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PPT课件
再燃与复发
• 再燃:恢复期,体温未降至正常而再次发 病,症状重 • 复发:恢复期,体温降至正常而再次发病 ,症状轻
并发症
• 肠出血:常见;第2-3周;诱因;大量出血可休克 • 肠穿孔:最严重,(发生率 3 %一 4 %)第 2 ~ 3 周,好发于末段回肠。痛—穿孔缓解—腹膜炎 • 中毒性肝炎:相当多见,1-2周,肝大、压痛。 • 中毒性心肌炎:病程第2-3周,严重毒血症 • 支气管肺炎:多为继发细菌感染。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多为第1周。溶血性贫血 • 其他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1、WBC总数减低 • 2、中性粒细胞减少; • 3、嗜酸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判断病情和疗效 4、PLT正常或稍低 • 骨髓涂片:伤寒细胞 • 尿常规:高热可有蛋白尿 • 便常规:并发肠出血时,血便、潜血试验阳性
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
• • • • • 血培养:确诊最常用,第1周阳性。 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受抗菌药物影响小 粪便培养:3-4周阳性率最高 尿培养: 玫瑰疹刮取物培养或活检切片:不作为常规。
菌体抗原凝集试验
鞭 毛 抗 原 凝 集 试 验
病原学
伤 寒 杆 菌
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G-杆菌 短杆状,有鞭毛,无芽胞,无荚膜 伤寒杆菌生存力较强,耐低温, 菌体(O)抗原 对阳光、干燥、热、消毒剂敏感, 鞭毛(H)抗原 表面(Vi)抗原 阳光直射数小时即死 自然条件下只感染人类
名词解释:伤寒细胞,P137
• • • • •
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 使用抗生素 普通型:典型 免疫力低 迁延型 :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 逍遥型 : 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 暴发型 :起病急,进展快,毒血症状严重, 常见畏寒、(高热)高热,(消化)中毒 性肝炎、(神经)中毒性脑病、(循环) 中毒性心肌炎、DIC等;死亡率高。
预防接种 易感人群
试一试
1、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 的症状和体征,称为(2003) A.显性感染 B.潜伏性感染 C.隐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病原体被清除 2、在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2002)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3、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是(2003) A.微生物,宿主,媒介 B.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C.病原体,环境 ,宿主D.病原体数量,致病力,定位 E.病原体,人体,他们所处的环境 (4-6共用选项) A .严格隔离 B.肠道隔离 C.接触隔离 D.血液和体液隔离 E.保护性隔离 4、对乙肝、艾滋病等疾病应采取(1999) 5、对大面积烧伤、免疫缺陷、白血病等应采取(1999) 6、对外科伤口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应采取(1999) 正确答案:DEC 7、女,30岁,体检时发现,HBsAg,抗-HBc,抗-HBe阳性,判断是否有传染 性还应作的检查是(2008) A. 肝功能 B.HBV DNA C.HBcAg D.肝脏B超 E.肝脏MAl
实验室检查
• 肥达(Widal)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 伤寒沙门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 、丙的鞭毛抗原(“A”、“B”、“C”)5种抗原 ,通过血清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 体的凝集效价 • 结果解读: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的凝集 效价在1:80及“H”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 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 • P140:效价、时间、“O”“H”意义、单说 “O”、阴性和假阳性、Vi抗体
伤 寒 患 者 回 肠 末 段 病 变
临床表现
• 缓解期
• • • •
病程第4周
体温波动,逐步下降 食欲渐好,腹胀逐渐消失 肿大的肝脾开始回缩 仍有可能出现肠出血或肠穿孔。
临床表现
• 恢复期 病程第5周
• 体温恢复正常 • 症状体征消失,食欲好转 • 1个月左右痊愈
伤寒病人体温曲线图
青壮年伤寒临床表现
伤 寒 细 胞
伤寒肉芽肿
流行病学
伤寒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 件是什么?
患者和带菌者 传染源 潜伏粪排菌;第1周起尿排菌;2-4周量最多 消化道传播 ----粪-口途径 传播途径 普遍易感 易感人群 免疫力与抗体效价无关;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 断
流行期根据+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
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
流行性斑疹伤寒
粟粒性肺结核
格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治
疗
隔离休息,护理饮食,对症处理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其他
并发症的治疗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心肌炎、慢性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预
防
乙类 管理传染源 隔离观察、粪便处理
关键 切断传播途径 水源、粪便、饮食卫生管理,灭蝇;习惯
伤寒
L/O/G/O
第十三讲
Hale Waihona Puke 伤寒医学系 孙晓佳临床表现
• 初期 病程第1周
• 起病缓慢 • 发热: • 最早出现的症状,伴全身不适、(乏力、) 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 • 体温呈阶梯形上升,5-7日升至40℃。 •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伤寒病人体温曲线图
临床表现
• 极期 病程第2-3周 伤寒特征表现 并发症多见
老年伤寒临床表现
• • • • • • 症状不典型 发热不高,持续不退 (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毒症状重) 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 持续的胃肠功能紊乱、记忆力减退 病程长、恢复慢,病死率高
小儿伤寒临床表现
• • • • • • • 症状不典型:病程短、病死率低,预后好 起病急,不规则热 消化道症状明显:腹痛、腹泻、呕吐 肝脾大常见且突出 缓脉、重脉、玫瑰疹少见 白细胞计数常增多 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严重并 发症少。
• 1、高热:稽留热,发热持续10—14d。 • 2、消化系统症状 :纳差加重、腹胀、腹痛 • 3、神经系统症状:淡漠、迟钝、听力减退;严 重者;与病情轻重呈正比 •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重症者 • 5、肝脾肿大:肝、脾肋下1-2cm,质软,轻压痛 • 6、玫瑰疹:病程7~14d;胸、腹、背、四肢; 淡红色斑丘疹、2-4mm,压之退色,10个以下, 分批出现,2-3日隐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