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课件ppt模板

伤寒课件ppt模板

肾炎、血栓性静脉炎等。
临床表现
近年来伤寒的临床变异特点
轻症化、不典型化
起病较急者多 肝肿大者多 弛张热、不规则热者多 消化、神经症状多 并发症多 肥达反应假阳性、假阴性多 耐药、多重耐药者多
缓慢起病者少 脾肿大者少 稽留热者少 相对缓脉、玫瑰疹少 伤寒面容者少 细菌培养阳性率少 WBC、 EC下降少
.外界抵抗力较强:
耐寒冷:水、食物中存活
2~3w、粪便中1~2M、牛 奶中可生长繁殖;-20℃ 长期保存。
表面抗原(Vi)
对光、热、干燥、一般 消毒剂敏感:日照数小
时、60℃15`或100℃立即 死亡。饮水余氯0.2~ 0.4mg/L迅速死亡。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全程均有、2-3周最强)
带菌者:潜伏期、恢复期、
临床表现
老年伤寒
• 体温多不高,热程较长,热型不规则;
• 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 • 胃肠功能紊乱突出; • 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 • 恢复慢、病情迁延; • 病死率高。
复发与再燃
临床表现
• 复发:热退后1~3周,体温再度升高,血培养阳性,
称为复发;与疗程不足、抵抗力低下、网状内皮系统 的病菌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流有关。
小儿伤寒
临床表现
• 年龄越小越不典型;年长儿病情轻、病程短;
• 急性起病,弛张热多见;婴幼儿惊厥、脉速; • 胃肠道症状突出;婴幼儿呕吐、腹泻; • 肝脾肿大明显;玫瑰疹和相对缓脉少见; • 容易并发支气管肺炎;肠穿孔、肠出血少见; •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少、甚或增多;肥达反应多阴性。 • 病情轻、病程短、病死率低。
临 床 症 状
病理解剖
基本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以回肠下段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最明显。
病理过程 髓样肿胀期 坏死期 溃疡期 愈合期
临床表现
潜伏期 3~60d 一般10~14d。
临床分型
轻型
典型(普通型)
迁延型
逍遥型
暴发型
临床分期
初期 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
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 肝炎、溶血尿毒综合征等
病初应用过有效抗生素; 年幼儿童稍多见。
暴发型
临床表现
• 起病急;
• 毒血症状重:高热或体温不升。
• 并发症多而重: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
心肌炎、 DIC;
• 皮疹显著
• 病死率高
逍遥型
临床表现
毒血症状轻,常以肠出血、肠穿孔为首发症 状就诊
迁延型
病程迁延5周~数月,呈驰张热和间歇热,肝脾肿 大显著。 多见于患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
慢性带菌者(排菌>3个月 、数年或终生)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粪-口途径(主要) 尿-口途径(罕见) 水和食物污染--暴发流行 日常接触—散发流行
普遍易感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终年均有,夏秋季多见 遍布于全世界,以亚热带和热带 地区多见 儿童及青壮年多见
潜伏期
发病机制

OH-
寒 杆

胃 小部分
小 肠黏膜 肠
4、只有H抗体升高而O抗体不高: 可能不久前患过伤寒或作伤寒菌苗 预防接种;其他发热性疾患所致的 非特异性回忆反应。
5、少数病人抗体效价低或阴性: 早期使用有效药物;患者免疫功能低。 6、假阳性问题: 其他沙门氏菌感染的交叉反应; 少数其他病:急性血吸虫病、免疫性 疾病等。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白细胞数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或消失,
EC(嗜酸球计数) 0—2% EC (对诊断及估计病情
发展有一定意义)
(二)伤寒杆菌培养: *1、血培养:病程第1—2周阳性 率最高80—90% *2、骨髓培养:较血培养阳性率 高,达90% 3、粪便培养:第3—4周阳性率 最高达80% 4、尿培养:3—4周达25%(+) 5、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 6、玫瑰疹刮取物培养:
肿大、特殊的中毒症状、粒细胞减少。
主要并发症 肠出血 肠穿孔
伤寒杆菌
Salmonella typhi
病原学
沙门氏菌属D群 G-短杆状,2~3 μm ×0.6~1μm 有鞭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 为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主要致病因素为内毒素
鞭毛抗原(H) 菌体抗原(O)
• 再燃:病后1~3周体温开始下降尚未正常,再度升 高,持续5~7天,血培养阳性,机制与复发相似。
临床表现
并发 症
1. 肠出血:为常见并发症,多见于第2-3周(2%~8%)
2. 肠穿孔:为最严重并发症,第2~4W多见(3%~4%) 3. 中毒性肝炎:第1~3周 4. 中毒性心肌炎:第2~3周 5. 支气管炎及肺炎:多为继发感染 6. 溶血尿毒综合征:第1~3周。贫血、黄疸、肾衰。 7. 其他:中毒性脑病、急性胆囊炎、骨髓炎、肾盂
典型病例临床分期:
临床表现
一 初期: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首发症状为发热,呈梯形上升。
二 极期:病程第2-3周
1. 持续高热 2. 消化道症状 3. 神经系统特殊中毒症状 4. 相对缓脉 5. 玫瑰疹
6. 肝脾肿大
三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四 恢复期:病程第5周
玫瑰疹
轻型
临床表现
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2周恢复; 症状不典型,易于误诊、漏诊。 见于病前曾作伤寒菌苗注射;
伤寒
天通苑中医医院
2015年9月28日
学习要点
掌握伤寒流行特点、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典型伤寒的临 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
熟悉伤寒的并发症及鉴别诊断。 了解伤寒的病原学及预防。
概述
伤寒 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变部位 回肠末段集合和孤立淋巴结 主要病理变化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 临床特征 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
(三)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反应 病后1周 左右出现抗体,3—4 周阳性率70% 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不是 确诊依据
1、有诊断意义的效价: O凝集价在1:80或以上 H凝集价在1:160或以上
2、区别伤寒或副伤寒甲、乙: 在O抗体升高的同时,视H、A、B 哪一种抗体效价增高就是该种疾患。
3、只有O抗体升高而H抗体不高: 可能是感染早期
菌 H+




消 灭


便


肠肠 道系 淋膜 巴淋 组巴 织结
原发性菌血症
胸导管
肝脾
血循环
胆囊 骨髓
肾等
髓样肿胀
单核 巨噬
细胞
系统
组织
吞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随胆汁排泄
繁殖
(第2-3周)
使已致敏 的肠道淋

巴组织产
尿
生严重的 炎症反应-

-- 溃疡


血循环
第二次菌血症 (第1-2周)
内毒素及内源性致热原
(IL-1、TNF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