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二政治寒假作业3 精品

2020高二政治寒假作业3 精品

高二政治寒假作业3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余秋雨写的《寻觅中华》一书,系统地表述了作者一步步寻觅出来的中华文化史。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发展的是 ( ) A.宋明理学 B.秦的统一 C.春秋百家争鸣 D.汉代儒学独尊 2.《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一书指出:近代中国文化失去了度量变动的参照本身,如同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正不知该划向何处。近代中国文化衰微的原因有 ( ) 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 ③维新运动出现 ④洋务运动出现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3.中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 ) A.源远流长 B.唯我独尊 C.博大精深 D.独树一帜 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 4.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 ( ) ①文字 ②史学典籍 ③邮票 ④瓷器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5.中华文化是一个恢弘的整体,融合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主要显示了 ( ) A.中华文化古代辉煌的历程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 C.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D.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6.都江堪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塞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它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这一工程说明了 ( ) ①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②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③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④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和最具创造性的民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我们从小就跟文字打交道,关于文字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B.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见证 D.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8.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华文化 ( ) A.源远流长 B.世界至尊 C.博大精深 D.居于世界前列 9.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 A.差异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包容性 10.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11.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日本人服从。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 )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B.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C.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 D.各民族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 12.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点。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是因为 ( ) A.薪火相传 B.一脉相承 C.特有的独创性 D.特有的包容性 13.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了 ( )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有这种精神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D.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14.“历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长征史”。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个重要的原因是 ( ) A.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C.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D.中华民族优秀于任何民族 15.2020年是第8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国各地都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是 ( ) A.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B.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C.民族精神集中表现为艰苦奋斗精神 D.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16.下列诗词格言不能直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是 (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位卑未敢忘忧国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7.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 ( ) A.民族的凝聚力 B.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C.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D.—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18.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中国科学巨匠钱伟长教授曾回忆说:“我到校刚两天,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我本来是立志学中文的,可是国家的危亡,民族的灾难,深深教育了我,我感到,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不受别国的欺负,就必须有强大的科技,用科学来救国。于是,我毅然决定改学理科。”从钱伟长选科可以看出 ( ) ①只有在民族危难时,民族精神才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④知识分子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主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9.什么是力量?地震可以摧毁我们温馨的家园,摧毁我们美丽的山川,摧毁我们脆弱的生命,却摧毁不了我们自强的脊梁、空前的凝聚、缔造奇迹的决心和奋发前行的勇气!这段话告诉我们 ( )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②多难兴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③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21.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化,之所以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除了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还主要得益于( ) A.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它所特有的创新精神,即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 C.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特征 D.多民族的长期统一,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2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台湾诗人的一首《乡愁》,在海峡两岸广泛流传,引起两岸同胞的广泛共鸣。这种激荡在两岸同胞心中的情感 ①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热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②表明海峡两岸人民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表明海峡两岸的所有人都赞同一个中国的原则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深深地植根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中国的舞龙、西班牙的斗牛、巴西的桑巴舞等表明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 ①民族性 ②多样性 ③交融性 ④独特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主观题(共50分) 1.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句流传至今几千年,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为了纪念他,形成了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点雄黄、对诗歌等风俗,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多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屈原一身正气,宁折不阿,是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过端午节应着重对民族精神的弘扬,然而,现在除了吃粽子,其他的风俗已被风蚀殆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2.材料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就像看到“神舟”六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材料二: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