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墨子》的艺术特点:
注重实用性,不重文采,尚实重质是其文章的最突出 的特点。
《墨子》文章质朴无华,明白易晓,观点鲜明,条理 清晰,逻辑严密、善于论辩。常采用类比推理的论证 方法。
5.《荀子》
荀子的主要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
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 提出了具有朴素唯物色彩的天道观。 在人性论上与孟子相对抗,提出了“性恶论”。
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新士人有独立的人 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 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先秦诸子包括儒、道、法、墨、名、阴阳等。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多种经济基础并存。
②政治状况:奴隶制渐崩,封建制渐成。
以强深就化 说而、流的 是言影 派宝 先 绝,响 风贵 秦 后是之 格遗 诸 的空远 之产 子 。前、 多。 都
的原、这是 ,创哲一我 也作思时国 可之之期文
(二)先秦散文概说
中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 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散文的发展:
源头:甲骨卜辞和商周铜器铭文 《尚书》是我国散文的开端 先秦散文发展分为两条路线:
先秦诸子散文概说
要想著书立说,成为哲人,就生在先秦;
要想著书立说,要成想为激哲扬文人字,,就成为生诗在雄先,就秦活;在盛唐。
要想激扬文字,成为诗雄,就活在盛唐。
春秋战国时代
前770-前476和前475-前221
诗的时代进入了理性散文的时代
先秦散文
(一)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 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赋》篇是首次以“赋”命名的作品,并对赋体文学的形成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
6.《韩非子》
主要思想:韩非是战国末期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的 人物。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法、术、势。
散文特点:重实质不尚文采,强调文学的功利目的性。 散文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政论或学术论文; 另一类是主以寓言故事说理的散文。
《荀子》的艺术成就:
体系完备,构思严谨,中心突出,论述周详,说理透辟。 善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善用形象的事物和繁富的比喻。 第三,语言风格质朴缜密,明晰晓畅,而又淳正浑厚。
在文学形式上的贡献:
《成相》是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而创作的一首诗歌,启示了后世文人向 民间艺术学习的思路。
③阶级基础:结构、关系复杂。
④社会环境:诸侯割据称雄,统治者不可能推行 封建文化专制,各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 为社会风尚。
⑤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 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 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 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 《乐》《春秋》。
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 国策》
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
1.《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体系核心就是 “道”,“道”是宇宙的本源,又是宇宙 宙自然和社会人事存在与变化的根本规律。
《老子》一书的基本艺术特点:
采用韵文与散文结合的文体,以诗一般的语言 来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是哲理与诗意的结合。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年楚国人,曾做 过周守藏室官员。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 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形成了 对立统一的辨证宇宙观,认为万事万物的形成发 展不受超自然的意志支配。提出“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 的社会观。提出“为而不 有”“至公无私”“致虚守静”“柔弱胜刚强” 人生观。
善于运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哲理。 语言独具一格,凝练精警,朗朗可诵,语意浓
缩深刻,启人深思,多用格言、警句。
2.《论语》
思想内容: 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礼”是外在的社 会规范,用以维护社会的秩序。“仁”是内在的人性, 用以肯定人自身生命的价值。其思想体系又以道德的自 觉作为内在的驱动力。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人的教育家。在 教学实践中建立起系统的教育理论,总结出不少可贵的 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艺术特色: 首先,《论语》的语言言简意赅,含蓄隽永,可以说是言 近旨远,词约义丰。 其次,语言幽默风趣,善于运用各种语气表达思想情感, 体现情感、性格特征。
法家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 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战国末期唯 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 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 认为“法治、术治、势治”都是帝 王之具。
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 策、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 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 益的。先秦诸子散文的共同特征:
在思想内容上,诸子散文思想活跃,密切关注社会与人生,思 考着社会存在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的道路,表现出强烈的理性 精神,对现实的认识和反映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在文风上,《论语》和《老子》都简练含蓄,富于形象性和哲 理性。《孟子》和《庄子》都是恢弘开阔,潇洒自由,形象生 动,富于气势。《墨子》、《荀子》、《韩非子》都擅长说理, 逻辑谨严,组织严密。
《庄子》的艺术特色:
大量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
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4.《墨子》
概述:《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 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 十篇,是全书的核心。
《墨子》文章的基本特点:由语录体、对话体形 式向专题性论文过渡的趋向。
在语言上,诸子散文大都注意语言的表达技巧,体现了不同程 度的对形式美的追求。大多注意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 的运用,以及使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富于形象性和 感染力。
在文体上,诸子散文从最初的语录体散文,到对话论辩体散文, 再到专题性论文,逐渐发展为成熟的论说文,奠定了中国古代 论说文的体制。
艺术特色:
文章的主体风格峻峭挺拔,锋芒毕露,直言不讳。 文章的论说形式多样,论证精密周详、条理分明,说理深
刻透彻,语意鲜明直露,有很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
7.《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的基本情况:其书杂采百家,保存 了先秦各家的一些学说,但也有自己的思想倾向 性和选择性。此书可以说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 总结。
儒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 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创造者。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是可忍,孰不可 忍也?),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 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 代社会和文化的制度。
第三,一些语句富于形象性、启发性和哲理性,成为警句、格言、成语。 第四,在记言的同时,也表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
有精彩的场面和人物行为的描写。
3.《庄子》
庄子的思想学说:庄子的思想学说与老子一脉相 承,而又有变化。在哲学上,继承了老子的道以 及自然无为的思想。在社会观上,崇尚“至德之 世”,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人生观上,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也有全性保身的思想。
《吕氏春秋》体制宏大,包罗广博,但组织严密, 体例新颖,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 “六论”,多由短篇组成。
《吕氏春秋》内容庞杂,作者不一,但总体而言 文章历史经验意识和现实针对性较强,风格平实, 语言明畅;文章构思精巧,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短小精悍,题旨明确;文章经常运用譬喻、寓言、 历史史实或故事来说明道理,具有较强的文学意 味。
道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 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 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 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 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儒家
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儒 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
思想要点: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 恶、辞让、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儒家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 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 的思想。认为人的是邪恶的——性恶 论,所以弘扬“克己复礼”的思想。 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范落实到法制当 中。
墨家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 在战国初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 称为显学。
墨子(前468~前376年), 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 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 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 对掠夺性战争)“兼爱”“非 攻”“尚贤”“明鬼”等。
道家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 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