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历史散文
参考文献
1.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2.杨伯峻有《春秋左传注》 3.方孝岳《左传通论》 4.傅庚生《国语选》 5.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6.郑杰文《能辩善斗——中国古代纵横家论》,山东 人民出版社,1995 7.《白话战国策》 何建章 岳麓出版社 1991 8.刘城淮《挥骊得珠——先秦寓言通论》,陕西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2
• 2008年《焚书坑儒后2000年 古文尚书重现》
• “清华简‛ (共有2388枚,包括少数残断 简) 中发现的多篇《尚书》均是焚书以前 的写本。
• 一般认为《虞书》和《夏书》为后人根据传 说追记,不能视为虞、夏时的史籍。 《尚书》五十八篇:
• 《虞书》五篇,记载了尧和舜的事迹,例如禅让 • 《夏书》四篇,记载了禹和启建立夏朝,治理水患, 统一中国的事迹。 • 《商书》十七篇,记载了商朝的一些重大事件,如 成汤讨伐夏桀,盘庚迁都等。 • 《周书》三十二篇,记载了武王伐纣、 周公东征等重大事件。
• • •
《尚书》可分为六种文体: 典: “典”字的形态很像两只手捧着书 册的形象,记载国家的重要的政
•
治制度和重大事件。如《尧典》, 记载了尧和舜的事迹。
• 谟: • 通“谋”。朝廷对一些国家大事的议论、决策和制 定的一些政令。如《皋陶谟》记载了舜同大臣皋陶 和禹讨论国事的情况。 • 训: • 训辞。如《伊训》,为商朝大臣伊尹对帝太甲的训 戒。商汤死后,太子太丁也死了,立了太丁的弟弟 外丙;三年后,外丙死,立了他的弟弟仲壬;四年 后,仲壬死,立了商汤的长孙太甲,因太甲年轻, 由大臣伊尹辅佐,作《伊训》,勉励太甲敬身行德。
甲骨卜辞(名词解释)
• 甲骨卜辞是殷人占卜的记录文字,因为刻 在龟甲、兽骨上,所以叫甲骨卜辞。
• 甲骨卜辞是卜问吉凶时的‚命龟之辞‛,既非史 书更非文学。 • 甲骨卜辞是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记言记事文字。 是有着一定特殊格式的‚记事‛体文字;所使用 的是概括语言,文句简短,却已形成了初步的语 言规律,可看出书面表达的初期形态,是记事散 文的雏形。 • 甲骨卜辞是书面文学出现的标志。
《尚书》的成书年代及流传情况
(1)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
(3)伪《古文尚书》
• 《尚书》的编定,难以确定较准确的时间, 但先秦古籍如《论语》、《左传》、《荀 子》、《韩非子》等,大多提到它并引用其 中的句子。 • 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尚书》的纠纷最多 • 《尚书》据说原有一百篇,秦代焚书后,汉 初仅搜集到二十九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 定,称今文《尚书》
• 命: • 册命之文,档案或履历表。如《文侯之命》,周平 王为表彰晋文侯的功绩,对其册封,作《文侯之 命》。
• 周幽王因宠爱妃子褒姒,便废掉了王后和太子 宜臼,立褒姒为王后,立她的儿子伯符为太子。 幽王因此失去诸侯的信任,后遭戎族入侵而灭 亡,被废的太子宜臼在申氏的父亲申侯的帮助 下,驱逐了戎族,并将都城迁至洛阳,建立了 东周,称平王,册封申侯为文侯。
• 梅氏所献之《孔传古文尚书》,当时即被国家视为 瑰宝,也称古文《尚书》。这个传本一直流传至今。 《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这种古文《尚 书》。 • 宋代以后,有学者发现,梅氏传本虽然标榜出自汉 孔安国,但实际与孔氏传本有所不同。推测梅传 《尚书》应是魏晋间人所作。清代《孔传古文尚书》 并非汉孔安国传本成为定论。 • 20世纪初,疑古学派兴起,梅本《尚书》被一些学 人痛加贬责,谓之“伪书”。
• 《史记》云:‚秦时焚书, 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 起,流亡。汉定,伏生求 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 十九篇,即以教于邹鲁之 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 书》。‛
《伏生授经》潘琳绘
• 汉武帝时,从孔子故宅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 书》,与伏生所传之今文《尚书》多所不同,比今 文《尚书》多十六篇,称为古文《尚书》。这十 六篇不久亡佚。 • 东晋时豫章太守梅赜(zé)收集到古文《尚书》 的一种传本(据说系出自孔安国传《古文尚 书》),计46卷58篇,献予朝廷。所献书中之33 篇内容与伏胜旧传今文《尚书》略同,此外另有 25篇不同于汉传今文《尚书》 。
2013-11-13 16
•武王征讨商国,甲子日凌晨岁星正当其 如1976年出土的 位,宜于征伐;一夜之间占有了商。战 ‚利 簋‛, 腹内 胜商朝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的军队在 底有铭文32字, 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 彝。 了武王 灭商 记载 的史实:珷征商,
唯甲子朝,岁鼎, 克昏夙有商,辛未, 王在阑师,赐有事 利金,用作檀公宝 利簋,西周早期青铜器。为 尊彝。 周武王时官吏利所作,因其 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 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
第一节 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左传》、《国语》 第三节 《战国策》 第四节 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了解叙事散文的出现、发展和流变 二、了解《左传》、《国语》、《战国策》 的内容 三、把握《左传》、《国语》、《战国策》 的特点 四、了解先秦历史散文对后代的影响。
第三章 历史散文
• 写公羊触到篱笆上,进退不得的窘态。 睽孤,见豕shǐ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 • 告诫人们凡事不能倚仗匹夫之勇,不可凭借一 后脱之弧;非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时冲动,否则将自陷窘境,难以脱身。将训诫 的意义巧妙地寄寓在拟人化的描写之中,含蓄 蕴藉,耐人寻味。
3. 《尚书》
• 《汉书· • 《尚书》意即上古之书,是我 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 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 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散文总集, 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 先秦称《书》,汉始称《尚书》 《尚书》。‛ 《尚书》被后世奉为散文之 或《书经》。 祖 •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 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 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 记载了自唐虞至春秋前期1300 多年时间里不同时代的史料。 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 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思考题:
1.《左传》和《国语》在体例和文风上有什么不同? 2. 试举例说明《左传》在叙事方面的特色。 3.试比较《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叙事、 写人、记言方面的异同 4.春秋时代的辞令和战国策士的说辞技巧在今天的有 何借鉴价值? 5.《战国策》的思想特点。 6.名词解释:甲骨卜辞、春秋笔法、春秋三传
甲骨卜辞选读
• 戊辰卜,及今夕雨?弗及今夕雨? • 癸卯卜,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 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选自郭沫若《卜辞通纂》)
• 文句虽然简短,但语意完整,特别还能通过语法结 构(疑问句)、修辞(排比,蕴含了押韵、对偶、 整饬美的观念 )和使用某些虚词(自),表达出一 • 定的语气。 从中可感受到商朝人鲜活的空间意识(东西南北全罗列其
二、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
滥 觞: 甲骨文、铜器铭文、《易》之卦爻辞 承前启后: 《尚书》、《春秋》 成熟之作: 《左传》、《国语》、《战国策》
三、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 甲骨文与甲骨卜辞 • 甲骨文: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通常是牛 的肩胛骨)上的文字。内容大多是殷人占 卜的记录(甲骨卜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上)
总绪论
先秦文学(上古—前221年)
秦汉文学(前221年—220年)
魏晋文学(220年—420年)
南北朝文学(420年—589年)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上古文学 《诗经》 历史散文 诸子散文 屈原和楚辞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 •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 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的不同体例。 •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 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 文学的传统。
• 《尚书》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已具备记 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 言”,却并不单调。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 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 感染力。并采用了某些文学手段(比喻说理) • 《尚书》是记言文之祖。文字古奥, 语言洗练精审, 言简意赅,很少用虚词。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 《尚书》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中)、贞人顾盼四方的神态和期盼答案的心态。折射出商人 面对自然、祖灵、上帝的尊崇、感激、膜拜、畏惧的心理—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金文
• 金文又称铜器铭文,也称钟 鼎文。是古代铸刻在的青铜 器上的文字。古称铜为金, 故称金文。青铜器以钟、鼎 为多,以致钟鼎又成了青铜 器的代称,故这些铭文又被 称为钟鼎文。 • 商周金文内容大多为记录历 史事件和表彰祖先功德。有 长有短,记事简单,形式一 律。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 言文字由简趋繁的发展情况 。
2.《周易》
•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占卜的书。 • 《周易》卦爻辞是较甲骨卜辞有所发展的简 短文字。与甲骨卜辞相比,叙述更趋完整细 密,描写较生动,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 简洁洗练,颇具文学色彩。
• 旅人孤身夜行,见豕伏于道中,更有一车众鬼乘之。 他起初拿起弓箭要射,后来放下了。盖详察之非鬼 例如 也乃人也;非寇贼也乃婚姻也。旅人继续前行,虽然 遇到下雨,但平安吉利。 •• 只有二十七个字,却把那些既紧张、又恐怖、还欢 《大壮》上六: 喜的场面和氛围,把那人物的处境、情感和幻觉,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把那悬念迭至、张弛相济的情节,都淋漓地表现出 • 来了,称得上是一篇引人入胜的微型小说。 《睽kuí 》上九:
• 盘庚是成汤第十代孙,祖丁的儿子,阳甲的弟弟, • 商第二十代帝王,继位后决定将都城从山东曲阜迁 译:我根据先王的法度办事,没有失德之处。 • 至河南安阳,以避水患并抑制贵族的奢侈生活。因 《商书· 盘庚》三篇,是盘庚迁都时对其臣 只是你们隐瞒政令,不把我的意思告诉给大 故土难离,很多人反对迁都,于是盘庚作了三次讲 家。我的威严好像热火一样旺盛,只是没对 属和民众的演说辞,感情充沛,言辞生动。 演,终于说服臣民,成功地实现了迁都。 你们显示,才使你们放肆起来。譬如只有把 如上篇中,盘庚针对迁都问题,一连使用 • 网结在纲上,才会有条理而不至于紊乱。农 《史记·殷本纪》载,帝盘庚崩,弟小辛立,殷复 了好几个比喻,还使用了对比,反复说明 夫只有尽力耕作,才会有秋天的好收成。 衰,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尚书·盘 各种利害关系: 庚》就是当时的史官追记的三篇演讲,从汉代开始 • 称为《盘庚》。 “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怀着、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