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民族学流派理论方法研究

西方民族学流派理论方法研究

西方民族学流派及其理论与方法主讲:包龙源2013年10月28日第一节进化论学派一、理论来源(一)启蒙思想运动思潮如: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通过阅读及旅游欧洲来搜集资料,观察记录人类的社会行为。

在其代表作《法的精神》一书中,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人类管理机构、习俗和法律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认为人类受气候、宗教、法律、政府、先行者、道德、习俗的影响,因而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

并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或狩猎)、野蛮(或游牧)及文明三个阶段。

(二)生物进化学说如: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体现了自然选择的规律。

进化的结果,适应者就能生存,不适应的就被淘汰,优胜劣败。

1871年,达尔文有发表了《人类原始和性的选择》,用进化理论解释人类起源,认为人类是由古类人猿发展而来。

二、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一)泰勒1.生平及著述简介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曾为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

一生有许多论著,代表作有《人类早期史研究》(1865)和《原始文化》(1871)以及《人类学》等。

2.基本理论观点(1)泰勒的文化定义泰勒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这一定义至今仍为人类学界所普遍接受。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过程他认为文化是进化的,技艺、工具以至各种文化现象都有其发展的历史,“人类从野蛮时代发展到现代文明,各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的差别是他们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所造成的”,《原始文化》一书更具体地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3.研究方法(1)泰勒成功地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比较。

用比较法对各种文化特征进行分类,研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判定文化发展的高低。

比较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现象,可以看到相似文化的反复出现,由低级到高级排列成顺序,表明文化按阶段进化的规律。

(2)泰勒阐述了残存法文化残余沿着文化发展的道路留下了一个个里程碑,研究残存有助于探索历史发展的过程。

残存法在人类学研究中长期被采用,学者们以现在的落后社会或文化因素的实例,作为历史残余说明过去的状态,与古史资料相结合,可以解开古代史特别是原始社会史上一些难解之谜。

(3)运用统计法来研究人类文化现象他搜集了350多个包括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的统计资料,计算相关文化现象的百分比、制表、分类,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说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

(二)摩尔根1.生平简介及著作摩尔根生于美国纽约州,终身从事律师职业,但对人类学极为钟情。

为易洛魁人争取生存的权力而奔走,并接受为塞纳卡部落鹰氏族的养子,这个特殊身份帮助他深入调查研究易洛魁人。

著作:1851年发表了《易洛魁联盟》;1868年出版了《美洲海狸及其活动》;1877年出版了他毕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古代社会》;1881年出版最后一部著作《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2.思想理论(1)社会进化理论:发明和发现、政治观念的发展、家族观念的发展、财产观念的发展等。

(2)氏族制度研究(3)亲属制度研究提出三种亲属制度顺序相承:马来亚式;士兰尼式;雅利安式(三)弗雷泽(1854—1941)英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在剑桥、利物浦大学任教,受泰勒的影响很深,虽然没有做过田野调查,但能广泛利用其他人收集到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比较法,对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制度进行比较研究。

一生大部分精力用于撰写巨著《金枝:巫术和宗教的研究》,《金枝》搜集了很丰富的材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至今仍有科学价值。

他提出人类智力发展经过巫术、宗教、科学三阶段,他认为从巫术发展到宗教再到科学,是思想形式的发展。

表明了他的进化观点。

第二节功能主义学派一、产生背景(一)时代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即上世纪20年代),当时的英国殖民统治正陷入危机。

英国政府需要寻找一种新的统治方法,以挽危局。

而当时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等都已无法满足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他们更迫切希望人类学家能为殖民统治提出新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以维持殖民统治。

然而,当时的许多殖民地,不仅没有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可作为殖民当局的依靠,同时,殖民当局在进行统治时破坏了当地原有氏族部落制度,也就等于消灭了可以依靠的部落首领和氏族长老。

从而导致殖民地危机四重,并给当局殖民统治带来极大的不利。

于是英国人类学提出了如何利用土著原有社会制度进行殖民统治的办法,并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功能学派应运而生。

(二)学术背景:1.西方学术界开始流行实地调查法,受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2.当时科学界和思想界都开始重视比较方法,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调查材料中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在各自社会中的功能。

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文化必须从整体来看”的观点。

3.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成果。

二、代表人物(一)马林诺夫斯基1.生平简介马林诺夫斯基生于波兰的克拉科夫,父亲路吉安·马林诺夫斯基(Lucjan Malinowski)是亚捷隆大学(Uniwersytet Jagielloński)的语言学教授,同时是波兰语在内的斯拉夫语言研究的先驱;母亲约瑟华·马林诺夫斯基(Józef Malinowski)则是贵族之后,马林诺夫斯基也因此受过良好的教育。

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1884年4月7日-1942年5月16日)是一位发迹于英国的波兰人类学家,其建构以客观民族志记载田野调查研究成果的方式,并开创了最早的社会人类学课程,因此,有人称他为“民族志之父”。

马林诺夫斯基对近代人类学d的影响深远。

他不但是第一位亲自在当地长期研究,并以客观的民族志材料取代过往充满研究者主观论述的人类学家,也是首先提出完整的文化理论以取代以往演化论与传播论观点,进而开启新研究方向的理论大师。

2.思想来源受杜尔干社会学研究、马赫的现象主义哲学以及冯特的民俗心理学影响和启发。

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经验实证主义,描述感觉经验并将之当成论证依据;一是马赫对经验的整体性的论述,对人类生活的共同精神特性的讨论3.基本理论(1)文化是一种源自人类需要的工具性实体。

(2)文化功能的8个方面:经济、政治、教育、法律和秩序、知识、宗教和巫术、艺术、娱乐。

(3)提出“文化迫力”概念(4)反对寻找文化的起源,反对构拟历史。

(5)文化之所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于它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4.研究方法(1)提出“参与性观察”(2)提出田野工作的三个原则:调查提纲、调查日记、原真性记录。

(3)提出了革命性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二)拉德克里夫—布朗1.生平简介拉德克里夫—布朗是功能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生于英国,两次留学法国,受法国社会学,特别是杜尔干著作的影响,发表的著作有《安达曼岛上的居民》、《澳大利亚部落的社会组织》、《社会人类学方法》、《社会的自然科学》等著作。

1935年曾应燕京大学的邀请来中国讲学,1937年以后主持牛津大学人类学系,1946年退休。

二战期间曾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会长。

拉德克里夫—布朗系统地提出了结构和功能的理论,被称为“结构—功能论”。

他在方法上比马林诺夫斯基有更深的造诣,在理论上的影响无论在英国或其他国家都超过马林诺夫斯基。

2、成就和观点(1)在《社会人类学方法》书中,一是他指出研究文化的事实有两种方法:1、历史法;2、归纳法(2)在《安达曼群岛上的居民》中,他提到只要知道一个习俗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它和其他习俗的关系,便能知道该习俗的意义和功能。

(3)在《人类学研究的现状》的讲演中指出,如果提供的资料是为了科学的目的,就必须发现文化诸元素的意义,而一个文化元素的意义是要通过发现它与其他元素及整个文化的关系才能了解到的;只有把文化看做一个由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时,才能确定任何文化元素的意义。

(4)在《论社会科学的功能概念》中指出,功能主义最精辟之处,就在于观察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要把它视为一个整体,视为一个功能的统一体,而且将功能与结构的概念联系。

对于结构的定义,结构是存在于实体之间的一系列关系,一个机体的生命就可以用它的结构功能这个意思来表达。

第三节传播学派一、产生背景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者是不愿意继续进步的,因为再进步,资本主义制度便不能永世长存,帝国主义者也不允许殖民地国家独立地进步,而只让其借用资本主义文化,即把资本主义文化传播到殖民地国家,是殖民地国家借用,而后得到发展和进步,以适应帝国主义者进一步统治殖民地,为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需要寻找理论根据。

二、德奥传播学派的理论方法(一)拉策尔(F.Ratzel,1844-1904)拉策尔原是地理学家,后转而从事民族学研究。

他根据古典进化论者巴斯蒂安的地理环境概念,发展成地理环境学说,或称人类地理学派。

拉策尔认为,自然对个人以及通过个人对整个民族的体质和精神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

在其《人类地理学》一书中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

理论思想:1.民族及文化在迁徙时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2.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3.文化特质是伴随民族迁徙而扩散的。

4.每个民族都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

5.民族迁徙导致文化转移或变化。

(二)弗罗贝纽斯他是德国传播学派(或称文化圈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他的老师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部非常文化圈”的存在。

基本理论思想:1、提出“文化圈”概念。

2、弗罗贝纽斯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

3、认为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而是文化的体现者,或者说是文化的“搬运工”,(三)格雷布奈尔(1877-1934)格累布奈尔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助理。

他利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料,加入“文化圈”研究的行列。

1.主要理论观点1)他运用拉策尔的历史方法,认为文化的类似,不但可见于个别文化成分中,还可以见于两个完整的文化丛或文化圈中,所以民族文化的迁徙,不但与个别文化成分类似有关,也与整个的文化圈彼此类似有关。

2)他在拉策尔的形的标准和弗罗贝纽斯的量的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说“文化圈”和“文化层”概念。

3)认为物质文化形式以及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某些现象都属于文化元素(文化特质)。

4)格累布奈尔认为,从原则上说,‘文化圈’(也称‘文化丛’)以完整的形态扩展和移动,有时会排斥既存在的、他种文化丛或者与之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