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复习资料1、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2、地籍的分类:(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①税收地籍②产权地籍③多用途地籍(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①初始地籍②日常地籍(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①城镇地籍②农村地籍(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①常规地籍②数字地籍3、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一种地籍制度确立后,由于缺少该制度下的地籍资料,而就某个行政辖区全部土地开展的一次基础性的全面的调查、记载、整理等,从而建立起的地籍。
4、地籍管理: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并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5、地籍管理的性质:(1)、鲜明的阶级性。
(2)、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措施的法律规范性。
(4)、行政的权威性和保障性。
6、地籍管理的任务:总任务是全面、具体掌握地籍信息、不断更新地籍信息,及时、准确、系统地提供服务,并不懈地改革创新,建设功能齐全、制度健全、业务规范、手段先进的、完整的地籍管理工作体系。
具体任务是:(1)广泛深入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由数量和分布向质量甚至更全面的方向发展,形成一体化土地资源家底资料。
(2)土地资源和资产的分配现状、流转管理及态势分析。
包括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
(3)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更新充实调查资料,持续开展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推动地籍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
努力实现土地登记城乡一体化。
(4)推动土地调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将土地自然性状、土地社会经济状况及土地利用其他环境条件与土地自身基本的调查相互融为一体;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组织深入细致的专项调查,为土地利用决策和规划提供基础;将土地调查向多用途地籍需要的方向发展。
(5)加快地籍工作现代化手段应用步伐,并努力向商业化、普及化方向发展。
(6)建立健全必要的管理制度以及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制度,健全机构,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地籍管理的社会公信度和公示性,提高地籍资料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7、地籍管理的内容:①土地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和地籍调查。
②土地分等定级:以土地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和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③土地登记: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的过程。
④土地统计: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⑤地籍档案管理。
8、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1)统一管理的原则。
(2)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3)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4)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9、地籍管理的手段:(1)行政法律手段,如法规、规程。
(2)测绘手段,如地籍测量(3)图簿册手段,如土地利用现状图、评价图、土地级别总图、土地统计表、土地证书、土地统计台帐等。
(4)计算机手段,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3S技术应用。
10、社会主义地籍管理的产生和发展:(选择题):(1)革命根据地的地籍管理。
1928年12月在井冈山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2)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这个时期是从1949年到1957年,主要是配合解决土地权属问题。
期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1950)、《农业税查田定产工作实施纲要》(1951年)。
(3)人民公社时期的地籍管理。
这个时期是从1958年到1978年。
1958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一次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
1959年9月农业部发出《关于加强人民公社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通知》(4)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地籍管理。
1990年以前的起步阶段,主要开展调研、试点、制定规程;“八五”期间的全面推进阶段;“九五”期间地籍工作进入了发展阶段。
11、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1)统一性(2)地域性(3)科学性(4)实用性。
12、200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参照P46-P50。
!!!13、概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比较陈述城镇调查用的分类与农村调查用的分类有何异同?答:《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确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一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四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
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唯一性。
二是坚持城乡土地统一管理的发展方向,以城乡一体化为基本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
三是为了适应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实际现状,对于农村土地调查的土地分类,在城乡统一分类的同时对一些地类做过渡性归并,使之在当前更为实用。
异:(1)二级类数量不同。
城镇调查中,一般每一个一级类下都对应4~8个二级类。
而农村调查中则为3个左右。
这也反映出城镇用地类型比农村用地类型复杂。
(2)农村调查用地分类偏重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城镇调查则偏重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
同:(1)都是按照两级分类系统进行划分。
(2)所采用的分类指标都具有唯一性。
14、土地调查:土地调查是以土地为对象开展的有关土地客观存在状况的信息的调查。
1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技术方案:概查和详查。
概查利用较小比例尺的图件为基础,对土地分类也比较简单,面积量算上采用简易的或者数理抽样(或推算)的办法来完成。
详查是以较大比例尺图件为基础,开展全面的实地调查,采用较详尽的土地分类系统,运用周全和较高精度的面积量算方法来完成的调查。
1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程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即准备阶段、外业阶段、内业阶段、成果验收归档阶段。
参考P7117、外业调查:外业调查是以地形图和航片或卫片等影响图片作为工作底图,利用收集到的有用资料,在室外对实地的地类、界线、权属等土地信息加以辨认和判定,在工作底图上进行标绘、注记,在外业簿上做好记录,对工作底图上未得到反映的地物,采用测量的方法予以补测。
工作内容:(1)地类图斑的调绘。
(2)各种界线的调绘。
(3)线状地物的调绘。
(4)零星地物的调绘。
(5)工作底图上无法标定地物的补测。
工作程序:(1)准备工作:包括资料与工具的准备、整理调查区的航(卫)片。
(2)室内判读(预判):(3)外业调绘:基本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好站立点、确定航(卫)片方位、抓住特征地物、掌握航片比例尺、边走边判读、访问和凭据收集、借助立体观察。
(4)外业补测。
补测可在调绘片上进行,也可直接在工作底图上进行。
补测方法可分为简易补测法(如比较法、截距法、垂距法、交会法、延长线截距法等)、仪器补测法和大比例尺图件缩小转绘法。
18、地籍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19、地籍调查的内容:通常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
(1)土地权属调查可分为土地所有权调查和土地使用权调查。
权属调查是指以宗地为单元和对象,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权力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属性的调查和确认,是对土地进行登记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初步确认。
(2)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绘制地籍图,并计算其面积,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二者区别:前者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根据相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后者主要是运用测绘技术手段将地籍要素按一定比例尺和图示绘制于图上的技术性工作。
20、初始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1)准备工作。
包括组织准备、收集资料、确定调查范围、技术设计、图表仪器工具的准备、人员培训试点、宣传教育。
(2)权属调查(3)地籍测量(4)资料整理(5)检查验收。
21、土地权属调查的任务和内容:基本任务是调查核实土地权属单位的权属要素,即土地的权属性质、权属界线(包括界址点和界址线)、权源证明文件、面积、位置、用途及地上建筑物权属状况等。
主要内容是对宗地的位置、界线、权属状况和土地使用状况等的调查,具体包括:(1)宗地的位置调查主要是对宗地所在的辖区(如区、街道)、门牌号及四至关系的调查。
(2)宗地的界线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权属界线)的调查。
(3)宗地的权属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取得土地时间和土地使用期限、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名称等内容的调查。
(4)宗地的使用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内的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地价和共用状况进行调查。
22、权属调查的基本程序:(1)拟定调查计划(2)物质准备(3)调查底图的选择(4)调查工作区的划分(5)发放调查通知书(6)收集、分析和处理土地权属资料(7)实地调查(8)资料整理23、宗地草图: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形状、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勘丈记录图,是地籍调查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现场绘制。
宗地草图上应绘制以下要素:(1)本宗地号和门牌号,权属主名称和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牌号、权属主名称;(2)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序号及界址线、宗地内地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地物等;(3)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几何距离和条件距离;(4)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长方位所必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5)指北针和概略比例尺、丈量者、丈量日期。
图表参照P116!重点!!!24、地籍图及宗地图绘制: A、地籍图的绘制:成图方法因测量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1)用全解析法测量成果成图时,可以解析界址点坐标为基础,参照宗地草图绘制成地籍图。
(2)用部分解析法测量成果成图时,可以街坊外围界址点和部分内部界址点坐标或具有控制作用的解析坐标为控制点,并依据宗地草图实量数据装绘成地籍图。
(3)用图解勘丈法测量成果成图时,可利用现势性较强的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根据宗地草图实丈数据,地籍调查表内的有关数据并舍去地形图上与地籍无关的内容后编绘地籍图。
B、宗地图的绘制:宗地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真实记录,是以宗地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它是依照一定比例尺制作成的反映宗地实际位置和有关情况的一种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