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_【PPT课件】

静脉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_【PPT课件】

但小儿冷敷掌握不当易发生冻伤。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热敷
只能用于一般性药物渗漏, (热敷使用于血管收缩剂 渗漏造成的缺血性改变 )因其只能改善早期缺血情况,对 已发生的严重缺血反而有害,而且热敷还需要保持一定的 温度,掌握不当易烫伤皮肤。热敷可用于血管收缩剂、阳 离子溶液、高渗液及化疗药外渗治疗,如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阿拉明、氯化钙、葡萄糖酸钙、氯化钾、甘露 醇、长春新碱等外渗治疗均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 2.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 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பைடு நூலகம்性。
❖ 3.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 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患者
有无胀痛感。
药物外渗分类
小范围 外渗
大范围外渗
化疗药物 外渗
药物外渗 引起局部
水疱
药物外渗预防
提高穿刺成功率
血管的选择
掌握药物的性能
提高病人的预防意识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 外渗:
是指静脉输液 过程中,腐蚀性药 液进入静脉管腔 以外的周围组织。
定义
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 发生率为0.1%~6%
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解刨部位
操作因素
疾病因素
药物因素
患者因素
❖患者因素
新生儿:仅能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血管少,穿 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造成外渗。
可出现发热。
Ⅲ期 组织坏死期
浅层组织坏死,溃 疡形成累及皮下肌 层,甚至深部组织
结构受累。
常见临床表现
❖ 1输液局部表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
常见临床表现
❖ 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结,严重者可出现 疱疹、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斑块或 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常见临床表现
❖ 3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 红斑肿胀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xxxx ----- xxx
❖定义 ❖药物外渗的主要原因 ❖药物外渗的分期 ❖临 床 表 现 ❖药物外渗的分类 ❖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定义
❖ 渗出:
是指静脉输液 过程中,非腐蚀性 药液进入静脉管腔 以外的周围组织。
国内外文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 发生率为0.1%~6%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输液过 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所以发生外渗,发生外渗 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
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动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 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 弱等增加外渗的可能。
无法沟通的患者:由于烦躁、知觉障碍,易发生外渗
常见临床表现
❖ 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 受累部位灼痛
如何判断药物发生外渗
下列情况应考虑外渗
❖ 病人主诉注射部位有尖锐的刺痛或烧灼感 ❖ 注射部位有肿胀 ❖ 静脉推注时有阻力 ❖ 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突然变慢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 1.护士应注意观察回血情况,观察 注射部位有无肿胀是否出现局部隆 起、输液不通畅。
做好患者的宣教
正确拔针及按压方法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立即停止
输注药液,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 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按压3 min 左右。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 常规用NS20ml+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 部位0.5-1cm处进行局部封闭。有特效解毒剂、拮抗剂的 应用解毒剂、拮抗剂进行封闭。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理疗
其他还可采用远红外线局部照射、超短波理疗等方法 处理。当药物外渗经处理无效、外渗致骨筋膜间隔综合征 时,应及时行切开减压术。一旦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则应 将其广泛切除,并换药或植皮。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药物方法
硫酸镁湿敷:常用于静脉外渗局部湿敷的药物是25% 硫酸镁,分别用于多巴胺、化疗药物、高渗液、脑垂体后 叶素、氯化钙、氯化钾等药物外渗。硫酸镁遇冷后容易结 晶,对高渗性液体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因此只能用于 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
❖ 根据药物的特性给予冷敷、热敷、药物湿敷、土豆片外敷、 中药外敷、物理治疗等处理。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冷敷
冷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 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损害。常使用于充血水肿为主的 急性渗漏性损伤,常用于20%甘露醇、化疗药物等渗漏的 早期。
可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 48~72 h, 1次/6 h, 每次20~30 min。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溃疡形成的处理
❖ 生理盐水清洁伤口 ❖ 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敷料 ❖ 抬高患肢 ❖ 禁止在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 ❖ 必要时手术治疗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微循环受 损,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外渗。
❖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 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 响。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 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 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发生严重的后果。
❖疾病因素
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代谢障碍、血管硬化
药物外渗的分期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Ⅲ期
组织坏死期
化疗药物外渗临床表现
Ⅰ期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
早期局部肿 胀红斑、持 续刺痛。
Ⅱ期 静脉炎性反应期
渗漏后2~3天沿 静脉走向条索状肿 胀、发红,引流淋 巴结肿大、疼痛,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小水泡的处理
❖ 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持水泡的完整性 ❖ 避免摩擦和热敷 ❖ 保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 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
水泡自然吸收(无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大水泡的处理(直径1cm以上)
❖ 伤口消毒 ❖ 针头在水泡的边缘刺破水泡 ❖ 无菌纱布覆盖,吸干渗液 ❖ 粘贴贴水凝胶片状敷料
方法:将25%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 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药物方法
乙醇外敷:75%-95 %乙醇外敷用于渗漏性损伤的组 织,因其能抑制皮肤表面病原微生物的活性,促进网状内 皮系统的吞噬作用,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增强肌体抵抗力, 抵制炎症有关。此法方便经济,疗效高,无任何不良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