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高考真题

文言文高考真题

文言文阅读——精做江苏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考点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级(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级(1)辨析文句意义;(2)归纳内容要点。

一、(2014·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

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

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

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

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

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

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

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

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

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

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

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

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

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第一时段(8~10分钟):读懂文言第一步: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

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答案第一段:针对严生的来信谈自己“二文”的主旨,并借此委婉道出自己不愿成为严生老师的原因——内不足为,外不足当。

第二段:进一步指出拒为严生师的原因,但并不拒绝以“言道、讲古、穷文辞”为师。

第三段:称赞严生为文畅远,向严生指出求师之道,并希望两人“交以为师”。

2.明意辨理: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答案为师之道,不在乎“名”,而在乎“实”;为师之“实”,在于“言道、讲古、穷文辞”,在于“好道”“求道”;在为师之“方”方面,可以“交以为师”。

第二时段(约10分钟):真题训练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且求中以益.己益:充实B.吾子无以韩责.我责:指责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攻:加固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爱:吝啬答案及理由:答案选B。

A项“益”在这里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充实。

B项“以韩责我”中的“韩”指韩愈,只能翻译成“用韩愈来要求我”,不能翻译为“用韩愈来指责我”。

C项“攻其车”中的“攻”,根据上下文,不能翻译成“进攻、攻打”;联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再结合下文可以理解为“加工、加固”。

D项可以联想到《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中的“爱”,意思为“吝啬”。

题型归类:实词解释题对应考点:B—(1)2.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答案选B。

A、C、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

B项中的“其”是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联系《伶官传序》中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来理解。

“其”的用法可以根据位置判定。

A、C、D三项中的“其”后均是名词;B项中的“其”放在主谓之间,是作语气副词用。

题型归类:虚词辨析题对应考点:B—(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审出得分点:若,薄世,当答案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解析“若”,至于;“薄世”,浮薄的世人;“当”,承担。

(2)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

审出得分点:知道,“谋于知道者”句式,诸答案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解析“谋于知道者”,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其中的“知道”是古今异义词,精通学问之道;“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题型归类:语句翻译题对应考点:B—(3)__B—(4)4.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答案先在文中找出点明原因的句子,第一段中有“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第二段中有“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第三段中有“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再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题型归类:文意概括主观题对应考点:C—(1)__C—(2)第三时段(约5分钟):补充训练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不可一日忘实:实际上B.而不敢当.其礼者也当:承受,接受C.长其策,调.其六辔调:协调D.幸.而亟来幸:希望答案 A解析实:内在,本质。

2.翻译下列句子。

(1)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2)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

答案(1)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做老师),我该拿你怎么办呢?(2)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分,保全师生的本质,用自己有余的交换自己不足的,也就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

解析(1)得分点:“虽”,即使;“见”,偏指“我”;“若……何”,固定结构。

(2)得分点:“全”,保全;“易”,交换;大意对。

参考译文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阐述为师的主张,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

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它们的最终主旨没有不同。

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头,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

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的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

至于老师的名称,正为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

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嘲笑谩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做老师),我该拿你怎么办呢?说内在实力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

你所说的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是不能跟着做的。

为学到了极高的境界,这是仲尼;没有到达极高的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而使得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

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说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辨析章句的老师。

当今世间本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

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的话,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事。

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

人的认识是有相同与不同之别的,你不要用韩愈来要求我。

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

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

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

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些,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

希望你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

假如去除师生的名分,保全师生的本质,用自己有余的交换自己不足的,也就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

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而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

柳宗元回复。

二、(2015·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伯和墓志铭张耒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

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

胡瑗掌太学,号大儒,以法度检束士,其徒.少能从之。

是时文忠公已贵,君年十有五,师事瑗,恂恂惟谨,又尽能传授古乐钟律之说。

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

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

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君为殿中丞时,曹太后崩,诏定皇曾孙服制。

礼官陈公襄疑未决,方赴临,召君问.其制,君从容为言,襄即奏用之。

是时,方.下司天监讨论古占书是否同异,折中为天文书,久未就,而襄方.总监事,即荐君刊修。

君为推考是.非,取舍比次,书成,诏藏太史局。

君治官无大小,不苟简,所创立,后人不能更。

其著书有《古今系谱图》《国朝二府年表》《年号录》,其未成者尚数十篇。

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

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

女七人。

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

(选自《张耒集》,有删节) 第一时段(8~10分钟):读懂文言第一步:粗读——感知标题,浏览全文,读读文意概括题。

第二步:细读。

1.圈点勾画:圈点出关键性词句,概括各段内容。

答案第一段:介绍欧阳发为学刻苦,尊师重道。

第二段:介绍欧阳发治学方面的特点。

第三、四段:介绍欧阳发治官方面的特点。

第五段:补充介绍欧阳发的家庭情况及作铭原因。

2.明事知人:概括欧阳发的主要事迹及性格作风。

答案欧阳发学习刻苦,对胡瑗极尽师礼。

长大后,更专注于学问,学养深厚。

为官时曾解决了皇曾孙服制问题,参与修订完成天文书。

为人诚实,淡泊名利,爱好礼义。

性格耿直,议论事情坚持原则,不随意迎合别人。

道德学问俱佳。

第二时段(约10分钟):真题训练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人纯实不欺.欺:欺骗B.不治.科举文词治:研究C.要必申.其意申:施展D.召君问.其制问:询问答案选C。

可用代入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到原文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

C项“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