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中的的语言初探

《红楼梦》中的的语言初探

《红楼梦》中的的语言初探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11级研究生李晓晓1110170020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阆苑仙葩”,它的主体文字是北方白话,但又吸呐了一些文言文及其他多种文体的长处,有时对自然景物、人物情态的描摹,又从诗词境界中泛出,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

小说中写入了大量的诗、词、曲、谣、联、赋、谜、令、方等等,真正做到了“文备众体”,且又让它们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拟写小说中人物所吟咏的诗词戏话,都能“按头制帽”(茅盾的评价),一一符合不同人物各自的个性修养和性格特点,真正做到诗如其人、语如其人,且维肖传神,各不相犯,足见作者具有超级的忠实模写生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红楼梦》蕴藏的方言作为一部惊世之作,《红楼梦》在语言方面的影响颇深,它不仅为现代汉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在语言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方面也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方言例证。

作为语言的一种变体,方言因其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兼容性特点而大量存在。

关于《红楼梦》的语言问题,戴不凡曾在《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一文中指出,《红楼梦》一书不止使用了大量的北方方言。

而且还运用了数量可观的吴语词汇。

《红楼梦》中的方言现象:方言的界定和判断历来是语言学家所关注的话题。

虽然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但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对《红楼梦》中的方言属性有所了解。

(一)语音层面语音是区分方言的一个重要条件。

中国拥有统一的文字,统一的写作规范,正是由于发音习惯的不同,各类口音的存在使得方言有了存在的条件。

语音层面的区别主要是指音调,韵母,声韵方面的差异,具体到《红楼梦》中则主要是指南方下江官话(扬州,南京附近)的使用。

林黛玉是从南方迁到北京的,尽管在北京长居生活习惯等均有所改变,但至此带来的乡音却仍存在于活生生的对话中。

作者曹雪芹也有意通过某些特定的语音技巧来刻画这个人物,增加人物的张力。

如第41回,刘姥姥再入荣国府时表现出欣喜,黛玉这样告知宝玉,黛玉笑道“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

”此处作者借助下江官话的特点制造了一处谐音双关。

在南方官话当中,是相互混淆的,此处“牛”谐音,意为刘姥姥的“刘”,一语双关。

一方面将林黛玉敏捷,尖酸刻薄的性情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说明了黛玉入京后依旧乡音未改。

这里作者运用方言自身所持有的特点达到了刻画人物特征的效用,可谓是别具匠心。

(二)《红楼梦》蕴藏的方言语汇1.名词《红楼梦》中有一些西南方言的方言词语,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密切,如“日头”、“孤拐”、“堂客”等。

“日头”是外界自然物,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孤拐”是自身的重要部位,指脸部的颧骨;“堂客”是已婚男子自身以外的重要他人,指妻子。

1.1日头这么热天,毒日头地下,晒坏了他,如何使得呢!(《红楼梦》第30回)你两个在这日头底下做什么呢?(《红楼梦》第31回)日头,《红楼梦》里面有解释:“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

”(《红楼梦》第31回)《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指出“日头”为方言词,⑦当今西南方言区较为常用。

1.2孤拐高高孤拐,大大的眼睛,最干净爽利的。

(《红楼梦》第61回)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孤拐”为方言词,指“颧骨”。

⑧当今西南方言区还使用。

1.3堂客素性又最厌恶堂客,今竟破价买你,后事不言可知。

(《红楼梦》第四回)此处的“堂客”指妻,《现代汉语词典》正确地指出了本义项表示方言。

⑨当今西南方言区的老辈人还使用。

2.作代词用《红楼梦》中有些方言词语不是典型的代词,但是可以在使用中用作代词,起代词的作用。

列举如下。

2.1别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与别个不同,袭人侍宝玉越发尽职。

(《红楼梦》第6回)“别个”是“别人”的意思,当今西南方言中的方言词语。

2.2各人昨儿他妹子各人抹了脖子了。

(《红楼梦》第67回)“各人”是“自己”的意思,当今西南方言中较为常见。

2.3你老狗儿听了道:“你老只会在炕头上坐着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去不成?”(《红楼梦》第6回)“你老”是一种面称,是对尊长的称呼,现今湖北安陆等地仍有使用。

⑩“‘你老’是礼貌式称代,用于口语,非正式体;在《红楼梦》里一般人(包括贾府的下人)都不取这样的称呼,或用‘你老人家’……”○11考察作品中人物刘姥姥应不在当今西南方言区,这说明可能的情形是当今湖北孝感等地的方言词语“你老”多少是受到了脍炙人口且流传甚广几家喻户晓的《红楼梦》的影响。

二、《红楼梦》蕴藏的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当今社会有些口头流行语即可看作是从《红楼梦》中提炼出来的。

对于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的界定我们主要参照《中国当代流行语全览》,②《红楼梦》蕴藏的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举隅如下。

1.爽《红楼梦》第50回:薛姨妈笑道:“昨日晚上我原想著今日要和我们姨太太借一日园子,摆两桌粗酒,请老太太赏雪的;又见老太太安息的早,我闻得宝儿说;‘老太太心上不大爽。

’因此今日也不敢惊动。

早知如此,我竟该请了才是呢。

”上例中的“爽”表示心情愉快,“不大爽”就是心情不太好。

当今社会的口头流行语“爽”跟该“爽”在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上并无太大区别。

2.郁闷《红楼梦》第98回:贾母等知他病未除根,不许他胡思乱想,怎奈他郁闷难堪,病多反复。

又见《红楼梦》第106回:自从林妹妹一死,我郁闷到今,又有宝姐姐过来,未便时常悲切。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③“郁闷”为“烦闷;不舒畅”之意。

可见,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郁闷”跟以上两例中的“郁闷”意思出入不大。

3.恶心《红楼梦》第六回:风姐笑道:“这话没的教人恶心,不过借赖着祖父虚名,作个穷官儿罢了,谁家有什么?不过是个旧日的空架子。

俗话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呢,何况你我。

”这是王熙凤初次见着刘姥姥时的寒暄语。

当今社会口头流行语中的“恶心”与这里的“恶心”类似。

再如《红楼梦》第61回:说我单管姑娘厨房省事,又有剩头儿,算起帐来,惹人恶心。

又见《红楼梦》第72回:我们王家可那里来的钱,都是你们贾家赚的。

别叫我恶心了。

以上“恶心”均见于口头对话中,用得十分传神。

钱钟书《围城》亦有类似的表达:柔嘉皱眉道:“你不说好话,听得我恶心。

”三、《红楼梦》蕴藏的熟语与流行语类似,熟语(含惯用语、俗语、歇后语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普通公众耳熟能详。

《红楼梦》里面使用了大量的熟语,这些熟语富于表现力,适用于多种语境。

就其自身构成而言,大致有单一和耦合两种情形。

(一)单一型单一型,即该熟语自身只有一个结构体,《红楼梦》单一性的熟语较多,多为语用主体暗自援引,偶见“俗话说”等话语标记。

1.打抽丰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

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红楼梦》第39回)打抽丰,亦作打秋风、打秋丰,原意为彼处丰稔,前往抽丰,后泛指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缙绅或有钱之人索取财物与赠与。

2.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那刘姥姥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又听见给他二十两银子,喜得眉开眼笑道:“我也知艰难的。

但只俗语道:‘瘦死的骆驼比马还大些。

’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红楼梦》第6回)“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一熟语富于生活气息,又便于接受者认知。

刘姥姥带着大量的鲜活清新的“俗语”走进了大观园,刘姥姥自己眼花缭乱的同时却让他人耳目一新!《红楼梦》中单用的熟语还很多,比如仅第57回就有“听见风就是雨”、“一动不如一静”、“老健春寒秋后热”、“天下老鸹一般黑”等。

再如第46回的“碰这个钉子”、“拿草棍儿戳老虎的鼻子眼儿去”、“人去不中留”、“金子还是金子换”、“牛不喝水强按头”、“六国贩骆驼”、“当着矮人,别说矮话”、“自古嫦娥爱少年”、“烧糊了的卷子”等。

(二)耦合型耦合型熟语,自身由两个结构体组成,成双偶用,常常含有对比的意味,语义自足性更强,或者该熟语前后的语音停顿相对较长,或者有“俗话说”等话语标记,暗自援引的情形不多见。

1.“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等凤姐道:“我那里照管得这些事!见识又浅,口角又笨,心肠又直率,‘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脸又软,搁不住人给两句好话,心里就慈悲了。

况且又没经历过大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些不自在,就吓的我连觉也睡不着了。

我苦辞了几回,太太又不许,倒说我图受用,不肯学习。

殊不知我是捻着一把汗呢。

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妄行。

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说槐’的报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红楼梦》第16回)上例在同一个话轮中253个音节内用到了“人家给个棒槌,我就认作针”、“坐山观虎斗”、“推倒油瓶不扶”等熟语,耐人寻味。

2.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无奈这些鬼判都不肯徇私,反叱咤秦钟道:“亏你还是读过书的人,岂不知俗语说的:‘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

’我们阴间上下都是铁面无私的,不比你们阳间瞻情顾意,有许多的关碍处。

”(《红楼梦》第16回)此外,后人还从《红楼梦》的情节内容推衍出一些熟语,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同样值得关注。

四、《红楼梦》模糊语言1. 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金陵四大家最先出现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位一直在金陵古董行中贸易的冷子兴,读书人贾雨村“屈尊”与这位商贾之人相交,是认为此人是有大本领的人,从冷子兴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确实大有本领,单单收集信息的能力就可见一斑,可以说对金陵的权贵之家了如指掌,“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一番话道出了贾府外强中干,这位明眼人已经看出贾府的败落之相。

但他毕竟不是当事人,无法用精准的语言形容,只是用“萧疏,不比先时的光景,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些模糊语言来描述,不比宝钗了解史湘云已经做针线活贴补家用,不比王熙凤持家已经东贴西补的窘态来得更形象,正是这种模糊的形容更符合说话人局外人身份,真实准确,恰到好处。

2. 委婉的表达委婉语具有表述内容的禁忌性、表述形式的含蓄性、表述手段的语义不确定性等特点。

作者与书中人物的身份、经历决定了《红楼梦》语言的委婉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