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说课稿
一、说教材内容
《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
本文正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美丽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饭,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进入梦乡……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嗅到了浓郁的泥土芬芳,听到了熟悉的蛙吵虫鸣,感受到瓜棚月下的情趣,仿佛在与乡下人家促膝谈心,一起享受乡下人家生活的乐趣。
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作者还通过对动植物拟人化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纺织娘在月明人静的夜里,便唱起歌来,都体现了作者喜爱乡村生活的感情。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首先要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然后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比较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梳理课文结构。
2、联系课文重点语句,理解课文所描绘的各处景象,展开想象,体味、感悟语言文字,提高学生朗读和理解能力。
背诵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3、运用多种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语言文字描绘意境、表达情感。
4、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由衷地喜爱家乡,喜爱乡村生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抓重点句品味文字,展开想象,发现乡下人家风景的独特和迷人,体味乡里人家的和谐、自然美。
教学难点是:抓住重点词句,体味作者如何用朴素的语言来描写乡村景象中独特的美。
四、说教学方法
我主要采用和学生一起整体把握文本,然后品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和感受文本,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因为学生生长在城市里,对乡村生活缺乏感知,因此,我选择了制作课件及利用挂图、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五、说学生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课程标准》理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引导学生运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围绕“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优化课堂结构的原则,本课教学拟用两个课时。
今天进行的是第一课时教学,我打算安排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上课伊始,我首先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踏上乡间的小路,哼着乡间的小曲,嗅着乡间的芬芳,开始我们的乡间之旅吧!并播放多媒体课件:乡村美景,老师配乐旁白:这是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藤蔓;这是依着时令次第开放的鲜花……这里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
(板书:乡下人家)
[设计意图]在广州这个大城市生活的孩子,对于乡下还是比较陌生,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乡村生活画面,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到了乡村的优美。
这样也为学生最终理解乡村生活的和谐,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带着对乡村美的感知,进入下一环节。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首先出示生词:(鸡冠花、大丽菊、春笋、棚架、屋檐、装饰、率领、觅食、和谐、归巢、耸立、催眠、辛苦),然后通过指名读和小组读来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接着结合课文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率领、和谐”的意思,最后学习多音字:“冠”和“率”。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课文,从文中学习生字词语,理解重点词语,为学习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我引导学生再次快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在乡下人家什么季节看到了什么景物?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植物、动物、夜晚生活。
在理清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表达作者的感受的句子。
并让学生齐读句子,板书:独特、迷人。
[设计意图]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直奔中心:“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让学生抓住本句的中心词:“独特、迷人”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沿着乡间的小路,来到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架下,去感受那独特迷人的风景,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四)品读课文第1、2自然段,感悟乡村美景。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瓜架、花草、翠竹这些景物,表现出朴实的自然之美。
教学这一部分,我关键让学生反复读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打开学生的思维。
为了进一步感受理解乡村独特迷人的风景,我设计了下列两个板块:
1、读文想象画面——进行说的教学。
我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如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个别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引导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并给画面起个名字。
2、品读感悟,体会表达方法——进行写的训练
(1)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体会、品味语言。
如:“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欣赏画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我出示重点字“探”。
再让学生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如“冒、长、伸”等,来体会出“探”字让人感到嫩笋的长势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到的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读写结合,写一处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
[设计意图] 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
紧扣文本中“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等几个主要场景,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朴实自然的语言,并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品悟语言之美,感悟乡下人家之乐。
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进行迁移练笔,训练了学生的
写作能力。
(五)总结梳理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乡下人家不仅屋前瓜藤满架,门前鲜花盛开,屋后翠竹成阴,春天雨后春笋生机勃勃,还有许多独特迷人的景象,我们下节课一起来交流。
[设计意图]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围绕课文的中心词“独特、迷人”来学习课文,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然后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板书设计:
瓜藤攀檐
植物鲜花轮绽
雨后春笋
21 乡下人家动物
独特迷人
夜晚的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我采取了板书主要内容的方式:抓住文本中描述的几个主要场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心——独特、迷人。
这么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句段,理解并把握课文内容,且体现了四年级“概括段意”的训练重点。
对于学生感受文本情感也是一个引导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