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原创】高二政治寒假作业《文化生活》含答案_7

【原创】高二政治寒假作业《文化生活》含答案_7

山东省2016年高二政治寒假作业7《文化生活》一、单选题(本题共1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以下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月球上的环形山②“嫦娥二号”传回的月球三维影像③青年志愿者为广州亚运会提供的服务④2011年2月2日,举办春节联欢晚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③④2.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

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这表明()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A.②③B.①②C.①③D.①④3.湖南省借助活力四射的湖南卫视,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创造经济价值100多个亿。

文化生产力在该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这主要体现了()A.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B.文化在经济中的基础作用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4.“一首伟大的诗篇像一座喷泉一样,总是喷出智慧和欢愉的水花。

”诗人雪莱的这句名言揭示了诗歌的美好意蕴;而他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名言则激励着无数人去奋斗和努力。

此处这两句名言分别体现了()A.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D.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5.民族传统节日研究项目获国家立项,这有利于实现多民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振兴发展。

关于民族节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是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C.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D.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6.作为两岸往来黄金通道的两马航线,在中秋国庆“双节”前会出现台胞返乡高峰,两岸同胞共庆中秋。

这表明()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内涵保持不变③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④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A.①④B.①③C.②④D.②③7.中国4D创意立体产业园项目总投资约5.8亿元,落户蓝海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园,这将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力量,引领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这说明()①科技进步促进文化创新②科技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③科技决定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④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央视公益广告《有爱就有责任》简洁欢快,却内涵深厚,极富感染力。

作品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挖掘外来词Family的内涵:Family=FatherandMotherIloveyou!将外来词的字母幻化成人物角色,演绎了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的故事。

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①要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②要立足于传统文化这一根基③要立足于现代科技这一根本途径④要坚决反对文化霸权主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强写字教育”,要重视当前存在的“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

其实,书写优美汉字也是继承中华文化的良好途径,这是因为()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和丰富成果②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③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我国的民居建筑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

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①决定着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③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④根植于民族的生命力之中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云南省丽江的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相传为宋乐。

整个乐曲分为“神州”和“华通”两个大调,并根据不同内容分为“清河老人”“小白梅”“水龙吟”等五十多个小调。

由于这套乐曲长期在纳西族地区广泛演奏,在流传中逐步融合了纳西族的格调。

由此可见,纳西古乐()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丽江地理环境决定的②具有强大生命力,是促进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具有悠久的历史,是纳西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2.每年的9月,来自世界各地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代表都要肃立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恭祭孔子诞辰。

这显示出()A.传统文化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的价值B.儒家文化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C.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D.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13.中国艺术有许多独到之处。

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精髓。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

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的人生写照。

这说明()①书法、绘画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③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14.中国杂技团的原创杂技剧《金小丑的梦》在2013年成功进行了全球巡演。

该剧借鉴西方传统的叙事方式,讲述一位当代杂技追梦少年顽强拼搏、克服困难,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以西方视角全新解读了中国当代杂技精神。

这说明()①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发展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④文化在相互借鉴中可消除差异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15.为贯彻落实国家外宣发展战略,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日播旅游节目《远方的家》。

它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以情感为纽带,向人们展示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异彩纷呈的文化,搭建起华语圈的心灵家园。

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介绍该栏目的新闻报道,可以运用文化生活的下列观点()①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征②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不断改变③旅游是文化传播的根本途径④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二、简答题(40分)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传统青灯黄卷式的阅读,日益被“快餐式阅读”所替代。

这种阅读方式大多借助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方便快捷、随时随地、信息量大,或以新颖荒诞的视角,或以大量具有视觉冲击的图片,诸如卡通、生活幽默,来填充大脑中暂时的空白状态,博得人们轻松一笑。

然而,快餐式作品往往形式新颖,内容贫乏,不足以承载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快餐式阅读”往往浮光掠影,忽视深层精神思索,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云烟。

材料二:2014年中国文化创意领域呈现以下新趋势:政府政策加大鼓励,民间资本深度介入。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在文化产品中的作用被进一步认识,创意将越来越值钱,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对知识产权利益的保障诉求。

结合地方优势的文化旅游将会成为地域文化创意开发的一个核心要素,国际间合作和“走出去”要求会进一步增强。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快餐式阅读”的利与弊。

(8分)(2)请分析材料二中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

(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

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

“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来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10分)(2)请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12分)(3)请你为保护传统古建筑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字数在15字以内。

(4分)高二政治寒假作业7参考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B [①是纯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应排除;②③④均符合文化的内涵。

]2.C[本题直接考查对文化与生活相关知识的分析理解。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体现了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等逐步培养起来的,③要选;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①要选。

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实质,也没有体现具体的文化现象,②④不选。

]3.C[B观点错误,A、D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主要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4. B解析第一句名言强调了优秀文化对于人的智慧、欢愉等精神世界的作用,说明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第二句名言则对人起到巨大的激励和鼓舞作用,说明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B正确。

A、C、D三项皆与题意不符。

5.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节日的认识。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A项正确。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项错误;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C、D两项错误。

6. B解析两岸同胞共庆中秋,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①③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内涵随时代发展而发展,②观点错误;传统文化的作用具有双重性,④观点错误;故选B项。

7.B解析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说明了①;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力量引领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说明了④;②中“同步”表述错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③错误。

8. A解析本题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作品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挖掘外来词Family的内涵”,体现了立足于传统文化这一根基,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③错误;④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A项。

9.B解析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强写字教育”,重视当前存在的“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

因为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①③④符合题意;②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的观点错误,故选B项。

10. C解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说明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②正确;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说明地域文化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③正确;自然条件影响地区文化的形成,①说法错误;④错误;故选C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