层面转移 到政治制度层面起了启蒙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实施!
挑战
应战
1、鸦片惊迷梦,开眼看世界; 2、甲午痛国心,维新以图强; 3、八国绝幻想,革命谋出路; 4、复辟促反思,新青年觉醒; 5、五四转方向,春风暖中华。
一、“开眼看世界”
分组讨论: 1.当时的先进中国人为什么要“开眼看世界”? 2.有哪些人在“开眼看世界” ?怎么看? 3.“开眼看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洋务派和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是要不要“西学为 用”,即要不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化(技术)
相同点:都要求“中学为体”,即维护固有的制 度和纲常礼教;根本目的都是巩固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巩固统治的方式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顽固派完全排斥西学,反 对学习西方。
如何认识评价体用之争?
提示: ①有进步的一面: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 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 的舆论环境;开展了变革中国近代社会现状的 首次实践(指:____________) ②有保守的一面:局限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的 层面。(鲁迅:“……学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 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即儒家的纲常名教和君主专制制度。
“体”即治国之“本” “西学”指先进的实用技术等。 “用”即治国的手段
实质: 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中国的 腐朽的封建统治。
评价:在当时历史条件是进步的,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保守 观念,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 好舆论环境。
洋务派发动的一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洋务派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