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侗族鼓楼

侗族鼓楼

少数名族建筑——侗族鼓楼日期:2011/4/2侗族鼓楼一、侗族居住区域的自然环境侗族居住区主要分布在湘、黔、桂毗邻地带。

桂北侗族地区位于东经109。

一1 10。

,北纬25。

一26.5。

之间,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居大丘陵地貌。

这里地势高峻,溪流纵横,山峦连绵,湿热多雨。

大的自然环境地形、气候等,使新石器时代的干栏式建筑,成为当地理想的建筑形式,建筑色彩也伴随着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

侗族建筑的营造方式与环境的关系、社会文化因素、人的意识观念、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且又有它独特、庄重、淡雅的美感。

据说,侗族的祖先不在此地,因战争等各种原因而迁来,侗族原居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原为百越的一支,至今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

广西北部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年平均气温16。

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2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其中尤以杉树分布面广,蕴藏量大、产量多,是优良的建筑用材,满足了侗寨木楼建筑的需求。

二、侗族的居住观念侗族人喜群居,俗话说:“独木不成屋,单家不成寨”。

由于侗族居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条件,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依靠集体,互相团结才能生存。

因此侗族人群体意识很强,住宅选址及一切生活习俗,仿佛都可以追寻到人类原始风习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遗迹。

另据我们此次实地采访侗族老人,原来这种密集的群居,还有防匪防盗的遗风。

所以至今大多数人仍喜欢群居,大的村寨可达五六百户,小的也有七八十户,一般村寨一百多户。

三、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从形式上分为歇山式(俗称屋顶形,因侗族房屋多为歇山顶形而得名)和攒尖顶式(俗称伞顶或尖顶)。

鼓楼全用杉木凿榫衔接,不用钉铆,也没木楔,结构精巧,造型美观,顶层悬有一长形大鼓。

鼓楼一般高达十多米,有几层至十几层不等。

它与民居相比,从高度上、功能上和造型上来看都是不一样的。

鼓楼形似宝塔,最早是为了便于人们有一个集会的场所以及为了击鼓传信息而建的。

所以在侗族村寨中,人们常常环绕鼓楼建造房屋。

村寨多以鼓楼为中心,房屋无论建在哪个位置都要看见鼓楼的楼檐,听见鼓楼的鼓声。

因此,鼓楼是作为侗族村寨的标志和象征而存在的。

它不仅仅是集会议事的场所,同时还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

走进侗寨,人们首先看到高高的鼓楼矗立中央,民居环绕在周围,依山势层层延展。

这样的居住格局,这样的建筑风格,最本色地体现了侗民族亲和团结的文化内涵。

在侗族民间,鼓楼有多种称谓,如:“百”,堆垒,意为木头堆积而成的房屋,矮小的棚子。

“楼”,出现在祭祖歌中,为汉语借词。

“堂卡”、“堂瓦”,意为众人说话的地方,众人议事的场所。

广西马胖鼓楼贵州从江增冲鼓楼鼓楼建筑结构形式及其功能鼓楼建筑根据规模大小,有四角、六角、八角之分(均为双数),高度从10m多至30多m不等;鼓楼又不论规模大小,均由上、中、下三部份组成。

上部为楼首(帽),呈“半开伞”形状造型,是侗寨精神的象征,因而成为建造工艺技术集中表现的部位;中部为多重鼓楼楼首檐结构,侗族的雕塑、绘画艺术展现其中。

每方檐角均为翘角,并雕塑禽兽,神形兼备,栩栩如生。

檐板上绘有龙凤鸟兽,古今人物,花草鱼虫以及侗族生活风俗画,玲珑雅致,五檐板上的人物绘画彩缤纷、十分好看。

重檐层数多少根据村寨(族姓)的经济能力而定,因而也是各个村寨(族姓)经济实力的表现。

重檐有5、7、9、11、13、15、17层不等(均为单数),鼓楼重檐越多,体形越大(因要按照外轮廓曲线规律向下逐级扩展),耗材越多(一座鼓楼耗材量为重檐5层重檐7层重檐9层重檐11层重檐13层60~180m3不等);下部为由承重结构柱网组成的四方型空透性的空间,高度一般为5~6m,是供活动使用的主要场所。

鼓楼内不设楼层,而习惯把重檐层楼叫做鼓楼层数。

鼓楼建筑各部分组合协调,外部轮廓曲线流畅,内部空间合理,整体美丽壮观。

鼓楼建筑为纯杉木结构,其主体结构由四根直径为60~80cm(根部)的杉木主柱,用多层粗大木枋以凿榫方式将其连接成“井”字形结构。

主柱一般伸至中部顶层。

下部四周有40根衬柱(直径为30~60m),也用木枋与主柱相连,形成牢固稳定的结构整体;中部则根据鼓楼的角数和重檐数的设置情况,配有相应的、层层收进的构造衬柱,并用木枋与主柱连接,以支撑各层重檐;上部根据楼帽的造型要求,一般设计为一个独立的结构体系,用一定的构造方式将其固定于主体结构上。

鼓楼底层为方形厅堂,面积为60~100平方米,可容纳一二百人聚会;四壁锒板和栏杆,设座位;厅中设火塘,亭侧架一牛皮大鼓,有的还置放一些其他设备,如石磨、水桶等。

鼓楼和以鼓楼为中心的广场是侗族村寨的多功能聚落中心空问,其主要功能有:(a)族性标志侗族的群体意识表现在以族姓为集团的聚集,按族姓聚居。

一个鼓楼代表一个族姓,作为十足的聚集场所和标志。

它建在村寨的重要位置上,由全体氏族成员集资,献工筹料而成。

人们视鼓楼为“遮荫树”,以保佑全寨的兴旺和安宁。

因此,不仅逢寨必有鼓楼,而且往往先建鼓楼后建寨。

(b)聚众议事侗族过去是以“款”为代表的氏族社会组织形式。

最大款为全民族,为特大款;次为大款,称“大坪”;再次为中款,称为“坪“;其次为小款,称为“洞”,最后的一级为村寨。

全民族像树枝一样,形成网络,一呼百应。

鼓楼在这一更高层面上起着重大的社会整合功能。

村寨中有以地域为纽带的、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

由款首召集众人商议款内大事,订立款规款约,惩罚违反款规款约的人;组织兴修水利、开山造田、评议物价等生产、经济活动;决定对外抵御行动等等。

鼓楼则是聚会议事,执行款约排解各种纠纷的场所。

侗“款”组织表(C)击鼓报信鼓楼是以其楼顶悬挂的长形细腰牛皮鼓而得名。

此鼓又称“歌鼓”。

过去,当村寨遇到土匪骚扰或火灾等紧急情况时,款首即登楼击鼓报警。

一旦鼓鸣,全寨响应,人们应声而至,相互支援,共同抗灾。

(d)礼仪庆典侗族有丰富多彩的社交礼仪,每逢佳节,都要在鼓楼前举行欢庆活动和纪念仪式。

侗家男女老幼聚合于鼓楼,采歌堂、赛芦笙、看侗戏,热闹非凡。

春节时,各寨间还要进行“月耶”走访,倾寨出动,主寨在鼓楼前设宴款待来宾,男女青年则利用此机会对歌择偶。

(e)休息娱乐工余闲暇之时,人们都喜欢走出家门汇聚于鼓楼,习吹芦笙,学歌绣花,谈古论今,笑语欢歌。

鼓楼演变示意图鼓楼的建造过程1 选材鼓楼建造的备料,施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团结村寨,凝聚人心的过程。

鼓楼用到的建筑材料,最主要是杉木。

杉树树身挺拔,四季常绿,生长迅速。

杉木纹理通直,材质较轻,易加工、耐腐,是上等的建筑用材。

修建鼓楼所用的小木料,传统中由寨中各家各户捐献,以此表明鼓楼是全村(或全族)人共同修建的。

木料成为鼓楼的构件,象征着每家每户甚至每一个人都是鼓楼的一部分。

建造鼓楼的大木料,比如主柱的献料,是有讲究的,按例由本寨(或本族)中在此居住时间最长的家庭捐献,这种捐献主柱的资格是世袭的。

这种风俗要标明的含义是:村寨是由这些老住户发展起来的,他们构成了村寨的主体。

木料中最重要的是屋梁中架在柱子上的梁,因为它承受着屋顶巨大的压力,而且建筑的跨度越大,梁的负重越大。

在侗族居住区里,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

未优先标记,其他用材不得取用。

可见打上标记的杉木,自然是“杉海”之王了。

再选择几十名青壮年作为工匠的帮手,选择的标准,是父母建在、家中没有非正常死亡者。

这样的标准,包含着祈求吉样的意思。

2 选址建筑选址意为建筑物选择建造的地址。

在选址前首先要考虑地质地势、自然环境、交通等因素。

同竖房立屋一样,侗族在建造鼓楼之前,事前一定要先请法师看好地形,找好地基,还要先祭土神、山神、始祖后,方可落基。

民间有“一龙二穴三风水”之说,可见风水在民居建造中亦相当重要。

地基选好后上山看好木材,回家准备好两头肥猪、几百斤米和酒水,然后方可开始建屋。

最开始的侗寨建造选在侗族地区的田坝中心,山峰腰道路旁,用千年古杉作为它的根基,供登山劳累者歇息:生产季节劳动时把暂时不用的农具、雨具、饮食篓子放置在田坝中心的巨杉之下,夏乘凉、冬烤火,谈今道古,尽情休息。

百越后裔进入农耕时代后,多选择在巨杉之地建寨,随着人口的发展,在选地建寨时难找到既有依山傍水、又有巨杉的如此完成的自然美景,便在建寨时先选定鼓楼定点之地栽一株小杉树,在测定住房的整体布局。

而鼓楼,一般都是建在整个村寨的最中心位置,象征着鼓楼的中心地位,也有极少部分的侗寨鼓楼是依山傍水而并非取中心位置。

3 基地处理在建鼓楼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是山地地形的基地处理,主要工作是挖方和填方。

如果是千栏式的鼓楼就比较占有优势,因为它可以自如地调整立柱的长短,争取到所需要的底层平面。

4 设计鼓楼的设计工作由工匠完成。

经过传统建筑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演进,设计的形式有了较为固定的模式,一栋鼓楼进深多少,内控多高都是有例可循的。

基地允许,横梁的材料又好的话,开间可以稍宽一些,反之,只好窄一些:立柱材料好,鼓楼可以盖高一些。

一栋鼓楼,要用多少根柱,多少方等,这些柱、梁、枋现有材料的质量和尺寸,每一根柱、梁、枋用在什么地方,它与相关柱、梁、枋的关系,开榫还是凿眼,榫、眼的尺寸和具体位置……这一切,工匠都必须把它想清楚,做到了然于胸。

5 木料加工木料加工时鼓楼建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通常由工匠带领他们的徒弟们一起来完成。

所有的梁、柱、枋都要凿好眼,锯出榫头,然后分门别类地堆放。

要对柱、梁材料进行一次通盘地考虑,选定哪些作中柱,哪些做边柱,等等,然后,将其在末来柱梁中所处的位置一一标明,以备拼装。

6 拼装、组装、上梁、加瓦木料全部加工好之后,就可以拼装屋架,将一排排拼装好的屋架摆放在基地上,等待良辰吉日,进行最后的组装、上梁和加瓦。

组装之前,一般会在基地的一端立一个支架,支架立好之后,帮-陀的村民在工匠的指挥下用绳索拉,用棍子顶,将地上躺着的一排排屋架竖立起来,依次靠立在支撑用的支架上。

然后,把两排相邻的屋架移到各自的位置上去,就可以安装横梁了。

横梁装上去,鼓楼的骨架就独立地站起来了。

拼装与组装的过程,对于工匠的技术水平式严峻的考验。

所有榫眼、掸头的位置和尺寸都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就对不上号,拼装的顺序也不能搞错,错了就得拆开重来,那会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

这里要说到的是,独柱鼓楼的建造,是采用十字架形凿榫穿仿,层层加瓦,四面倒水,高至五七层不等。

传统鼓楼的建造都是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鼓楼通体全是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

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7 放鼓鼓楼基本修建好之后,在鼓楼中放鼓。

相关主题