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8.1章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
第8.1章中国的公共事业管理
化程度,增强了事业发展的活力,淡化了单一化的行政隶属关 系,减少了事业单位对于计划的依赖性,增强了事业单位对于市
场的适应性,有利于事业单位进一步转换运行机制。
25
4、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
鼓励和提倡全社会办事业,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
来筹集各项事业发展资金。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各类国办事业与民办事业的发展。
15
3、管理僵化、缺乏活力 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采用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进行管 理,统得过死。事业资金、计划、项目、工资、福利、劳动、 人事等诸多方面多由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直接管理,运行机 制僵化,形成了“干部靠任命、职工靠调令、开销靠拨款”的 呆 板公式。
16
4、结构失调、效率低下 条块分割造成我国公共事业在地区和部门的分布极不合 理,发展很不平衡。事业单位过多集中在首都和大城市,加 剧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了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分布不均而又有限的事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运行机 制,大多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
27
第三节 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1、实行政事分开 (1)政事职能分开 明确政事职能范围,明确事业产权归属,引导事业单位走 社会化道路,将行政机关中的辅助性、技术性、服务性的事务 从行政机关中划出去,交由事业单位承担,将少量现由事业单 位承担的政府职能交还政府部门。 如,卫生行政部门主要承担发展规划、资格准入、规范标 准、服务监管等行业管理职能,从公立医院具体事务的微观运
第一,国家为事业单位提供一切事业经费的来源。
第二,为事业单位制定统一的事业财务制度。
6
3、资源配置非社会化 (1)计划化 国家为各项事业制定了发展规划,并为各事业单位下达指 令 性计划,各事业部门和单位的任务就是要完成国家事业计划。
7
(2)事出多门
由于国家财政无偿供给各类事业经费,造成事业单位的行
1、机构重叠、人员膨胀 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突出表现为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各 个行政部门出于目身利益和需要的考虑,想方设法设立事业单 位,进行事业管理,导致机构重复设置。 机构增加导致人员增加,逐渐造成人员膨胀、人浮于事、 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的局面。
14
2、政事不分、职责不明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设立了相应的公共事业管理机 构,但这些机构往往充当着事业举办者或所有者、事业行政管 理者、事业经营者或运行管理者等多种角色,所有权与管理权、 经营权合一,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
19
3、全面革新阶段(1996年至今) (1)1996年,《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出台: 《意见》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 遵循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建立起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 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基本思路是: 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多样 化的分类管理,实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
11
2、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是其政治根源
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政治系统对经济和社会进行
了全方位的调控,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事业职能 机构,直接举办公共事业。
政府充当着公共事业所有者或举办者、行政管理者、经营
者等多种角色。公共事业部门成了政府的附属物。
12
3、认识误区是其思想根源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公共事业被界定为“没有生产收入”、
29
(3)政事管理方式和机构名称分开
在管理方式上应坚持:运用法律手段,使管理更加规范;
通过年度报告制度,实现对事业单位的“跟踪”管理;将事业 单
位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
政事机构从名称上也要分开。事业单位的名称要突出体现 事业单位的特点,应简单明确、规范统一,做到名副其实。
30
2、实现科学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必须实现公共事业管理从经验型 向科学型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善公共事业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 制,对公共事业的领导制度和人、财、物管理制度等整个管理体 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
35
二、深化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选择
1、科学分类、逐步分流 (1)科学分类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类 A、按照公共事业单位的公益性程序来分类 即从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功能、使用价值属性来分类。 可以将事业单位分为纯公益性、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政府要负责统筹发展纯公益性事业,对社会力量参与纯公 益事业发展给予鼓励和政策优惠、扶持。准公益性事业要由政 府和社会共同参与,政府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提供重要支 持,但要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和公民的个人力量举办公共事业。
9
(4)职能扩大化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统管、政事不分,泛 化了国家的事业职能范围,造成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 分,既阻碍了有关产业的健康发展,又扩大了国家事业职能的 范围。
10
二、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成因
1、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其经济根源 由于经济控制权的高度集中,中央政府就成为一切社会经 济活动的惟一主体,直接配置社会资源,直接组织和管理社会 生产活动,直接控制社会生活。除了包办工商企业外,也包办 了一切公共事业,导致政事一体化。
17
第二节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一、改革的历程(不做考试要求)
l978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开始改革,期间可分三阶段: 1、重建与探索阶段(1978--1987年) 这期间的主要工作是: 恢复或重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或削弱的公共事 业 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管理制度; 进行一些事业部门的体制改革和机构调整; 进行机关后勤社会化的试点; 恢复职称评审工作,开始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适当下放了事业单位组织人事管理权限。 18
“所需经费由国库支出”的社会工作。 事业单位被认定为不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属于非物质
生产部门,既不具有生产经营职能,又不具有实行政治统治和
组织管理经济的职能。 非经济性的定位,将公共事业活动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
政治化的描述将公共事业视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使之与政
治活动逐渐靠拢。
13
三、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弊端
家事业经费的严重不足,大大增强了事业单位自我生存与发展 的能力,也增强了事业单位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动力和
活力。
这些改革措施,有利于国家调整公共事业单位的职能范围, 促进原有部分事业单位实现企业化、产业化与市场化。
24
3、“开放”、“协作”和“联合”
这些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各类事业单位的社会
第三章 中国的 公共事业管理
1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
一、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特征
传统公共事业管理的总特点是国家统包统管,高度集中统一。 l、高度行政化 (1)政府成立事业机构,直接管理公共事业 为了发展各项事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设立了相应的 事业行政管理部门,并由这些政府部门去分头统管各类事业单位。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全 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国务院各部委、 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 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 部门。
政化与福利化。于是,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都纷纷建立各 自所属的事业体系和事业单位,要事业人员编制,争事业发展
经费,形成了“政出多门”、“事出多门”的事业发展格局。
8
(3)事业单位相对封闭、重复建设和效率低下 行政化,使事业单位 “政府所有”、‘‘部门所有”、 “地方所 有”乃至“单位所有”,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相互分割、相互封 闭。 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各自为 “事”,“事出多门”。 由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必然会降低各类事业资源的利用 效率,造成事业资源的大量浪费。
2、深入与拓展阶段(1987--1996年) 这一时期是十三大到1996年《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 题的意见》出台。 改革的主要内容: 下放权力,扩大事业单位管理自主权; 进行事业人事制度改革,推行聘任制、辞职辞退制; 建立人才市场; 启动公共事业社会化、产业化; 进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分类管理; 以公共需要为标准,重新确定财政支持公共事业的范围等。
31
3、实现社会化 (1)兴办主体的多元化 根据区域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社会的公共需求状况,动 员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公共事业,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鼓励 国内外经济、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公共事业的发展,形 成多元化的公共事业发展格局。
32
(2)逐步对原有的部分公共事业单位进行转制改革 现有的部分公共事业单位要逐步用产权制度改革的办法实 行股份制和民营化,通过社会法人、自然人购买产权,实现公共 事业单位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促进公共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转 换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3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按照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程度来分类 即从举办体制来分类,可以分为官办事业单位和民办事业 单位两大类。 官办事业单位是指由中央或地方政府举办、在市场补偿基 础上政府通过再补偿和政策扶持确保其事业条件和事业经费的 事业单位;民办事业单位是指由民间举办,政府予以鼓励和支 持的事业单位。 根据上述分类法,可将事业单位分为官办纯公益性事业单 位、官办准公益性事业单位,民办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和民办准 公益性事业单位四种。
法律上的保证,运行没有必要的法律监督,其发展主要取决于 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重视程度。
4
2、主体单一化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单一化与事
业活动的非产业化,私人及其他社会团体失去了兴办公共事业 的空间。
国家成为惟一的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包办一切事业。
5
(2)国家财政统包供给各项事业经费
“一起上”措施,符合事业发展主体多元化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