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教学PPT课件
血培养 骨髓 培养
+
—
粪培养 —
尿培养 —
肥达 反应
—
临床 表现
+
诊断 确诊
—
+
—
—
—
+
确诊
—
—
+
—
—
— 慢性带
菌者
—
—
+
—
+
+ + 确诊
—
—
—
+
+
++
确诊
—
—
—
—
++
+ + 临床
诊断
※确诊伤寒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与发热伴肝脾肿大,WBC减少) 1.病毒感染:起病急,病程多在1-2周内,少
2.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
*肥达氏反应对诊断伤寒有帮助,但不能作
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七、实验室检查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1.WBC↓、 1.WBC↓、 1.WBC↓.E↓.N↓ 1. 血培(-) 肥达
E↓、N↓。 E↓、N↓
并发症时则↑ 2.骨髓培(+) 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肥达反应假阴性
1.早期第一周,抗体尚未产生; 2.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
缺乏者,而影响抗体产生; 3.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病原菌清除早、
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4.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
肥达反应假阳性
1.某些疾病如急性血吸虫病、败血症、结核 病、风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初期(病程第1周) 极期(病程第2-3周) 缓解期(病程第3-4周) 恢复期(病程第5周)
五、临床表现
1.初期(病程第1周): 缓慢起病 发热,体温呈阶梯型上升达39-40oC 伴乏力、纳差、咽痛、咳嗽、畏寒, 少有寒战
五、临床表现
2.极期(病程第2-3周):伤寒的典型表现
高
热:多为稽留热,持续10-14d
五、临表现
逍遥型:病情轻微,能坚持日常工作,常因肠出 血或肠穿孔被发现。
暴发型:骤发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重型),见 于严重感染及免疫低下患者。
小儿伤寒: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病情越重。 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症状不典型,易出现严
重并发症,病程迁延,病死率高。
五、临床表现
特殊表现:
复发:少数病人退热后(体温正常)1-3周再次出现临
有神经症状, 肥达反应和血培养均阴性。 2.流行性斑疹伤寒:有虱咬史,多见与冬春季,
起病急,多有结膜充血,明显头痛,第5-6 病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为出血性。外斐 氏反应阳性。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的流感伤寒型的发热与伤寒相 似,但此病有疫水接触史,表现为结膜充血,全身 酸痛,以腓肠肌疼痛为明显,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血WBC增高。进行病原、血清学检查可确诊。
七、实验室检查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1.DNA探针(DNAprobe) 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一般用于菌种 的鉴 定和分离。
2.聚合酶链反应(PCR) 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易出现产物 污染。
八、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典型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确诊:血、骨髓、尿、粪便、玫 瑰疹刮取物中,分离或培养出伤寒杆菌。 肥大反应阳性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伤寒 菌痢 结核
五、临床表现
肝 脾 肿 大: 病程第1周末即可有脾大、肝大,约 半数病人出现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严重的 可以出现黄疸
玫瑰疹:部分病人可于病程7-13天在胸、腹、背部分 批出现淡红色丘疹,直径约2-4mm,压之褪色,多在 10个以下,约2-4天消失。 可并发:肠出血 肠穿孔
五、临床表现
床症状,血培养阳性。是因为潜伏在病灶中巨噬细胞 内的伤寒杆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再度繁殖,再次 侵入血流所致。
再燃:有的病人在缓解期体温尚未下降至正常时又再次
上升,血培养阳性,称为再燃,可能与菌血症仍未被 完全控制有关,再燃时症状要加剧。
体温
复发、再燃 42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33
经胆道进入肠道 再次入侵肠道淋巴组织,加重肠道病变
细胞和体液免疫等增强 细胞内细菌渐被消灭、病变渐愈、病人康复(病程第4周,恢复期)
四、病理解剖
病理特点: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特征性病变:是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病变:
病程第1周:肠道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突起(炎症细胞侵润) “伤寒细胞”
鉴别诊断
7.恶性组织细胞病 ①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不规则热型。 ②进行性贫血,出血。 ③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较明显,病情进展快,病 程约数月。淋巴结活检有助于确诊。 ④外周血象出现全血细胞减少。 ⑤抗感染治疗无效。 ⑥骨髓的细胞学检查可见恶性组织细胞。
3.肥达反应
(+)
(-)
(+)
(+)
(+)
3.血培养
3.血培养 3.血培养
4.粪、尿培
80-90% (+) 80-90%(+) 50%(+)
(+)
4.骨髓(+) 4.骨髓(+) 4.骨髓(+)
5.粪、尿培( + )
七、实验室检查
2.其他免疫学检查: 被动血凝试验(PHA)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免疫荧光试验(IFT) 对流免疫电泳(CIE) 协同凝集试验(COA)
消化系统症状:明显纳差、腹胀、便秘,右下腹
轻压痛等
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
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
重者出现谵妄,昏迷或病理反射等
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如并发心肌炎,则
相对缓脉不明显
体温
起病缓急(发热为例)
41 40 39 38 37 36 35 34
1 3 5 7 9 11 13 时间(天)
伤寒
(typhoid fever)
重医附一医院感染科 邓蕙
概述
伤寒( Typhoid fever )
※ 伤寒杆菌引起 ※ 急性肠道传染病 ※ 持续发热 ※相对缓脉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概述
※消化系统症状 ※玫瑰疹 ※ 肝脾肿大 ※ 白细胞减少 ※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一、病原学
伤寒杆菌: 沙门菌属中的D群 革兰染色阴性杆菌 呈短杆状 有鞭毛,能运动 不形成芽孢,无荚膜 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主要致病因素)
1 3 5 7 9 11 13
时间(天)
再燃 复发
六、并发症
1. 肠出血 :最常见的并发症; 2. 肠穿孔 :最严重的并发症; 3. 溶血尿毒综合症; 4. 中毒性肝炎; 5. 中毒性心肌炎 6. 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
六、并发症
肠出血:常见并发症,多见于病程2-3周。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常发生在回肠末段,
七、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 1.血培养:病程第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 2.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亦 较长,较少受抗菌药物的影响。 3.粪便培养:第3-4周达最高(80%)。
七、实验室检查
4.尿培养:病程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应避免污染。 5.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可获得阳性结果。
1.起病大多缓慢发 1.高热、多呈 除第2周典型 1.体温开始↓ 1.体温恢复
热体温呈阶梯形
稽留热型。 临床表现外, 2.食欲好转 正常。
上升,5-7天内达 2.相对缓脉 出现并发症 腹胀逐渐消 2.食欲好转。
39-40℃,热前可有 3.NS中毒症状 1.肠出血: 失,肿大的 3.1个月左右
畏寒、但无寒战。 4.消化道症状 ①少量出血 脾脏开始回 完全康复。
3.缓解期(病程第3-4周): 体温逐渐下降,食欲渐好,腹胀消失,
脾脏回缩 4.恢复期(病程第5周):
体温恢复正常,食欲恢复,1个月左右 完全恢复健康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肿大淋巴结 坏死组织脱 溃疡愈合
呈钮扣样突起
发生坏死
落形成溃疡 不留疤痕
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经过可分四期:
三、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吞入并未被胃酸杀灭者
进入小肠并侵入肠粘膜(巨噬细胞内繁殖)
经淋巴管
肠道淋巴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
胸导管
血液循环(第一次菌血症,无症状,潜伏期)
血流
肝、脾、胆囊、骨髓等器官内大量繁殖
三、发病机制
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
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病程1周,初期)
血流 继续播散全身各脏器及皮肤(病程第2-3周,极期)
IgM
“H”抗体
↓ IgG
出现 早 晚
消失 快 慢
特点 共同性 特异性
④近期预防注射过伤寒、副伤寒菌苗后,抗 体普遍增高(6月内):“O”↑“H”↑ “AH”↑“BH”↑。
⑤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既往患过伤寒、副伤寒 或曾接受过菌苗预防接种者,因其他感染发热 时,可使已消失的“H”抗体再度出现。
⑥动态观察:间隔5-7天重复采血试验,如凝集效 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特别是超过4倍的 升高,对诊断更有帮助。
二、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地区:热带和温带多见 季节:终年散发,夏秋多见 年龄:儿童及青壮年发病率最高 水体污染常引起爆发流行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人(以第2-4周传染性最大) 带菌者(尤以慢性带菌者,排菌时间>3月)为主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易感性: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