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概论(第八章)
有的则是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又被汉语借用。 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
3.借词是没有限度的
三、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 语言联盟与社会
1. 语言联盟是语言接触造成的一种状态 2.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的、相对平衡的接触的结果。 3. 如何确定语言联盟还没有很确定的标准。 4. 语言联盟的价值
巴尔干半岛的语言联盟 我国南部的侗台、苗瑶语族诸语言,藏缅语族的部分语言和境外东南 亚地区属于南亚语系的越南语,属于侗台语族的老挝语、泰语等等, 在语音、语法的结构类型方面十分类似,据研究这也是语言接触造成 的语言联盟
三、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
❖ 系统感染
1. 系统感染 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
❖ 借词
1. 借词:即外来词,指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
(满语)sacima→(汉语)萨其马
2.意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去翻译外语中某个词的意义而形成
语种
原语
借词
意译词英 microphone 麦克风扩音器英 cement
士敏土 水泥、洋灰
英 piano
皮亚诺 钢琴
英 violin
梵婀玲 小提琴
五、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 次
❖ 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
1.通用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也造成了书面语和地方语 的分工,二者同时存在于同一社会中,通用书面语主要用于正式 的社交场合等,而地方语则用于比较非正式的私下交谈等。二者 的关系就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而具有了分工协作的关系。
四、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语言替换的过程
双语是语言替换中强势语言替代弱势语言的桥梁。语言替换从强 势语言的角度来看,就是语言扩展使用人群的过程,而从被替换语言 的角度来看,就是濒危的过程,濒危的过程就是语言替换的逆向发展。
语言濒危的7个等级: (1)安全的语言 (2)稳定但受到威胁的语言 (3)受到侵蚀的语言 (4)濒临危险的语言 (5)严重危险的语言 (6)濒临灭绝的语言 (7)灭绝的语言
❖ 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
自愿替换: 被替换的语言社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掌握强势语言,放弃自己的 母语
被迫替换: 在主观意愿上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母语,但由于强势语言背后强大的
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因素的强大压力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母语,换 用强势语言
我国历史上的语言替换: 隋唐以前,以自愿替换占优势,而在隋唐以后,被迫替换的比例大一 些
五、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 次
❖ 外族书面语的层次
外族书面语的情况: (1) 统一国家下,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借用其他民族的语言
作为通用书面语; (2) 借用其他国家的书面语作为通用书面语; (3) 由于一国侵占另一国,而强制被占领国家使用战胜国书面语。
五、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 次
四、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
语言替换的最终结果常常是弱势语言社会换用强势语言,但由于长期 的接触和弱势语言母语习惯的干扰,换用的强势语言会留下被替换语 言的痕迹,这类痕迹通常称为语言底层 (1)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发音习惯; (2)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
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关系 1.相同点:都是社会或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因 后起的密切接触而趋同,都要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 2.不同点:社会条件的不同在于密切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均衡。 各方力量相对均衡则密切接触的结果只是语言在结构类型上趋同,并 不统一为同一个语言;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会替换其 他语言而成为唯一的胜利者,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至多使同一 种语言带有不同底层的地域变体——方言。
六、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 洋泾浜
1. 在语音上往往为了适应当地语言的语音系统而有较大的改动 2. 词汇成分比较贫乏,主要来自外来语言,有时也夹杂一些当地语
言的词汇成分 3. 结构简单,语法则是不同语言的混合,且尽可能简化,形态变化
基本消失 4. 洋泾浜语一般只用于口头交际,所以只有口语形式而没有书面语
2.汉语借词的形式 直接音译:沙发,扑克,可可,雷达,坦克等。
音译加意译:啤酒,卡车,卡片,法兰绒,拖拉机等。 音译兼意译:酷cool,秀show 3. 借词的用字
二、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借词与社会
1.语言社会在接触中的文化状况决定了借词的方向与内容 2.社会接触的强度决定了借词的限度
有的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而汉语又从日语借了回来 选举、劳动、助教、讲师、教授、封建、反对、博士、学士
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 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2. 双语 双语或多语 地区双语或多语 互协
四、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语言替换
语言替换是指一个社会集团不再使用原来的语言,而换用其他的 语言,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语言替换一方面促进了社会融合,历史上,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与发展,与语言替换密切相连。另一方面语言替换客观上减 少了语言文化多样性,很多独特的文化随着其载体的消失而退出历史 舞台。
形式
洋泾浜语的前途: 随着社会条件和交际环境的变迁而消亡; 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通用的交际工具,即克里奥尔 语
六、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 混合语
A.克里奥耳(Creole)又称混合语,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 用的、由两种或多种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B.克里奥耳语也是一种洋泾浜语。不同的是:洋泾浜语是一定场合下 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和使用;克里奥 耳语是某一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可作为母语或第一语言来学习和 使用
C.洋泾浜语一旦在某个社会的全体成员的头中扎下了根,转变为克里 奥耳语,就会扩大词汇量,完善语法规则,并迅速发展丰富起来, 最后可能变得同其他语言一样完备。它还会有自己的文字系统,有 自己的书面语言,并形成自己的文学传统
六、语言接触的特殊形式---混合语
❖ 我国境内的土汉语和混合语
在川、滇、藏等藏缅语分布区,尤其是在茶马古道网络的主干道上, 各地人民为了通话,基于自己的母语状况,以及交际对象的变化,发 展出了不少土汉语的各种程度的变体
文白异读:指一个方言中不少汉字(记录的是一个语素)有两个或 者多个有文雅/俗白风格区别的语音形式,形成成系统的层次。从语 言历时变化的角度看,这是通用书面语或外来的强势方言对当地方言 影响的结果。
不同时代的通用书面语就有可能在方言中造成不同的“文读”。这 样就会在一个方言中形成“新文读”“旧文读”等多种系统叠置的状 况,这种现象也叫“层次”
❖ 世界语
波兰医生柴门霍夫:世界语
四、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 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
1.当两个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逐步发生融合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 平比较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学习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文化 比较发达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 不是决定的因素。
2.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四、语言的替换和底层
3.仿译词: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把外语词的意义
和内部结构形式都转植过来
黑板→blackboard
足球→football
鸡尾(酒)→ cocktail
二、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 借词
1.我国自古从其他民族借入词语: 汉代从西域借入的词: 葡萄、石榴、苜蓿、菠萝、狮子、玻璃 汉代以后从印度借入的佛教用词: 佛、菩萨、罗汉、阎罗、魔、僧、尼、和尚、塔 元代时借入的蒙古语词: 胡同、站、蘑菇
❖ 共同语
共同语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的一种语言形式,是 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
1. 民族共同语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原因,使得某个方言超越其他方言而成为共同的标准
2.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 工具,这就是国家共同语
语言学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一、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
❖ 语言接触的类型
1. 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 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 3. 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 4. 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 5. 洋泾浜和混合语
二、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
2.通用书面语通过地方语使用者与地方语发生接触,这种接触方式 不同于零星借词、系统感染和语言替换,它不要求地域的相连, 只通过书面文字就可以传递,造成与地方语的接触。一般将这种 方式的接触称之为非自然接触,或者非相邻接触。
五、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 次
❖ 文白异读与汉语方言中的通用语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