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地缘政治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只限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并不能与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传统安全领域相提并论。
在正统学者看来,气候变化问题更应该是民间关心的事情,不需要政府插手。
但如今,各国首脑把气候问题拿出来放在峰会上讨论,这说明近年来环境问题和气候问题已经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已经具有了传统安全领域的特质。
其实这很容易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进行解释。
中国古代的《孟子:公孙丑下》记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孙膑兵法・月战》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三国志》认为,曹操得天时,孙权占了地利,刘备则靠人和,而最终占“天时”的曹操的继任者司马炎统一了中国。
从这点来看,气候变化问题其实就是“天时”,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兴衰,由此可见,这是不折不扣的传统安全问题。
气候地缘政治也很类似。
长期以来,地缘政治家把地理因素看作是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主要有两点考虑。
第一,地理因素能获得权力。
在古代,最典型的就是国土的扩展,开疆拓土能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迅速成为大国。
比如,俄罗斯就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掠夺和开拓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巨无霸;美国也从最初的小块殖民地,通过西进运动和战争,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洋的超级大国。
而在近现代,对某一地段的控制能实现对更大范围的控制。
比较著名的就是马汉提出“海权论”,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金德则提出陆权论,认为欧亚大陆是“世界岛”,而中亚是其“心脏地带”。
谁能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谁就能控制世界;日本《田中奏折》仿照这一说法,提出“如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之后,地缘政治不断拓展,“空权论”和“太空权论”相继出台,把争夺领域扩展到外层空间。
第二,稀缺资源的争夺导致危机。
地缘政治学者把与地理禀赋相关的稀缺资源的争夺看作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稀缺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争夺资源、掠夺资源和占有资源往往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希特勒提出“生存空间”论,导致二战的爆发;萨达姆和伊朗为争夺界河归属权,导致两伊战争的爆发;两代布什政府发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的是控制石油;而最近地缘政治学者恩道尔的新书《金融海啸》则把金融危机归结于一场争夺货币主导权的战争。
而如今,气候变化政治是地缘政治的进一步发展,它充分体现了地缘政治的一般特点。
在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防止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受到限制,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
气候谈判的实质是对有限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争夺。
这里的排放权其实就是大气的使用权,大气层已经具有了与“海权说”、“陆权说”中的海洋和陆地同等属性的地缘政治特性。
如果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排放量最大的区域是北美、欧洲和东亚。
其中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升,这是与中国极具发展的经济相一致的。
由此可见,传统国际政治领域的国际竞争、国际权力分配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与二氧化碳排放格局有很强的相似性。
而全球气候谈判其实也主要是对这些核心区排放权的限制与争夺。
获得了更多排放权的国家,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经济,增强自己的国力,而丧失排放权的国家,则被迫限制自己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也受到削弱。
由此可见,如果抛开“共有一个地球”、“为了全人类利益”之类的理想主义外壳,气候谈判其实并没有逃出传统现实政治的窠臼。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21世纪,谁控制了“排放权”,为“减排”制定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游戏规则,谁就能引领世界。
这不仅对老牌的欧美强国重要,对于立志于赶超发达国家的中国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传统地缘政治理论分析1、亚欧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麦金德于1904年的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提出了地缘政治学领域的全新课题。
麦金德认为世界是由几个大岛构成的,其中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最大的“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
欧洲则是较小的一个岛屿。
由于欧亚大陆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力量的集中地,也是人口众多、面积庞大的连贯性区域,又是世界性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诞生地,因此欧亚大陆成为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他认为在陆地上亚欧大陆乃心脏地带,即为最有权力的地区,所以麦金德对欧亚大陆的掌控看成了是对世界强国的建立。
他认为,如果德国和俄国结盟或者德国征服俄国,就可以奠定了登上世界宝座的基础。
因此,麦金德把自己的思想归纳为三句名言:谁统治了东欧,谁就统治了大陆腹地;谁统治了大陆腹地,谁就统治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统治世界。
2、地处“世界心脏”边缘的中国麦金德的整个地缘学说也被称为陆心说,其重要的视角在于认识到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的枢纽地位,认为世界之争就是对世界心脏地带的争夺。
对于麦金德陆心学说加以修正的是斯皮克曼。
相对于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持有的观点是边缘地带理论。
他并不否认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理论的重要性,但是却认为欧亚大陆中心地带由于人口稀少,社会组织化程度很难达到集中大规模资源的程度,相反的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都是人口集中、资源丰富、社会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他认为,世界上核心区域是欧亚大陆东西两侧的边缘地带。
所以他的研究结论是,如果在西部或者东部边缘有足够整合人口和资源能力的国家,并且可以实现高度的组织化工业化,就极有可能成为强国。
“谁掌握了世界最具有潜质的地区,谁就有望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世界超强美国的挑战者。
”二、新时期以来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变迁1、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俄罗斯总统普京说:“前苏联解体是20世纪欧亚大陆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这些地区就成为了某些国家的目标,留下大量“权力真空”,欧盟、北约都盯紧着这些国家,几乎将其全部收入麾下,西方的阵营空前扩大。
传统地缘战略的“心脏地带”出现了地缘政治“黑洞”,美国及俄罗斯对中亚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其中美国是借用反恐的旗号对中亚地区加大渗透,加强美日军事同盟,谋求建立战区导弹防御,对亚洲国家形成威慑,特别是借此遏制俄罗斯和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而俄罗斯奉行兼顾欧亚大陆两端的“双头鹰”战略。
况且,欧亚大陆自身内部和外部国家与欧亚大陆国家也形成了双边关系、三角关系以及多边关系,各种利益集团错综复杂。
欧亚大陆地缘在整个国际格局演进中的活动最为频繁,地缘关系演进的最为快速,地缘利益争夺也最为激烈,对世界地缘格局产生了全局性影响。
欧亚大陆本身就拥有独一无二的战略地位,它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约75%,能源资源占世界总储量的75%,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约60%。
2、欧亚大陆的东侧地缘政治地位上升近年来,中国的周边地区大体上也就是欧亚大陆的东侧正在逐渐形成一个圆弧形的合作圈的雏形。
这个多边合作圈起自中国与俄罗斯、中亚交接之处,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
向下延伸,则是由当年普里马科夫倡导的,目前正在磋商与推动中的“中、印、俄三边战略伙伴关系”。
在东盟的倡导下,“10+3”框架建立起来了。
东亚自此结束了没有区域合作机制的历史,也逐渐步入了区域合作一体化的进程中来,而东亚各国关于建立东亚合作机制的呼声不绝,研究学者们也对于东亚地区合作的构想充满了激情。
与此同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战略都有向东转移的趋势。
俄罗斯从苏联刚解体时的亲西方的外交战略转向东西兼顾的战略,大大提升了俄罗斯地缘政治战略中亚太区域的地位;欧盟开始注重发展不受美国控制的“亚欧新关系”;日本、澳大利亚开始“脱欧入亚”。
而美国从克林顿政府后期就开始把美国的战略重心逐渐从欧洲地区向亚太地区转变。
三、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1、提升东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将本地区一体化已经是大国之间作为未来的国际竞争基础的一个基本态势,所以中国将加强东亚一体化视为国际战略之首。
中国的地缘形势十分复杂,观察中国的边界线西部是中国战略空间上最好的出口。
前苏联的阶梯式的中国西部的边界出现了“斯坦”群国家。
这些兄弟国家不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可以为中国国民经济提供极为重要的能源,同时也是重要的战略枢纽。
五国内有咸海,外边界直达里海,与土耳其和格鲁吉亚隔里海相望,西南则接壤另外一个超级产油大国伊朗,南边则紧邻阿富汗。
(1)防范美国的战略野心。
在地缘战略上,伊朗连接世界四大重要区域,即南亚、中亚、西亚和俄罗斯。
其中三方(中亚、西亚和俄罗斯)和伊朗本身都是世界核心的产油区,掌握了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的命脉,是世界诸强的必争之地。
在美国已经占领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情况下,如果美国将来再图谋军事占领伊朗,那么美国将具有空前的地缘优势。
首先,土耳其拥有亲美政府,美国将利用土耳其隔黑海与俄罗斯和欧盟相望;其次,在海湾诸多伊斯兰国家中,人民具有强烈的反美情绪,政府却大多亲美。
再加上环海湾亲美的阿拉伯政权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联酋等,波斯湾将整个成了美国的内湖,通过波斯湾往外运送石油的船只必须经过的咽喉要道霍尔木兹海峡将轻而易举地被美军牢牢控制,这将成为美国完全独霸世界的最重要的战略性的一步。
一旦完全控制霍尔木兹海峡,美国也就完全控制了世界能源的核心通道,不仅中国,连欧盟和日本都得受制于美国。
美国的战略学者一定会将这样的观点根植于心:"得伊朗者得天下"。
美国右翼战略家们完全明白一个道理:当今世界得战略枢纽和能源咽喉要道者则尽取天下。
(2)注重合作机制。
上海合作组织正是着眼于当前的战略环境,协调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利益关系,挫败美国从西部通过颜色革命策反颠覆中亚五国,隔离孤立并最终武装军事占领伊朗,进而实现最终独霸世界能源控制通道的图谋。
而在伊朗问题上,中国和俄罗斯都应当从战略上进行决策和协调配合为重。
从西部边界出发,运用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是中国的战略选择。
自中亚国家立国后,中国一直积极发展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并通过上合组织渠道不断深化合作,提升战略关系。
2、重视海权的战略意义陆地是人类生存的载体,也是国家存在的必然条件。
海洋不仅存在巨大的自然资源是创造财富的最有效方式,还肩负着连接世界,保护海外市场利益、资源利益和航运利益的重任。
所以海陆结合的地理战略才能抵御劲敌可能的在陆地和海洋的联合夹击,避免腹背受敌。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时期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民族丧失了制海权就必定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特别是今天海洋有可能成为支撑中国崛起的地理枢纽,我们必须把战略重心转向海洋。
(1)南海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南海和南沙群岛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出来,许多国家觊觎南海石油资源是南海争端激化的主要原因。
越菲马等国也正是看中了南海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近年来不断强调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或部分主权,并依靠南海油气资源获得的巨额财富不断扩充军备,加快在南海未来战场上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