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与支轴──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环境与选择姜长斌,孙景民2011-2-24 20:54:30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2期一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意义20世纪初,英国牛津大学地理教授、现代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麦金德(H.Mackinder)警示世人:“政治的进程是驱动和导航两种力量的产物。
这种驱动的动量源于过去,它植根于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传统的历史之中。
而今天则是通过经济的欲求和地理的机遇引导政治的动向。
政治家与外交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1。
他以自信的口吻推出了一个著名的三段式警句,这个警句在20世纪初几乎掀起一阵狂潮,直到现在其余音还响在许多政治家的耳畔:“谁统治东欧谁便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2。
这里所说的“世界岛”,是指欧洲、亚洲和非洲,这片大陆拥有最大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是世界历史主要舞台之所在。
所谓“心脏地带”,麦金德的界定有点捉摸不定,但大致是指从西伯利亚冰冻的平坦海岸,一直伸展到俾路支斯坦和波斯的酷热的陡立海岸,到海上不能到达的地带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把“心脏地带”描绘成“破碎地带”,他声称位于这个“破碎地带”的林立的小国往往妨碍大国的成长,因此生机盎然的大国应该“吸收”周围那些尚无能力发展成熟的政治结构的小国4。
豪斯浩弗的观点为希特勒入侵东欧、苏联所处的这片“心脏地带”提供了理论依据。
乌克兰恰好处在“心脏地带”的中心位置,因此,历史上欧亚大陆强大的民族或力量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向乌克兰。
大约从14-15世纪起,当乌克兰人开始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立的民族共同体而出现的时候,乌克兰就遭到了蒙古鞑靼人、日尔曼人和土耳其人的入侵。
从14世纪开始,乌克兰处于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等国的统治之下。
1654年东乌克兰归并俄罗斯。
18世纪90年代,西乌克兰再次归并俄罗斯。
1922年乌克兰加入苏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乌克兰被德国军队占领。
1944年重新解放。
直到1991年,乌克兰宣布独立,持续几百年的被控制状态才宣告结束,并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解放。
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把“心脏地带”撕成多个战略碎片,但是这些战略碎片的作用并不是微不足道的。
由于乌克兰的地理位置,使得乌克兰在新的形势下有可能甚至有机会成为欧亚大陆举足轻重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
美俄等大国的政治家用复杂的眼光盯着乌克兰,心里焦虑地估测着乌克兰的地缘战略前景及意义,并悄悄而强劲地开始了在乌克兰的争夺。
冷战结束以后,由于在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四个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方面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美国便成为一个惟一的全球性超级大国。
经济的持续发展使美国自信地制定着全球体系的蓝图。
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
乌克兰正处于中东欧“中心地带”,因此被美国认为是取得欧亚大陆主宰地位的重要跳板。
美国的战略部署是,在巩固了西欧这个“民主桥头堡”之后,接着便可以向东挺进。
待美国势力在中亚地区立稳脚根之后,以中亚为中心,向南可控制印度和印度洋,向东可到达中国,向北可牵制俄罗斯。
而要达到控制中亚和俄罗斯的目标,乌克兰是不可逾越的战略地带5。
乌克兰在欧洲版图的出现与德国的统一比较起来更具地缘战略上的意义。
德国的统一使之在欧洲的西部取得支配地位,而乌克兰的出现则在欧洲东部产生巨大影响,这样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地缘政治结构。
这种战略的重组直接影响了周边国家的未来。
第一是波兰。
波兰是一个前线国家,它面对着来自东方和西方大国势力的威胁,乌克兰的出现增加了波兰的安全感,减轻了传统势力对波兰的压力。
其次是罗马尼亚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由于有了乌克兰的依托而自信起来,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四个国家的连体能切断俄罗斯面向地中海的通道。
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影响最为广泛而且深远的当数俄罗斯。
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大国。
少了乌克兰,俄罗斯的战略前沿向后萎缩了上千公里。
同等重要的是,乌克兰拥有潜在富裕的工农业经济和在种族与宗教上同俄国人极为接近的5200万人口,还拥有极具战略价值的黑海出海口,这些天然资源都是俄罗斯崛起和对抗任何大国势力的资本。
然而,一个独立的乌克兰国家的出现不仅迫使俄罗斯领导人要重新考虑他们自己的政治和民族特性的性质,而且也使俄国在地缘政治上遭受重大挫折,因为丧失乌克兰使俄国的地缘战略选择受到极大限制。
即使失去了波罗的海三国,一个仍然控制着乌克兰的俄罗斯仍是欧亚大陆不可抗拒的大国,但是失去了乌克兰,俄罗斯再想崛起成为原苏联一样的超级大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下面的情景:遭受西方势力的强大阻挡,陷入与非斯拉夫民族的持久冲突之中。
目前的车臣战争就是例证。
另外,俄国人出生率日益下降,而中亚地区人口激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在亚洲分布的增加,俄罗斯的欧洲化色彩将会日趋减弱。
1991年以前,黑海是俄罗斯海军力量进入地中海的出发点,到了90年代中期,俄国在黑海仅剩一条狭长的沿岸地带。
俄罗斯曾就黑海舰队在克里米亚的基地问题与乌克兰发生过激烈争论。
但是,北约--乌克兰的联合军事演习和土耳其在该地区影响的不断扩大,说明俄罗斯在黑海地区的主导地位已经因为失去了乌克兰而基本丧失。
二美国在乌克兰的战略渗透当乌克兰宣布脱离俄罗斯而独立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觉得异样。
但是,当美国的外交政策的制定者凝视欧亚大陆的地图时,他们感到十分吃惊。
这是一个地缘政治十分重要的国家,而这一点恰恰被忽视。
美国要在黑海地区占据优势,乌克兰是最重要的据点及合作伙伴。
从1993年春季以后,美国政府一改此前的漠视态度,把“参与”和“卷入”政策推到了美对乌克兰政策的首位。
这个政策推行的直接后果便是1994年1月14日美、俄、乌三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关于乌克兰解除核武器问题、经济及安全的三边协议。
美国签署该协议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该协议从原则或实践上奠定了三国未来关系的构架。
如果该地区仅存在俄乌关系而没有美国和西方的加入,那么,俄乌双边关系的发展必定会脱离美国的战略轨道。
美国力量的存在则会保持该地区的战略平衡。
其二,一俟乌克兰政府宣布为无核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则应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
同时最迟至1997年俄乌两国应缔结边界条约。
各大国许诺不对乌克兰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不对乌进行经济制裁,不对乌使用核武器等。
美国认为,所有这些都是美国为发展双边关系送给乌克兰的高价礼物。
其三,美国借机可以向乌克兰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
克林顿总统答应扩大援助。
1994年3月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访问华盛顿,美国政府把许诺给乌克兰的1.7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再增加相同的数目,总数达到3.5亿美元。
美国在发展与乌克兰的关系时跨越了两个主要障碍:一个是俄乌关系的现状,二是欧洲其它国家的认识误区6。
实际上,莫斯科与基辅之间的关系远比分析家预料的牢固。
在两国政府的高层存在着一种意愿,那就是化解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要么签订协议,要么推迟某些行动来维持两国间的关系。
1997年5月,两国元首最终签署了搁置许久的黑海舰队协议,并就两国友谊达成谅解。
两国还许诺就贸易问题共同提供方便条件。
对于欧洲,乌克兰的独立在最初的几个月也同样没有引起足够注意。
乌克兰仍被认为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而它对欧洲稳定与前景所起的作用以及地缘政治意义也同样受到忽视。
只有德国在发展对乌关系上表现得积极而且主动。
可以说,几乎从各个方面,德国称得上是乌克兰的挚友。
1996年12月两国在基辅举行高峰会议,这次会议留给乌克兰12份贸易协定。
德国还答应帮助乌克兰实现首都机场的现代化。
在欧盟组织内,德国积极促成乌欧之间自由贸易协定的达成,收效不十分明显,但德国的苦心却使乌克兰政府感激不尽。
美国人看得更远些。
在对乌关系上,美国政府并没有开空头支票。
首先,美支持乌的国内改革,即私有化过程,这是美国最为关注的。
背离美国意图的国家,地理位置越重要,只能是美国的负担。
其次,敦促欧洲其它国家及日本加强与乌克兰的联系。
欧洲可就丰富的钢铁、化工及农产品与乌克兰合作。
在乌克兰消除武器的费用上,日本要承担部分资金。
此外,由美国搭桥,IMF、世界银行、政府银行甚至个人向乌克兰提供“改革”所必需的资金。
乌克兰已经在新的东欧、中欧开始发挥作用。
对于美国来说,问题是如何在下列方面来界定自身的安全利益:核武器、削弱和转移俄罗斯的力量、乌克兰的独立以及地区稳定。
美国对乌克兰的“卷入”政策既不能把乌克兰推进俄罗斯的地缘战略轨道,又不能使自己在俄乌关系中间陷得太深。
美国的如意算盘是,乌克兰是西方的一部分,它不是俄罗斯的敌人,又不是俄罗斯的挚友,它的存在是地区稳定的因素,又是对俄罗斯的牵制,同时,美国及西方的利益还要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
三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争夺乌克兰的独立在俄罗斯人看来是“天大的悲剧”7。
要俄罗斯接受这个事实极为艰难。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我遇见过众多俄罗斯人,但是没有一个人认为乌克兰能够独立”8。
乌总统库奇马也承认,在俄罗斯人的意识中,俄可以给乌主权,但不给乌“独立”。
乌现在及今后仍将是俄的势力范围9。
成千上万的俄罗斯人坚信,假如没有乌克兰,不但不会有所谓的大俄罗斯,就连任何形式的俄罗斯也不可能存在10。
乌克兰的地位问题,不仅涉及到俄罗斯,简直就是俄罗斯的问题。
直到今天,大部分俄罗斯人,包括政界和文化界,仍然把乌克兰人视为完整的俄罗斯民族的一部分。
1997年秋,一家调查机构在俄搞了一个全国性的民意测验,其结果是,被调查的人中56%认为乌与俄是“一个民族”11。
叶利钦总统在1997年11月发表的一次演说中再次强调:“要想把我们的心脏乌克兰分离出去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的尊严--我们共同的尊严”12。
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人至上而下的乌克兰情节。
这样,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几个问题上的争夺就可以理解了。
首先是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这是个核心问题,其它两个问题即塞瓦斯托波尔主权归属、黑海舰队分割问题都是从属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是核心问题的组成部分。
俄罗斯为什么就克里米亚问题与乌克兰争夺如此激烈呢?首先,除了俄罗斯认为克里米亚是俄罗斯的组成部分和固有领土以外,黑海舰队就位于克里米亚港口塞瓦斯托波尔,该地区对于俄罗斯有着军事和地缘政治的双重意义。
其次,克里米亚是原苏联领土的一部分,1954年2月,最高苏维埃通过协议,克里米亚的行政权由乌克兰共和国负责管理。
苏联解体不久,俄罗斯相当一部分人借口该决议是由共产党作出而对该决议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再次,虽然克里米亚是乌克兰的行政区,而绝大多数居民则是俄罗斯人。
据1989年统计,俄罗斯族人占居民人数的67%,乌克兰人仅占25.8%,况且绝大多数人把俄语视为自己的母语,其中包括47.4%的乌克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