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湿地立法 [立法呵护浙江湿地]

湿地立法 [立法呵护浙江湿地]

湿地立法 [立法呵护浙江湿地]
湿地立法立法呵护浙江湿地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x年5月30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明确了各级、各行业的管理权限,并对破坏湿地的行为规定了查处办法。

湿地是"地球之肾""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中的"艳遇",春天里的西溪湿地就有。

在它最绚丽的时节,随着荡漾的水波驶进密林深处,驶过的每一个转角,拐入的每一条汊道,都能享受这般美感。

x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定为"负责任的旅游有益于湿地和人类",口号是"湿地旅游,一种美妙的体验"。

据悉,x年,湿地公约对湿地与旅游给予特别关注,就是要研究旅游对国际重要湿地及其他湿地产生的影响,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宣传,以促进湿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它可以调节气候,使气候温和湿润,还能够分解净化污染物,有着"排毒"、"解毒"的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浙江湿地资源极其丰富。

从调查情况来看,浙江省湿地总面积为246.8万公顷,占全省区域总面积的22.7,其中天然湿地为80余万公顷。

据悉,浙江省一直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建有多个与湿地有关的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公园,有效保护了湿地资源;还不断推进湿地保护的立法工作,并通过中国湿地博物馆等窗口,不断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

x年12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为有效地管理和保护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撑。

如今,整个浙江都要行动起来,一起保护我省的湿地。

5月30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

条例旨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为此明确了各级、各行业的管理权限,并规定了对破坏湿地行为的查处办法。

湿地立法迫在眉睫近年来,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强度不断加大,导致了一些区域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湿地生态功能下降,湿地的综合效益得不到正常发挥。

"总体来说,我省天然湿地的数量在逐渐减少,质量也在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面临着严重威胁,杭嘉湖地区这种情况
比较突出,尤其是嘉兴。

"浙江省林业厅森林资源保护处的工作人员表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介绍,滩涂围垦和填埋是造成海岸滩涂湿地和湖泊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的直接原因。

浙江人多地少,随着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更趋紧缺,为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少数地方不断进行着滩涂湿地资源的围垦与湖泊湿地的填埋侵占。

水质污染也是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污染源增加了不少,而湿地成为了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承泄区。

外来生物入侵是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威胁的另一大原因。

据调查,我省湿地的有害植物达18科36属47种,其中以水葫芦、加拿大一枝花等为主。

东部沿海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引种了互花米草后,这种植物迅速在沿海滩涂蔓延。

凡有互花米草生长之处,芦苇、盐地鼠尾栗等乡土植物都被驱逐殆尽,甚至连适应能力极强的大米草也难以与其竞争。

此外,过度渔猎也造成了湿地质量下降、功能退化,使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面临着严重威胁。

很多专家呼吁,要保护好我省现有的湿地,必须出台一部专门的法规。

因此,我省湿地保护地方性立法迫在眉睫。

"条例的制定履行了国际公约,使湿地保护有法可依。

"浙江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对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作说明时指
出,1992年我国加入了拉姆萨尔湿地国际公约,目前我国关于湿地保护管理的规定分散于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中。

为解决湿地保护无法可依窘境,先后有近20个省、自治区出台了地方性法规。

为进一步加强浙江省湿地的保护力度,有必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协调湿地保护部门、兼顾各利益当事人来共同保护我省现有珍贵湿地资源的地方性法规。

"条例的制定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湿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减少和杜绝高强度的湿地开发,遏制天然湿地持续下降的现实需要。

"楼国华说。

法律细数破坏行为为了严禁破坏行为,条例对湿地内不能从事的活动,一一列明。

比如,擅自开垦、填埋湿地的,处每平方米10元以上30元以下的罚款。

在湿地中擅自采集野生植物,捡拾卵蛋,或擅自猎捕野生动物的,也不被允许。

在湿地中捕鱼也不被允许。

条例指出,禁止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用法律、法规禁止的方式捕捞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

条例还明确禁止向湿地投放有毒有害物质,倾倒固体废弃物或者擅自排放污水。

如果在湿地内从事生产经营、观赏旅游、科学调查、研究观测、科普教育等活动,已经影响湿地生态功能或者对野生生物物种造成损害的,由有关湿地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根据情节轻重处2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旦予以立法,湿地将得以有效保护。

就拿西溪湿地来说,自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旅游环境得到了有效提升,景区品质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其间,景区共查处偷捕、偷钓鱼90余起,查处偷摘果实10余起,对违章建筑、违法破坏绿化行为也按照条例的规定进行了查处。

针对破坏景区管理的行为,强化整治。

对黄牛票、黄鱼车、无证摊贩等扰乱市场的行为,予以驱赶和取缔查处;对无明码标价、占道经营等行为予以查处和通告。

目前,公园内偷捕偷钓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已经杜绝。

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条例明确,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湿地保护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并规定,湿地保护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依法组织环境影响评价,并通过论证会、听证会等形式征求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在草案审议过程中,有的部门和专家提出,在湿地保护工作中,还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通过建立湿地生态效
益补偿制度等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实现湿地保护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和谐发展。

为此,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相关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条例规定,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必须是面积在20公顷以上。

此外,还要具有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湿地生态系统在本省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中任意一个条件。

另外,条例指出,面积在8公顷以上的,并具备"湿地生态区位比较重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受保护的野生生物物种集中分布"三个条件之一,可以设立湿地保护小区。

不过,省级湿地公园如果利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造成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严重损害的省林业主管部门应该责令限期修复,经整改确实无法修复的,应当报省湿地保护委员会讨论同意后,取消其省级湿地公园名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