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康复护理学基础第二章 -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学基础第二章 - 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较费时费力。
悬吊辅助主动运动 :
• 利用绳索、挂钩、滑轮等简单装置 , 将运动的 肢体悬吊起来 , 以减轻肢体的自身重量 , 然 后在水平面上进行训练。
浮力辅助主动运动
:
利用浮子浮力进行膝关节伸展的辅助训练 a. 加强髋关节外展肌肌力 ; b. 加强膝关节的伸展肌肌力。
主动运动
运动时既不需要助力 , 亦不用克服外来阻力 。 2 适应证 3 方法 适用于肌力达 3 级以上的患者。 训练中应取正确的体位和姿势 , 将肢
第二章 常见功能障碍的护理
学习目标
1 掌握常见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2 熟悉常见功能障碍的评定方法
3 了解常见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4 能对患者的躯体功能障碍进行初步分析,有效
表达并提出护理内容
5 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有同情心,能向患者解释康
复的基本过程
第一节 肌力障碍的康复护理
情景模拟
上午八点,护士长带领大家进行护理查房,针 对昨天新来的脊髓损伤患者,护士小张要进行 躯体功能的描述。 1 躯体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2 肌力评定的方法有哪些?最常用哪一种方法? 有什么注意事项? 3 肌力训练的目的和基本方法有哪些?
徒手肌力检查
徒手肌力检查是不借助任何器械,检查者凭借
自身的技能和判断力,参照一定的标准,对受试
者进行肌力测定的方法 通常采用美国哈佛大学Robert Lovett教授提出来 的6级分级法
Lovett 6级分级法
0级 肌肉完全麻痹,触诊肌肉完全无收缩力
Ⅰ级 肌肉有主动收缩力,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可见肌肉轻微收)
肌力训练的原则: 1 超常负荷原则 训练时必须超过一定的负荷量 和时间,所给的负荷应超过现有的肌力水平。最 少超过肌肉收缩最大强度所需负荷的60%,并持 续训练6周才可取得很明显的效果。根据时间、频 率、肌肉收缩形式、训练的方法四个基本条件制 定训练计划 2 阻力的原则 肌肉本身的重量和外加的阻力 3 疲劳度的原则 训练时应使肌肉感到疲劳但不 应过度疲劳
1 定义:指患者主动以肌肉收缩形式完成的运动。
体置于抗重力位 , 防止代偿运动。另外 , 运动
的速度、次数、间歇等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
予适当的指导
抗阻运动
适用于肌力已达到 4 级或 5 级
方法:
1) 徒手抗阻力主动运动 2) 加重物抗阻力主动运动 3) 重锤与滑轮抗阻力主动运动 4) 弹簧抗阻力主动运动
肌力检查的禁忌证
• • • • • • • 关节不稳定 骨折未愈合而未作内固定 急性渗出性滑膜炎 严重疼痛 关节活动范围极度受限 急性扭伤 骨关节肿瘤等
借助器械的肌力检查
对于肌力超过3级的患者可用专门的器械对肌力 进行测试: 1 握立计 2 捏力计 3 背肌力 4 四肢肌力 5 等速肌力测试
三 肌力障碍的护理
Ⅱ级 可以带动关节水平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 (肢体能在床
上平行移动) Ⅲ级 能对抗地心引力做主动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阻力 肢体可以 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 能对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者弱 (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 的运动) Ⅴ级 正常肌力 (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肌力分级的补充评定
1. 2-3级可以用运动幅度来规定“+”或“--” 如:运动幅度达不到正常活动范围的一半,则用 低一级别并用“+”表示(2+);运动幅度超过一 半,但小于正常范围,则用高一级别并用“—”表 示(3-)
肌力训练的目的
防止废用性肌萎缩 防治肢体创伤炎症时的肌萎缩 促进神经系统损害后的肌力恢复 维持肌肉功能有选择地增强肌力、调整肌 力平衡 5. 矫正原发性脊柱畸形及平足,增强躯干肌 力,调正腹、背肌平衡、增加脊柱的稳定 性,防止颈椎病及各种慢性腰痛 6. 增强腹肌,改善呼吸功能,防止内脏下垂 1. 2. 3. 4.
肌力 0-1 训练方法 被动活动、肌电刺激 肌电反馈、助力活动 训练目标和方法 延缓肌肉萎缩 肌肉主动收缩同时外力辅助 帮助完成大幅度的关节活动 采用抗重力不抗阻力的主动 运动
1-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主动活动
4-5
抗阻练习:等张抗阻、 等长抗阻、等速抗阻
等长运动常用于损伤早期
徒手辅助主动运动
当肌力为 1 - 2 级时 , 治疗师帮助患者 进行主动运动。 优点:随着肌力的改善 , 随时可以做辅助量 的精细调节 , 训练效果较好。 缺点:是治疗师与患者呈 1 :1 的训练 , 比
2.4-5级若抗阻中等偏弱,记为“4+”,若抗阻较
正常稍弱,记为“5-”
徒手肌力检查注意事项
1.采取正确的测试姿势,防止出现替代动作。 2.左右两侧比较,先查健侧后查患侧,尤其在4和5级难 以鉴别时。 3 对于3级以上肌力在肌肉附着端远端施加阻力,施加的 阻力应为连续性,阻力的方向与肌肉用力方向相反 4.对于3级以下不能抗重力者,将被测肢体处于减重体位, 如肢体下垫滑板,或用悬吊带将肢体悬空 5. 中枢神经系统病损所致痉挛性瘫痪不宜作MMT,被测 肌肉如有疼痛、肿胀、痉挛或挛缩时应做标记 6.检查前先用通俗语言解释,必要时示范。 7 尽量在同一位置完成所需要检查,避免不断变换体位
肌力训练的意义
• 失用性肌纤维经训练后恢复其形态和功能
• 促进神经再生后对变性肌肉的再支配
• 发展辅助肌及其它肌肉的代偿功能
• 使残存肌纤维代偿性肥大
肌力训练的目的与训练方法的关系
增强肌力:加大负荷量,加快运动速度及缩短 训练时间 增加肌肉耐力:负荷量相对较少,重复次数增 加,训练时间延长
肌力训练方法的选择
二 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是通过测试受试者在主动运动 时单一肌肉或肌群产生的最大收缩力量,借以评 价肌肉的功能状态,从而判断有无肌力下降及其 范围和程度。常用的有徒手肌力检查和器械检查 两大类的检查方法。
肌力测定的方法
徒手肌力测定(MMT)
应用简单器械的肌力测试 等速肌力检查(IKMT)isokinetic
一 肌力障碍概述
肌力 是指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肌力下降的常见原因: 1 年龄增加 20岁以后肌力逐渐下降,下肢较上肢 下降的更快 2 肌源性疾病 肌营养不良 多发性肌炎 3 失用性肌萎缩 在完全卧床的情况下,肌力每天 减少1%-3%,如果卧床休息3-5周,肌力即可减少 一半,在股四头肌、踝背伸肌处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