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运动的由来
1、日本,1050年制定《文化财保护法》首次涉及到国家对无形 文化遗产进行保护。1951-1953年,日本选出“无形文化财产中 最有价值的、国家不进行保护保护有可能衰亡的”,实施国家出 资进行保护。 2、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 世界各国开始关注民间文化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获得了全球的 声誉和地位。 3、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公约》。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另一半,它是无形的、非物 质的、行为的、口头的、既是文化分类的一种,也是一个观察文 化的全新视角。
四、代表作入选标准
1、文化标准和组织标准 (1)、文化标准: 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集中(文化空间或场所) 具有特殊价值的民间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口头表述、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等) 具体的文化价值则考虑:是否有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 价值;是否扎根于有关社区的文化传统或文化史;是否具有确认 各民族和有关社区特性之手段的作用,是否具有灵感和文化间交 流之源泉以及使各民族和各社区关系接近的重要作用,其目前对 有关社区是否有文化和社会影响;是否杰出地运用了专门技能, 是否发挥了技术才能;是否具有作为一种活的文化传统之唯一见 证的价值;此外,是否处于濒危状态。 文化标准一般应达到:民族性突出,扎根于传统,具有社区活态 性,有天才的技艺和天才创作,唯一性。
3、濒危性 或传人绝续,技艺传承后继无人,以致人亡 艺绝;或缺乏保护或保存的措施、手段;或 因时代变迁而不能适应,如工业化时代的农 耕文明和手工文化;或城市化对乡村文化、 乡土艺术的影响;现代技术对传统生活、传 统艺术的影响。
五、中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现状
国务院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意见》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指导方针和 基本原则。目标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比较完备、有 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 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 得以传承和发展。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 合力;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民间文学 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山大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遗产 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由来 及其标准、体系 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运动的 现状
一、人类的文化遗产
文化: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 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 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人类不仅创造了文化的实物,如工 具、器具、建筑等,也创造了文化的行为、观念、知识和技术。 工具和器物本身是文化,或者更应该称之为文化的果实,制造 这个工具和器物的过程及其过程中的观念、思想、技术、行为 也是文化,甚至是文化的精髓。 按照载体来分,物质和人类的身体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 语言、文学、歌唱、舞蹈、戏剧、信仰、民俗等等都是身体文 化,是行为艺术,是无形文化。因为它们的传承靠口传心授、 口耳相传,靠行为传承、言传身教。
(2)、组织标准 即保护措施 今后十年的保护计划; 遗产所在社区、民族参与保护和利用遗产的 措施与说明;包括: 记录口头传说,调查、登记等的保护措施, 使研究人员获得材料的措施,使有关社区所 有人了解遗产情况的措施,向青年传授专门 技能、技术或文化表现形式而采取的措施等 等。
2、关于“文化空间” 从自然属性看,文化空间必须是一个文化场所,即 具有一定的物理空间或场所,必须具有周而复始的 循环性;如宗教场所、集镇中心、庙宇、寺观、教 堂、圣山、湖泊、村落等等。 从文化属性看,自然应该具有岁时性、周期性、季 节性、神圣性、娱乐性等;如岁时性的民间节日、 神圣的宗教聚会、民间庙会及其狂欢精神、周期性 的民间集贸市场、季节性的情爱交流场所、娱乐性 的歌会舞会、盛大的祭祖祭祀场所与活动等等。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集中、最典型、最生 动的表现形式。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 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 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 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 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 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 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 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意见》提出,要建立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 报上一级政府备案。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 立档案和数据库。2002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民族 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要有步骤、有重点地循序渐进,逐步 实施,为创建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积累经验。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 (a)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 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b) 表演艺术; (c)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保护” 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 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 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