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应用
35
1.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
(1)订单处理 在配送中心规划建设、开展配送活动之前,必须根据订单信息,
对顾客分布、商品特性及品种数量、送货频率等资料进行分析, 以此确定所要配送的货物的种类、规格、数量和配送时间等。 (2)进货
A.订货。配送中心收到和汇总用户的订单以后,首先要确定配送商 品的种类和数量,然后查询现有存货数量是否满足配送需要。
配送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配送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但配送的主体活动与 一般物流有所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 输、分拣及配货。
(2)物流是商物分离的产物,而配送则是商物合一的产物。 (3)配送是以现代送货形式实现资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 (4)配送是按客户订货要求,在配送中心或其他物流结点进行物
(7)配送加工。通过配送加工,可以大大提高客户的满意 程度。
30
2.配送中心主要类别
(1)专业配送中心 配送对象、配送技术是属于某一专业范畴,或是
以配送为专业化职能。 (2)柔性配送中心 不是向固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而向能随时变
化,对客户要求有很强适应性,不固定供需关系, 向不断发展配送客户和改变配送客户的方向发展。 (3)供应配送中心
A.定量配送 B.定时配送:当日配送、准时方式、 C.时定量配送 D.定时定量定点配送 E.定时定线配送 F.即时配送:按照客户提出的时间和商品品种、
数量要求,随即进行配送。
13
(3)按配送组织者分类
A.商店配送:配送组织者是商业零售网点的配送: 兼营配送、专营配送
B.配送中心配送:配送组织者是专职从事配送的配 送中心。
16
三、配送的合理化
1.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2.不合理配送的表现形式 3.配送合理化的措施
17
1.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1)库存标志
A.库存总量:是一个动态的量,所谓合理量是在经营量前提条件下来 定的。
B.库存周转:以低库存保持高供应能力,库存周转就要快。
(2)资金标志 A.资金总量:用于资源筹措所占用流动资金总量,尽可能低。 B.资金周转:节奏快,资金充分发挥作用。 C.资金投向的改变:资金从分散投入改为集中投入,能增加调 控作用。
日本 “最终将物品按指定的日期安全准确交货的输送 活动”; “面向城市和区域范围内,对需要者进行的 运输”; “把货物从物流结点交到收货人处”的交货 行为。
中国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 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 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
7
1.配送的定义
以暂存或随进随出方式进行配货、送货的配送中心)
(9)加工配送中心 (10)其他配送中心
A.依配送中心的拥有者分类:制造商型、零售商型、批发商型、 专业、转运型。
B.按配送货物种类分类:食品、日用品、医药品、化妆品、家 电、电子产品、书籍美国连锁店配送中心American chain storeDC)
18
1.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3)成本和效益 宏观效益、微观效益(配送企业利润、用户企业成本降低)、资
源筹措成本都是判断配送合理化的重要标志。 (4)保证供应
A.缺货次数:实行配送后,客户因到货不及时影响生产及经营的 次数下降。
B.配送企业集中库存量:其数量所形成的保证供应能力高于配送 前单个企业保证程度。
C.即时配送的能力及速度:在客户出现特殊情况时,对客户的配 送能力及反应速度高于未实行配送前。
19
1.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5)社会运力节约
A.社会车辆总数减少,而承运量增加。 B.社会车辆空驶减少。 C.企业运输减少,社会化运输增加。
20
1.配送合理化的判断标志
(6)物流合理化标志
A.是否降低了物流费用。 B.是否减少了物流损失。 C.是否加快了物流速度。 D.是否发挥了各种物流方式的最优效果。 E.是否有效衔接了干线运输和末端运输。 F.是否不增加实际的物流中转次数。 G.是否采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
C.仓库配送:仓库配送是以一般仓库为结点进行配 送的形式。
D.生产企业配送:组织者是生产企业,尤其是进行 多品种生产的生产企业,直接由本企业开始进行 配送而无需将产品发运到配送中心再进行配送。
14
(4)按经营形式分类
A.销售配送:配送企业是销售性企业。 B.供应配送:企业为了自己的供应需要所采取的
(2)物流过程优质化。物流过程优质化既包括物流单 项运动的优质化,也包括物流整体运动的优质化。
(3)物流体制科学化。物流体制科学化,一方面指更 新观念;另一方面指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传统的物 流运作方式和组织形式。
4
一、物流配送的形成与发展
2.配送制的形成和配送的发展
(1)配送制的形成 (2)配送的发展
负荷时,就需要集中不同客户的配送物品,进行搭配装 载以充分利用运能、运力。
29
1. 配送中心的基本功能
(5)配送运输。配送运输由于配送客户多,城市交通路线 又较复杂,如何组合成最佳路线,如何使配装和路线有 效搭配等,是配送运输的特点,也是难点。
(6)送达服务。要圆满地实现运到之货的移交,并有效地、 方便地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还应讲究卸货地点、 卸货方式等。
(1)备货。包括筹集货源、订货或购货、集货、进货及有 关的质量检查、结算、交接等。
(2)储存。配送中的储存有储备及暂存两种形态。储备是 按一定时期的配送经营要求,形成的对配送的资源保证。 暂存,是具体执行日配送时,按分拣配货要求,在理货 场地所做的少量储存准备。
(3)分拣及配货。 (4)配装。在单个客户配送数量不能达到车辆的有效载运
从20世纪60年代起,商品配送合理化在美国企业中普遍受到重视。 为了向流通领域要效益,美国企业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将老式 的仓库改为配送中心;二是引进计算机管理网络,对装卸、搬运、 保管实行标准化操作,提高作业效率;三是为了促进商品配送合 理化,各连锁店共同组建配送中心,促进连锁店效益的增长。
(1)配送中心类型:批发型、仓储型。
品配备,并以最合理方式送交客户。一般送货是生产什么、 有什么送什么,配送则是企业需要什么送什么。
8
2.配送的构成要素
(1)集货:将分散的或小批量的物品集中起来,以便进行配送 作业。
(2)分拣:将物品按品种、出入库先后顺序进行分门别类堆放 的作业。
(3)配货:就是将存放的物品,按客户要求分拣出来,配备齐 全,送入指定发货地点。
配送形式。 C.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 D.代存代供配送:客户自己的货物委托配送企业
代存、代供,然后组织对本身的配送。
15
(5)按配送专业化程度分类
A.综合配送:指配送商品种类较多,不同专业领域的 产品在一个配送结点中组织对客户的配送。
B.专业配送:指按产品性状不同适当划分专业领域的 配送方式。
C.共同配送(Joint distribution) :由多个企业联合 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 送和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
25
第二节 配送中心
一、配送中心的定义 二、配送中心的功能及分类 三、配送中心作业流程 四、配送中心的现代化管理
26
一、配送中心的定义
日本《市场用语词典》:一种物流结点,它不以贮藏仓 库的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而是发挥配送职能的流通仓 库,也称作基地、据点或流通中心。
《物流手册》:从供应者手中接受多种大量的货物,进 行倒装、分类、保管、流通加工和情报处理等作业,然 后按照众多需要者的订货要求备齐货物,以令人满意的 服务水平进行配送的设施。
(4)配装:集中不同客户的货物,进行搭配装载以充分利用运 力。
(5)配送运输:运输中的末端运输。和一般运输的区别:短距 离、小规模、频度高,路线选择比干线运输复杂得多。
(6)送达:货物的移交、处理相关手续并完成结算。 (7)配送加工:就是按照配送客户的要求所进行的流通加工。9
3.配送的基本流程
进货 拣货 储存 流通加工 配货 分拣 配装 送货
物流配送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A.配送的萌芽阶段 B.配送的发育阶段 C.配送的成熟阶段
5
二、配送的定义及其基本形式
1.配送的定义 2.配送的构成要素 3.配送的基本流程 4.物流配送业务的基本形式
6
1.配送的定义
配送的英语原词为Delivery,不能将它理解为交货、送 货,也不能理解为“批发+送货”。
(4)分拣
分拣作业即根据客户订单要求,从储存的货物中拣出用户所需商 品的一种活动。
(5)流通加工
A.初级加工:如按照用户的要求下料、套裁、改制等; B.辅助性加工:如给商品加贴条码、拴标签、简单包装等; C.深加工:如把蔬菜、水果等食品进行冲洗、切割、过秤、分级和
比通过配送更节约费用。 (5)送货中不合理运输 配送是车辆不满载、空驶等。
23
3.配送合理化的措施
(1)推行专业化配送 (2)推行加工配送 (3)推行共同配送 (4)实行双向配送 (5)推行准时配送系统 (6)推行即时配送
24
四、配送的现代化趋势
1.配送的集约化、共同化发展 2.配送的区域化 3.配送的产地直送化 4.配送的信息化 5.配送的自动化、机械化以及组合化
B.接货。供应商根据配送中心的订单要求组织供货,配送中心组织 人力、物力接收货物。
C.验收。验收的内容包括品类、数量、质量、包装。验收合格的商 品即办理有关登帐、录入信息及货物入库手续,组织货物入库。
36
1.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
(3)储存
在储存阶段主要任务是保证商品在储期间质量完好,数量准确。
10
4.物流配送业务的基本形式
(1)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分类 (2)接配送时间和数量分类 (3)按配送组织者分类 (4)按经营形式分类 (5)按配送专业化程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