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进化论学派.doc1

进化论学派.doc1

第一章 进化论学派一.【教学要点】一、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溯源二、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二、【基本内容】第一节、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溯源人类学兴起时期,学者们多持进化观点,被称为进化学派,进化学派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予进化学派则更为恰当,这一讲,我们着重讲述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

一、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进步思想。

1、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通过阅读及旅游欧洲来搜集资料,观察记录人类的社会行为。

在其代表作《法的精神》一书中,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人类管理机构、习俗和法律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认为人类受气候、宗教、法律、政府、先行者、道德、习俗的影响,因而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

并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或狩猎)、野蛮(或游牧)及文明三个阶段。

2法国涂尔葛在《人类心灵与历史进步》中提出人类历史经过狩猎、畜牧、农业三个阶段,认为人类的差异不是生物上的不同而是文化的差别。

3法国孔多塞在其代表作《人类知识进步图解》中认为人类自出现处地球上以来,在知识、道德、生活方面在不断地进步、并将无限地改善。

4苏格兰历史学家罗伯逊。

发表了《美国史》,他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愚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期,认为“地球上每个地方的人类演化都几乎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野蛮人生活溯源人类的演化,直到发展出工业、艺术和灿烂文明的社会。

5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概括,认为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二、生物进化学说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体现了自然选择的规律。

进化的结果,适应者就能生存,不适应的就被淘汰,优胜劣败。

1871年,达尔文有发表了《人类原始和性的选择》,用进化理论解释人类起源,认为人类是由古类人猿发展而来。

2、英国自然科学家,体质人类学家赫胥黎捍卫达尔文的学说,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从体质形态上详述人与动物的关系和区别,确定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首次提出人猿共祖论。

赫胥黎涉猎民族学,书中引用了不少旅行家们提供的民族学资料,对于宣传人类学和民族学起过积极作用。

3英国人类学家马瑞特。

在《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类学是达尔文的孩子,达尔文学说使人类学成为可能。

取消了达尔文式的观点,就是同时取消人类学”,这说明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产生,最初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的,进化学派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一个学派,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三、社会进化观。

1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社会进化思想。

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社会学著作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社会有机体论——他的社会学理论,一是把社会理解为有机体,二是社会进化思想体。

他认为社会类似生物有机体但又有所不同,故称“超有机体”;社会是一种有机结构和功能的体系,一切发达的社会都有支持系统、分配系统及以国家为首的调节系统,保证各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

社会进化思想——社会进化思想在他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假定论的发展》一文中初次把进化思想应用到文化与人生个方面。

并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推演出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认为社会进化如同其他进化一样,不是直线而是曲折分化向前发展的。

以18世纪启蒙进步思想、19世纪生物进化说社会进化观为思想基础,通过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法的确立,以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史前考古的愈来愈多的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得以创立。

第二节、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进化学派代表人物不少,这里介绍重要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方法,对其中影响最大的泰勒和摩尔根,则予重点评介。

一、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理论与方法1、巴斯蒂安的思想与理论。

1)生平简介。

巴斯蒂安是德国医生,旅行家,曾9次环球旅行,在美洲、非洲、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做过考察,1876年在柏林成为民族学教授,1868年任柏林博物馆民族学部主持人,曾被认为是人类学的创立者,代表作《历史上的人》。

2)思想理论在理论上提出了三个概念,第一是“人类心理一致说”。

巴斯蒂安发现世界各地文化有共同性,因而提出“本原概念”,指人类共同心理,认为人类有相同的心智过程,对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的反应。

人类心理的统一,决定了人类文化的统一。

第二是“民族概念”:认为每个民族自身发展一定的思想,因而各有自己的‘文化模式’或‘文化特征’。

第三是“地理区域”概念:每个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并受地理环境影响,反映了地方特色。

他认为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加上有时经过传播,使“本原概念”形成各个具体的“民族概念”2、巴霍芬(1815-1887)的理论思想巴霍芬是瑞士法学家、律师,对原始人类的法律和宗教特别感兴趣,主要根据罗马法和希腊古代文献,研究原始社会家庭史的问题。

代表作《母权论:根据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法权本质对古代世界的妇女通知的研究》,恩格斯认为家庭史的研究以巴霍芬《母权论》的发表为开端。

3、麦克伦南英国法学家、人类学家,1865年发表其主要著作《原始婚姻-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的起源地研究》,在其前言中提出了人类历史和文化进化的观点。

认为人类都是从蒙昧时代向前发展;现存的野蛮民族的状态相当于人类发展进化的最初阶段;社会可以用发展进化的尺度来衡量高低,作进化分类。

认为人类社会最早是原始杂交群,母权制早于父权制。

麦克伦南对婚姻制度的进化特别感兴趣,提出原始时代存在着外婚制部落(集团内禁止通婚)和内婚制部落(集团内部可以通婚),抢婚发生在外婚制部落。

恩格斯认为麦克伦南的研究有两大功绩:一是他指出了外婚制的到处流行及其重大意义,二是他认定母权(系)先于父权(系)制。

4、拉伯克英国政治家、博物学家、人类学家,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1865);《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形态-蒙昧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1870)他根据民族志材料,用进化论观点叙述了原始时代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婚姻家庭、世系继嗣、宗教信仰和土地所有权等问题。

5、梅恩英国法学家,研究比较法学。

主要著作《古代法》和《古代法制史讲演系》,用进化论的观点阐述法律的发展,说从法律进化看,一系列的阶段是连续出现的。

否认从母系到父系的继嗣原则并提出最早的家庭是父权制家庭的父权说。

小结在研究资料和研究内容上,上述几个代表人物都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他们的著作都是根据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和旅行家们提供的民族志资料,研究历史上和当时的原始民族社会的文化现象,对婚姻家庭、世系继嗣、宗教信仰、法律等在历史上的演变,用进化论观点进行阐释。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现存的原始民族和历史上古代民族的文化现象相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现象相比较,寻找相似性和同一性,从而说明某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进化。

在理论上,主要是巴斯蒂安提出的人类心理一致说,认为由于人类有共同心理,因而对相似的情境会有相似的反映,导致共同文化的产生。

二、泰勒的理论与方法。

(一)、生平及著述简介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曾为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

一生有许多论著,代表作有《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研究》(1865)和《原始文化》(1871)(二)、理论观点及方法。

1、泰勒的文化定义。

1)、文化定义:泰勒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这一定义至今仍为人类学界所普遍接受。

2)认为人类学是研究文化的科学。

泰勒认为人类学是研究“文化的科学”,它试图将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文化现象的研究,主张把文化列出细目,犹如博物学家的动物纲目一样,分门别类,诸如艺术、信仰、习俗等,要弄清楚它们的地理分布,传播影响,历史范围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细目就代表着我们称之为民族文化的整体。

对文化进行探讨是为了研究人类思想和行为的规律。

泰勒的“文化科学”被认为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在运用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的比较中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1)文化的重复性。

泰勒研究大量的民族志资料,将各民族大量的文化现象作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出现相似的文化,某些制度、仪式、习俗、神话有惊人的相似点。

发现某些文化的重复性。

2)文化是进化的。

他认为文化是进化的,技艺、工具以至各种文化现象都有其发展的历史,“人类从野蛮时代发展到现代文明,各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的差别是他们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所造成的”,《原始文化》一书更具体地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3)特别感兴趣的是宗教的起源和进化,认为宗教起源于对神灵的信仰。

他提出宗教的进化是由最初的万物有灵发展到多神信仰,再进化到一神信仰。

甚至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

万物有灵的宗教起源论是宗教史研究中的一个很大的进步,是以历史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以及文化发展过程的进步性思想为出发点的。

4)表达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和文化的进化源于人类心理一致的思想。

“文化之所以广泛地渗透着一致性,原因多半在于一致的目的产生一致的行动”3、在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他用方法论来证明文化进化的存在,主要有三点:1)泰勒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

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比较。

用比较法对各种文化特征进行分类,研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判定文化发展的高低。

比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现象,可以看到相似文化的反复出现,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成顺序,表明文化按阶段进化的规律。

2)泰勒阐述了残存法。

残余——指的是一类过程、习俗、见解等,习惯势力使它们进入了与其所源出的社会状态全然不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它们因而成为新文化状态所源出的旧文化状态的物证和实例。

文化残余沿着文化发展的道路留下了一个个里程碑,研究残存有助于探索历史发展的过程。

残存法在人类学研究中长期被采用,学者们以现在的落后社会或文化因素的实例,作为历史残余说明过去的状态,与古史资料相结合,可以解开古代史特别是原始社会史上一些难解之谜。

3)、引入统计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关系,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

他用相关文化要素比较的方法,说明几种文化要素的关系,称之为“粘合”或“相关”。

某一种习俗与它相伴随,或与它相排斥。

他搜集了350多个包括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的统计资料,计算相关文化现象的百分比、制表、分类,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说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